张占斌,张占斌讲师,张占斌联系方式,张占斌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张占斌:张占斌:没听说哪个国家靠房地产变成世界强国
2017-08-09 2561

一、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工会不发东西是新常态么?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很大的一个背景就是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现实。那什么叫“经济新常态”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判断,也是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个新常态到底长什么样?应当说不同的人还真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报纸上发表的各种各样的文章,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什么是新常态,有很多理解是正确的,也有一些理解是模糊的,还有一些是不太正确的,所以大家关注这个事情的时候需要留点神。我去基层调研的时候也碰到一些企业家问我什么叫新常态,是不是现在东西不好卖就是新常态了?是不是钱不好赚就是新常态了?是不是工会不让发东西就是新常态了?是不是一天到晚抓人就是新常态了?我说不能这么简单地把新常态理解为某些具体的事。

最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班还专门讲了一大段新常态,他说我们国家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家可能也有一些误解,不是简单地说我们今后会很好或者今后会很差就是新常态,新常态不能用简简单单的“好”和“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什么?新常态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在规律和趋势面前,我们要适应它、认识它、把握它,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引领经济新常态。

另外,总书记也提醒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往“新常态”里装,不能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做托词。我个人理解的新常态主要是跟经济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它适当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党建等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没边没沿,一个工会发不发东西跟“新常态”是没有关系的,有人说不让上班时间炒股是新常态,原来也没让上班时间炒股,所以不能什么都往里装,要正确客观理解。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早是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速放缓这么一件事情,放缓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我们注意到总书记讲经济新常态的时候,从最初讲到中间再往后,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比如最早讲经济增长速度,提到我们的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后来总书记又增加了几个特点,一个是增长结构的变化,再一个是增长动力的变化,由过去一点变成三点,到前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了第四点,提到了发展方式也在变化。所以我们在研究总书记讲话过程中也在理解新常态趋势性特征到底是什么,我觉得需要从六个方面理解。

第一个趋势性特征就是经济的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我们的底线是6.5%-7%之间,首先是把经济增速目标调低,以实现绿色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率的增长。其次,目标也不能太低。中央讲不唯GDP,但不是不要GDP。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量要翻一番,城乡人民收入要翻一番,如果GDP保持在6.5%以上,我们就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要求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这对于激励党和国家,激励人民继续往前走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个趋势性特征是发展方式的变化,由过去的粗放式增长,或者说跑马圈地式的增长向精耕细作转变。现在跑马圈地的余地不是很大,各方面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天花板,再跑马跑不动了,所以要求我们换道,要求我们的发展方式必须向精耕细作转变,尽早转,越早越好。所以总书记履职以后,第一站到了深圳,向铜像敬献花篮,他一路走一路讲中国经济要转型,发展方式要转变,也是深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个很重要的趋势性特征是结构调整,当然这里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要从现在的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变,这跟我们工信部有很多的关系。我们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希望到2025年把我们的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所以我们要下决心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重大的核心技术上不能受制于人,再加上我们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人口总量,有可能在综合优势上胜出美国、德国、日本,实现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第四个趋势性特征是经济的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我们的增长动力过去比较偏重于人口、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干什么事情都喜欢人山人海,就像过去打仗似的,一发起进攻漫山遍野都是人。今后我们的增长动力更多要靠创新,靠创新增加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的效率,这十分重要。

第五个趋势性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新常态还有一个趋势性特征就是讲资源配置,使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核心的一句话。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很不完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主导,政府权力过多介入市场,所以有许多企业想各种办法,想当胡雪岩这样的商人,不去找市场,专门找市长。所以如何建立一个好市场而不是坏市场对我们来讲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六个趋势性特征是从经济福祉角度看,由先好先富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实行的是“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是“吃大锅饭”,广大人民群众没有那么大的积极性,所以生产力受到很多制约,复出以后在中央政治局大声呼吁,要改革,要开放,就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好起来,小说家张贤亮说的讲话是大政策,是撬动地球的杠杆,有了这个杠杆我们才能拉开中国改革的序幕,所以到今天,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好起来富起来,都不能忘了的这个大政策。

