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清,黄桂清讲师,黄桂清联系方式,黄桂清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国企业教育百强专业十佳培训师做智慧的催化师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黄桂清:“阳朔现象”中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及其运用
2016-01-20 48427

“阳朔现象”中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及其运用

 

 

 

广西桂林的阳朔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更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地方。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阳朔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和推销。但是,令世人颇感到意外的是,除阳朔的山水风光对游人的吸引外,阳朔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状况竟然成了吸引相当多的国外背包旅游者到来的主要根源。对于这种现象,一些学者将其称为“阳朔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概略地说,旅游者为之神往的,除阳朔外在的自然风光之外,更在意那里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元素,民间文化正是“阳朔现象”形成的最核心的内在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阳朔人对这些元素的运用,使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阳朔的文化旅游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不揣谫陋,试对此问题作以下探讨,以为抛砖引玉。

什么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它是一种来自社会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农耕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其范围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各种社会习惯和风俗事物。民间的物质文化由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手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组成,如民居、服饰、农耕方式、节庆仪式等。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族、宗族、村落、乡镇、市镇及各行业集团等民间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系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民间精神文化即民间意识形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伦理、道德、文学和艺术。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来考察,阳朔的民间文化可谓是极其丰富的。从目前已经较充分开发的部分来看,大体可归纳成三类:民间山水传说、民间习俗文化、西街民俗文化。

民间山水传说可以说是“阳朔现象”中表现最亮丽的一页,它构成了阳朔文化旅游的主体。阳朔建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使阳朔的民间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积淀。据记载,“阳朔”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县城北面有两个山峰形如羊角,俗名羊角山,而“羊角”二字与阳朔地方语言的“阳朔”二字谐音,故名。此名自建县伊始,迄今为止未改过。阳朔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山水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冠甲天下的气势,其“山青、水秀、峰奇、洞巧”堪称天下四绝。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景景传说动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全县有各种奇特的山峰2万多座,蜿蜒于万山丛中的大小河流17,其中碧莲峰、月亮山、九马画山等250多座山峰及漓江、遇龙河等河流闻名遐迩,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阳朔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似乎与民间文化沾不上边的自然天成的山水风光,在阳朔已不再是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是融入了当地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融入了民间美丽传说的有灵气的生命体,如此一来,山水风光就具有的民间文化色彩,阳朔山水风光就内含了民间文化韵味。正象其它的民间创作一样,民间山水传说也凝聚着当地民间浓厚传统文化的色彩和创作痕迹,这种赋予自然山水以灵性的文化元素,从阳朔各景点的名称就能够轻松地品味出来。

阳朔分为五个景区:县城景区、兴坪景区、月亮山景区、遇龙河景区、杨堤景区。以杨堤景区的主要的景点为例,其名称就非常有趣,活象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串成的一串宝珠:乡巴岛、绣山碧岩、螺蛳上山、半边奇渡、毛驴挂壁、桃源秘洞、绝壁悬棺、问天哑谜、幽静桃源、月光岛、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仙人推磨、水帘洞、老人守苹果、雄狮上五指山。在这些名称后面,只要我们把意识驻足凝神片刻,一定会读出一个个完整的动人故事。遇龙河的故事就是这些优美故事中的一个:遇龙河的田园风光堪称一绝。河岸两侧,田畴开阔。春风一度,绿意逼人,稻花飘香。置身其间,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这景致,这感觉,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也难找到。传说中说,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龙,巡游到此,看到如此胜景,觉得东海黯然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这条龙晚上浮出水面贪婪的观赏美好的风光,后来忍不住有时白天也偷着出来,许多村民都曾见过,遇龙河因此得名。真假自然难以稽考,故事却因此而流传至今。

民间生活习俗是阳朔民间文化中最具有人性特点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带给旅游者的,不但有怀古之悠思,更有返朴归真涤荡心灵之妙趣。经过上千年的农耕时代,阳朔保留了大量的具有浓厚传统韵味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经过近年来有意识地挖掘、培育,阳朔具备了不同于桂林其它地方的浓郁的民俗风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轻舟顺流而行,经田园村舍,过绿岛丛林,又穿山而出,沿途伴着锣鼓和歌声,一览原生态少数民族迎宾、祭祀、狩猎的风俗风情。之后弃舟上岸,抚杨柳摘梨果,走长廊登鼓楼。风雨桥对歌台,花楼绣房闺阁,女人在织布刺花绣彩球,男人在酿酒造纸雕刻制陶。身临其境,心在远古,非梦亦梦。一杯水酒令多少海内外游客如痴似醉,流连忘返。外来的游子可以从从容容的品位阳朔农村保存相当完好的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感受依旧淳朴的民风和传统习俗。民间的好客习惯因为旅游的开发而更为殷勤,随时都准备欢迎和接待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让游客过一把农家生活“瘾”。

