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宁,释果宁讲师,释果宁联系方式,释果宁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释果宁:释迦牟尼的众生之度--释果宁
2016-01-20 9075
对象
全体员工
目的
国学
内容

大雄宝殿的正中,供奉的便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

佛陀曾发誓在混沌不明的大千世界开显佛教,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之意便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四十五年。年八十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也有一说,称其为三十岁时成道,弘法四十九年。

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肃穆安详。站在释尊的面前,感悟佛法,便可悉心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我们今生来到这个世界,短则几十年,长不过百年。我们该如何认识和面对自己的人生?这短短的百年之内,争取和获得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获取,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对于人生,我们需要在处事待人之间,在得与失之间,在每一天之间,不断地去感悟。

四圣谛法

释尊得道之后,第一次转法轮所讲的法,便叫作苦集灭道四圣谛

集是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集为产生痛苦的根源,那便是我执,苦与集称为世法,灭是道之,道是灭之因,灭即已离苦得乐便,而道则是离苦得乐的方法。灭与道二者是出世法。

那么,到底何为苦?

在释尊的道义之中,此苦意为人生八苦。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包括流浪乞丐在内,没有任何人可以逃离这人生中的八苦

人生在世,数百年中,便逃不过生老病死四劫。每一个人在世上求生存,都很累,这便是生之苦;每一个人都害怕岁月匆匆,害怕年华老去,害怕有一天儿女成人,自己耳背眼花,力不从心,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之时的孤单和寂寞,这便是老之苦;面对疾病之时的无助和悲伤,便是病之苦;而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焦虑,便是死之苦。生老病死四劫,便是困扰我们一生的人生前四苦

人生第五苦,则叫作爱离别苦。

古人有一首词中,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相爱之人,生死相依,而最怕便是离别。然而,人生难免离别,相爱之人总有分离之时,或许远隔重洋,或在异国他乡,或许相互失恋。由此带来的爱离别苦,我们称为相思之苦。天下三百六十病,唯有相思病最苦,这是世界上最难医治的心病,那种痛苦无药可治;唯有心爱的人回到身边,那种相思的痛苦才会消失。由此延伸,儿女离开父母时的痛苦,便是另外一种爱离别苦,古人也有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因儿女离开,父母心中深藏的痛苦,久存心中而无法言表。我们的亲人、爱人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即使一生拥有再多,最后还是会两手空空地离开人世,亲人离开人世所带来的痛苦尤为深切。

以上的所有痛苦感触,便是爱离别之苦。

人生之中,总有无奈与厌烦之事。我们可能不得不与看不惯的人时常在一起,而有些时候,在夫妻之间、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互相憎恶、互相怨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很无奈,很痛苦,却无计可施。因为即使我们再苦恼,他们依然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依然与我们聚在一起,让我们在爱恨的挣扎中烦恼不已。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分为四种:一种缘叫作报恩,一种缘叫作报怨,第三种缘为讨债,第四种缘为还债。不管我们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我们在人生之中,与我们身边之人,与我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都只存在着这四种缘分。夫妻之间的缘分,便是报恩报怨,若是为报恩而来,则白头到老,恩爱一生;若是为报怨而来,便会互相折磨,直到两个人筋疲力尽,将恩怨还得清清楚楚。而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如果是为还债而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孝子,他会孝顺我们直到前世的债还清为止;如果是为讨债而来,那就一定会成为让我们烦恼和无奈的不肖子孙,无论我们对他多好,给他多少爱,多少财富和金钱,他都不会满足,都觉得是我们亏欠于他。而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有些还债,有些讨债,有些报恩,有些报怨。

这便是人生中的第六苦,称为爱憎,便是因怨恨而产生的痛苦,叫作怨憎会苦。

人生第七苦,叫作求不得苦。自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走入社会,懂得人生,我们充满梦想和追求,希望自己可以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没有烦恼没有不幸,希望自己拥有百万富翁的钱财,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但是,这样的梦想又有几人才能达到?我们每天都在梦想,每天都在追求,灰心失败的人求事业,患有病痛的人求健康,暗恋他人的人求能有一次相爱的机会,没有孩子的人求上天赐予自己一个子嗣。求而不得,那种痛苦便是我们所说的求不得苦,由此而带来的折磨,烦恼而焦心。