但是后来我国出现了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公平问题。同志说过,二十世纪末就要集中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他说如果分配出现了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这个话说得还是很重的。所以如何处理好经济福祉,即如何由过去的先富先好更多地向包容共享转换,是我们今后经济发展一个趋势性的特点,这件事情做好了,全国人民就有心气,就像总书记讲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的发展一定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福祉由先好先富向包容共享转换,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开出的自己的药方

有一点需要明确,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中国的实践提出的重要判断,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我们不是把外国的经济学照搬过来套在我们国家的,它是我们自己针对国情开出的药方,这一点很重要,总书记尤其强调这一点。当然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我们也不是一概地拒之门外,供给经济学、里根经济学、撒切尔主义都曾在特定的时间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过理论支撑,但是把它们搬到中国来一定水土不服,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13亿人,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把小国家的经验完全套用在中国来可能会不行,我们要实事求是。

咱们往大了讲,我们要深刻地领会总书记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还讲了文化自信,也是这个意思。中国现在是一个响当当的经济大国,和三十年前确实不一样了,站在这么一个历史高度来思考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时候,我们要有自信心,而且一定要从中国的角度看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么说不是把中国跟全世界隔离开,我们还要继续开放,还要继续发展,还要继续跟很多国家做生意、做朋友,但是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把外国的东西拿来误导我们的改革,误导我们的实践,误导我们的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

为何中国人跑到日本买马桶盖,跑到香港买奶粉?

我们这些年在需求侧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不断扩大内需,包括搞新农村建设、汽车下乡、电视下乡等,应当说这些举措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需求侧不断改革的同时,供给侧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过去重视投资、消费、出口,现在这几个方面都遇到了新的问题,急需我们研究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中国老百姓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跑到香港去买奶粉,大家想为什么是这样?说明国内缺少好产品的供给,也就是我们的供给侧出了问题。

中国能把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神七神八都能成功,海底探测都能成功,连个马桶盖都搞不定吗?我们的供给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产品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为什么出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市场环境问题,我们没有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没有一个好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体制,我创了新,弄出来一个新产品来,你马上山寨,24小时加班加点山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有GDP就不管了。产权保护不了,就没法创新,就抑制了创新。所以我们要建设好的市场环境,很重要的内容是需要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市场,一个严密的产权保护制度,这样大家才会努力去做。

因此,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从企业角度来说是要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有强大的竞争力。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要提供好的制度安排和体制保障。没有这些,好的创新就无法实现。如果再缩小一点,可能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或者是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才是我们供给侧改革最需要发力的地方,如果往大点讲要研究政府和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再往大点讲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二、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国家为什么要开放“二胎”政策?

第二个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在哪儿?主要有六个方面: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首先是要释放劳动力要素,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比如说在过去,人口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释放了人口红利,推动了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现在,中国老龄化已经到来,人老了以后会带来其他很多方面的问题,为了考虑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说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

过去为什么没放开?有人说放开以后怕大家都不好好工作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经过有关部门调研,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生二孩的意愿并不是那么特别,但是在广大农村,人家告诉我,说你不让我们生二胎的时候,我们早就生二胎了,有的三胎四胎都生了,你罚我点钱就完事了。所以如果长此以往,城市人口的出生率越来越低,农村人口的出生率越来越高,这会带来人口结构问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到云南贵州大山里调研,一招手,从树林里出来很多孩子,都是没上户口的,如此下去,我们如何变成世界强国?所以我们既要增加人口的数量还要增加人口的质量。

人口因素非常重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有一个理论就是“人力资本理论”。他们发现,美国大萧条以后,很多要素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经济增长了很多,或者说多了一大块蛋糕,后来反复研究发现是因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所以人力资本价值也就高了。