而人生最后之苦,被称为五阴炽盛苦。

所谓五阴,佛门中称为色受想行识。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能看到外界的一切现象,乃至于作用外界的一切现象,这便叫作色。受是感受,由色而生,没有感受我们就不会有思想,如果没有感受,我们便不会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相互之间达成共识。由色生受,由受变成想。想建立在实际能够操作出来的现象,之后将它变为现实。但是,我们往往会产生不切实际的空想,即我们的中没有看到,没有感觉到,也无法将其搬到我们的中来。由此而带来的幻想必然只能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让我们变得不求实际。

想是受的结果,受是色的结果。而行,则是想的结果。没有想,便不会有行动,不会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将变为现实的行动。然后,我们行动的结果,便被称为。在想了之后,我们的行动有没有成就,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识的概念。何称为,如同乌云遮住了太阳,色受想行识这五者遮住了我们的真如佛性,妄认这五者是我们迷失掉本我,本我犹如太阳不得显现,故称“五阴”。

过去有一个愚痴的人,当他走到一个大池的旁边时,看见池底有一条金链。于是,他马上跳下水去,仔细寻觅。但找来找去,还是找不到金链的影子。

于是,这个人爬上岸来,坐着休息。

过了一会儿,池水澄清了,他又看见那条金链在水底现出。于是,他又跳下水去,再次寻觅。可是寻来寻去,仍然没有寻到。他也只好再次上岸,坐在池边对着池中发呆。

不久,他的父亲来找他,见他待在那里,便询问原因。

他回答说:我看见水底有一条金链,可是我两次下水,翻遍水中泥土,都找不到,反而使我的身体疲惫不堪。

他的父亲便向水底看了一会儿,明白那是金链的影子。他知道金链条一定是在树上,就对儿子说道:

你到树上去找金链条吧。

儿子很奇怪:金链明明是在水中,怎么又会在树上呢?

父亲解释说:在水中的是金链的影子,金链是挂在树上的,你上树去找吧,它可能是鸟儿衔来扔在那里的。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爬上树去,果然找到了一条金链条。

大多数时候,众生总是在镜花水月虚幻不实的五蕴世法中,把妄见当作真实,妄执有我,逐境流转,舍本逐末,徒劳无所得,就好像在水中找金链一样。

色受想行识,是我们一生中的身心状态。人生中,我们的本性如同蓝天,而身心则像天上的乌云,在色受想行识之间遮盖我们的本性,使我们整天被色受想行识的循环愚弄和迷惑,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么,在如此反复的循环中,我们必然感觉到痛苦,我们沉湎于色受想行识的记忆之中,却忘记了人生的快乐。我们回忆起的总是色受想行识的痛苦,总是听从身体的欲望,无法将本性发挥出来,这便是人生的五阴炽盛之苦。

五毒五欲的五指山

人生何来八苦?

很久之前,山中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修行多年,却自觉一无所获,于是便下山参拜天下各地的大德之人,希望可以得道。

和尚下山之后,途经乡下一处小店,入内住宿。因为走得疲累,和尚当晚便在房内打坐修行。几天后,店小二发觉这个和尚依然在房中寸步未动,于是报告给店老板。老板带着店小二慌忙来看,发现和尚已经没有鼻息。两人想和尚大概已经坐化,便将他的身体烧化,埋葬在当地。

不料,从此以后,和尚的魂魄每天晚上都来这家小店,向店主索要他的身体:我呢?我到哪儿去了?

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店中闹鬼,店中也因此无人光顾。传闻越传越远,与和尚同在山上修行的另一个道友也听说了此事,于是他找到店中,问明情况,向店中要了一盆水,一捆柴,许诺帮店主将和尚的魂魄收服。

是夜,和尚的魂魄果然又来纠缠:我到哪儿去了?

道友指指盆中的水:在水中。和尚于是入水寻找,却没有找到。

那么,道友燃起柴,或许在火中。

和尚入火寻找,依然不见自己的踪影。

此时,道友对和尚说:既然你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那还要那个做什么?

和尚顿悟。

佛法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生,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苦集灭道,集为八苦的因,代表强烈地执著一个自我的存在,佛门称为我执。我们总是感受到一个强烈的我的概念。而既然有一个我,就会有我的亲人、财富、名誉和地位,我们执著于这样的概念和关系,便会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此五毒会毒害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产生痛苦,无法快乐。

南印度有位富翁,他虽然名义上在学道,但仍为俗习所缠缚。学道人的生活应该简单朴素,吃饭只求能饱,穿衣只求暖身。而这位学道的人,饮食起居却尽量讲求享受,与凡夫俗子没有丝毫分别。

因为他自身为这些贪爱所束缚,所以修行多年,别人都觉悟正果了,他还是依然故我。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落于人后,内心无比惭愧,决定往后要精进用功。于是,富翁来到摩揭罗国孔雀城东的一所山寺中,礼拜当代有名的高僧优波笈多尊者为师,跟随他学习。

既见尊者,富翁便请求开示说法。优波笈多尊者知道他身受贪爱束缚,对他说:如果你真能接受我的教示,我就可以指点你学道的方法。

尊者慈悲,弟子愿受教示。

优波笈多尊者带他到一座山上来,运用神通法力,化一棵很高的大树,叫那学道的人上树,在树下又化一个深广无比的大坑。尊者先要他放下两脚,再要他放下一只手,最后,又要他放开仅有的一只攀着树枝的手。学道者就提出异议说:

若再放开一只手,便要坠坑而死了。

优波笈多尊者怒斥道:

已经与你约定,一切要受我的教示,怎么你现在不听?

学道者想到此行的目的,随即把眼一闭,不顾一切地把手放开,准备坠下去。正当他这贪爱之念去除的刹那间,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知道色身的幻化无常,虚妄不实,不再执著,放下了一切。

事实上,众生总是留恋世间男女、色声香味及财宝等物,永不知足,此谓之贪。而脾气恶劣、怨天尤人,或执著于某一情景,某一事物,或是非分明,此皆为嗔。痴为痴心,黛玉葬花,便为极度之痴。慢,也称为我慢,即为自我崇拜。有的人自以为得道,觉得自己不平凡,道貌岸然,这就是一种慢心。别人告诉我们一事、一理,我们尚未深思,先生怀疑。对于和我们原有思维习惯稍微不同的事物、说法,先抱着怀疑否定的态度,对他人处处抱着防范心态,不能以心交心,喜欢怀疑别人动机、心地,这便是疑。

宋朝苏东坡居士曾在江北瓜州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苏东坡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我们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过诗看了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便叫书僮将诗带回。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只写着放屁两个字。苏东坡顿时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待,苏东坡一见禅师就非常生气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骂你什么啊?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闻此言,惭愧不已。

我们有贪心、憎恨心、愚痴心、慢心、怀疑心,此五毒会不断毒害我们的心灵,而八苦便由此产生。不但如此,我们还有财色名食睡的五欲,这些欲望牵着我们前进,使我们无法成就事业,最终导致我们产生烦恼,无法成功。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齐天,号称齐天大圣,曾与玉皇大帝争夺宝座,无数天兵天将都无法降服于他。无奈之下,玉皇大帝请来如来帮助自己收服他。如来于是与孙悟空打赌,赌他不能跳出自己的手掌心。悟空当然不信,于是从如来的手掌之上,连翻三个筋斗,跳到天边。在那里他看到五根柱子,非常得意,便在其中一根柱上写下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样,并撒尿作为标记,然后翻回如来身边,声称自己早已跳出如来的手掌。如来笑笑,要他闻一闻自己手指上的猴尿,看一看手指上写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

其实,孙悟空跳不出去的,不是如来的五指,而是人生中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孙悟空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吃不贪睡,唯独贪了一个字,最终被自己贪图虚名之心压在五指山之下。这正是《西游记》中所描绘的五指山的真正含义。事实上,不仅是齐天大圣,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被压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指山下,有人更好财,有人更好色,有人更贪名,有人更贪睡贪吃。无论贪恋哪一种,我们便被五指山压住,被欲望所奴役,自然会产生出诸多压力痛苦。

这些让我们产生痛苦的五毒五欲因,便叫作集。

面对如来,我们可以跳出人生中的五指山吗?

跳出此外,我们,便可得道。

上一篇 禅话西游
上一篇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