第二个方面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何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给中国农民以经济回报?换句话说,让农民手里有更多的钱意义重大。在土地改革方面包括农村的土地流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研究。最近几年,中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总理也多次要求加快试点,有些农村土地制度搞得好,可以形成能复制能推广的经验,争取在全国推广。

第三是资本要素,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我们要完善各类资本市场,现在老百姓投资渠道不是太多,要么买房要么投资股票,房价这么高不一定买得起,买股票进去就套住了,然后就不停地套,刚一拿出来就一个劲儿涨停,各种各样的涨停、跌停,总之,跌停比涨停的多,搞得老百姓一头雾水。我们的资本市场相当不稳相当不成熟,去年还险些闯出大篓子,所以如何完善资本市场,让资本要素流动更快,让金融资本能流向最需要钱的地方,非常重要。

第四是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创新驱动使我们整个国家上一个大台阶。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非常重要。从世界史的范围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得搞创新驱动,不搞创新驱动将来我们就得拿命来替。

大清王朝康乾盛世的时候多牛,GDP占到全球的30%,但是后来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打不过英国人,那时候英国GDP只有9%,但是我们的GDP是大豆玉米高粱,人家的GDP是大炮钢铁,所以打不过人家。为什么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了?有人说是因为没有中国的领导,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所以大家在不断地思考。创新上不去可能是一条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让创新成为社会风尚,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五我们还要深化简政放权的政府改革。总理说政府改革、简政放权是经济改革的当头炮,先手棋,他在当总理之初就说本届政府还有1700项权力没有削减,在他任期内要削减三分之一,这次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总理表示已经实现了。

对于简政放权,老百姓确实有不少好的评价,但是也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为有的重要项目还没有完全放权,有的放权了也不配套,甚至还增加了负担。另外地方上有的不会监管,有的监管还需要新的设备、仪器和配套制度。所以如何简政放权,如何放管结合,如何优化服务,仍然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我们要通过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给市场松绑,让更多的企业家忘我工作,这样才有可能顶住经济下滑的压力。所以这个时代对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六,要构建好社会服务体系。整个国家的社会服务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全社会各方面的服务都要跟上。比如说我们的信息建设,中国的信息系统没少建没少花钱,好多部委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金融部门、公安部门、税务部门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系统和系统之间不是很兼容,各说各的话,所以一大堆信息系统不到位,很多基本的数据缺失。因此如何服务社会,如何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年代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非常重要。

三、做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近期重点

没听说哪个国家是靠房地产变成世界强国的

第三个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什么,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近期重点是什么。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当下的重点是五件事。第一件是去产能,这跟我们工信部关系很大,有很多企业去产能需要我们工信部牵头去抓。第二件是去库存,主要是去房地产库存。第三件是政府债务、金融杠杆不能太高。第四件是降企业的成本,给企业适当地减税。第五件是补短板,应该说我们的短板不少,比如说我们在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方面是有短板的,现在没有一种新的产业能够替代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可能信息产业有这样的潜力,但是现在看来还没有完全体现,所以我们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很大的。

现在看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是挺大的。有人写每关闭一座钢厂都伴随着泪水和哭声,这是很真实的,因为有些人一辈子在这个钢厂工作,他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企业,现在国家要转型升级,他要离开这个岗位,所以心情很复杂。但如果这些企业不化解过剩的产能,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的新经济很难成长起来。有些企业已经成了僵尸企业,你说他死了,他还喘气,要说他没死,让他下来走两步,他还一步走不了,而且还要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欠人家水费、电费、社保费,永远不给你还清,整个社会价值链是一个欠账链,所以把这些僵尸企业通过市场和行政的手段慢慢出清,有助于新经济成长起来。

这事有点难,尤其涉及大量职工下岗问题,所以我估计工信部压力很大。地方政府有些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稳定,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也不是那么勇敢,总理说拿出一千亿用来化解产能过剩,这些钱用来干什么?就是要兜住底线,要我们转岗、再学习、再就业。国家转型升级,有些人要下岗、再就业,国家拿钱来帮助他。20世纪90年代我们也搞过一次类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朱镕基总理那时候决心很大,风险也很大,某种意义上讲不比现在小,都是硬着头皮干起来的。应该说那个时候的改革为后来的国有经济带来了了大概十多年的辉煌,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下岗职工分流,补贴偏少,不太重视再就业教育,有些职工承担了国家转型的痛苦。当然你也应该承担,国家要转型,每个人都要承担一点,但是老百姓作为个体承担能力有限, 所以这次转型和去产能,国家尽可能地通过更好的办法解决短板问题,让个人少承担点社会压力。

去库存主要是房地产去库存,现在三四线城市如果不去库存的话,将来会带来价值链断裂和金融风险,所以这种工作要认真去做,做得好一点,国家经济就少一份风险。房地产里面的钱太多,到制造业里面的钱就会相应减少,我们要变成世界制造业强国,房地产的发展不能太多太疯狂,没听说哪个国家是靠房地产变成世界强国的。

去杠杆一个是去地方政府债,一个是去金融杠杆。有些专家议论金融杠杆不能去太多,去太多市场的钱就会太少,市场的钱太少,我们的经济就会疲软,股市肯定也立不住,所以一定的金融杠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太过,不能像炒股票那样。

降成本主要是给企业降税,废除一些不该收的费。同时我们整个国家经济面临很多的困难,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有些省有些县公务员的工资经常发不出来,养老金也出现了上百亿的缺口。有的地方政府希望中央帮忙,总理说不行,自己的事要自己解决,但这次在两会上,总理也开了小口,说如果实在太困难,中央政府也会想一点办法,一家两家行,如果很多家都出现这种情况,中央政府也救不过来,所以现在减税也不能全面减。有的财政专家说中国的税收现在进入一个冰河期,比如东三省的财政收入是负增长,而且不是很小的负增长,有的是20%的负增长,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减税可能也是结构性的,是在某一个点上减税。

另外我们2014年统计贫困人口大概有七千万, 2020年以前要彻底脱贫,现在到了攻坚阶段,任务艰巨,为此,中央专门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和20多个省签定了责任状,最近我也做了一些调查,到一些贫困地区看了一下。好多地方反映说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这个事,全社会很关心,这样真抓实干应该能如期完成,但是还有两个事情需要考虑,一个是现在对有些人来讲不是一个简单脱贫的问题,而是怎样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更加富裕一点的问题。另一个是我们还要有一个长效的机制。领导来了都脱贫了,领导明天一走,大家就都返贫了,这种情况比较多,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到一个长效的机制,既要“输血”也要引导“造血”。

四、怎么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

要“滴灌喷灌”,不搞“大水漫灌”

最后一个问题是“怎么做”的问题,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五大政策支柱,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过。哪五项呢?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宏观调控不能频繁地调,因为宏观调控的市场反应需要周期和过程,所以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在调控的时候,我们也要努力做到精准调控,像总理讲的搞“滴灌喷灌”,不搞“大水漫灌”。哪些是“滴灌喷灌”的项目呢?国家急需的,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的铁路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包括一些重要的战略储备库,重要的通信设施,天然气网、石油网、通信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港口机场,等等,这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经过我们认真研究可以定向发力,这叫精准的宏观调控。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第二产业要优化存量,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动第三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支持朝阳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要向节能环保的产业倾斜,通过产业政策来完善结构性改革。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要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我们的改革政策一定要落地,而且要配套,可操作性要强。现在的改革政策出了不少了,有的落地了,有的可能还在天空中飘着,互相之间有的还打架,所以怎么样配套落地很重要。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有底线思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医药卫生改革,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扶贫攻坚工程。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