民间节庆文化是民间生活习俗的另一个重要侧面,与崇尚淡雅的山水悠思相比,它是阳朔民间文化中最辉煌的交响乐章。节庆文化更直截了当地立体展示了阳朔独特的地方风情。阳朔自古就有“白沙渔火”、“兴坪渔火”、“古座塘渔围”等著名的夜渔景点,近年来,阳朔县将民间文化进行大胆的改造创新,将这种特有的“捕鱼文化”整合起来,打造了独有的“漓江渔火节”,并推出阳朔金桔节,让漓江渔火、阳朔金桔这两大本土品牌强强联手,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格局。盘点一下,阳朔县大的节庆有:社日、瑶家还歌堂愿、壮族会山歌、赏牌灯、阳朔傩舞、赶闹子、“四月八“牛王节。除此以外,福利“五月八”、白沙“六月二十三”、兴坪“九月十九”、高田“三月三”、普益“十月香”等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也因蕴涵着不同民族、地域间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而为游客关注。每逢地方节庆,耍大头狗,舞板凳龙,串排灯,吹奏傩乐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表演成为新的民俗旅游项目。

民间古建筑是阳朔民间文化中肩负着最厚重历史成分的悠扬的民间长笛,它借有形的古建筑奏出历史见证者的美妙音符,给现代的人们重新审视旧有文化元素的契机和感觉冲击。阳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在民间古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西街作为一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老街,如今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汇地,游客如潮;高田郎梓、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白沙旧县、葡萄古石城等地的古民间建筑群,见证了阳朔的古老历史文化,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有这些民间文化的资源,都是阳朔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本化财富。

在“阳朔现象”中,民间文化无处不显露出独有的魅力,但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文化,它具有了资本化的意义。什么是资本?能带来增值的价值就是资本。民间文化就是一种能带来巨大增值的资本。所谓民间文化资本,是指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可资利用的一种资源表现方式,其现实基点是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价值实现,是将直观的、具体的种种文化元素以资本的形式投入到旅游产品形成的过程中,去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阳朔现象中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问题加以分析,以期认清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加以利用,对于阳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般来说,资源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民间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指的是特定时代、地域人群的文化资料的天然来源,它包括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等等。民间文化资源一般可具体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符号化的文化知识。比如人们创造的壁画、碑刻、题字、传说等,这类资源可复制、加工、转换,融入文化产品之中;二是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即由人掌握的一种活的技能,包括农耕、歌唱、舞蹈、绘画、编织等各种程序和技巧,可用于文化生产过程;三是创新型的文化能力。指民间文化创造者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体现为构思、创意、灵感、方案的能力等。这是文化生产中的核心资源,它决定了民间文化产品的独创性,既是最有价值和最稀缺的,也是不可穷尽、无限延伸的文化资源。阳朔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丰厚,为当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着深厚的文化宝藏。

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一般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这是文化类资源最为显著的价值本体,是民间文化资源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也是阳朔旅游对民间文化开发和运用的基础。二是民间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主要指民间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久远性、民间文化资源的稀缺性,还包括民间文化资源的复制和传承能力。三是民间文化资源的消费价值。民间文化资源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其消费性。民间文化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这也是民间文化资源具有资本价值的最直接的原因。四是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比如人类文化遗产的评级、国家级保护文物等。

民间文化资源是阳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变为文化资本,进行产业化经营。民间文化资源只有具备了进入现实文化旅游产业链之中的可能性,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性,也才可能使文化资源经过生产转化过程、管理经营过程,而具备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民间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的基础、前提、来源,文化资本是民间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结果和价值体现,二者互为因果,推动着阳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民间文化资本形成的基本方式是民间文化和资本的内在结合,而基本途径是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即文化与产业的互化,显然,这些都需要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为有效地维持和增加文化资本,就得进行必要的投资,否则,将使文化资本无论在文化价值层面上还是在经济价值层面上都会贬值,导致民间文化资本的“自行衰落”。例如,山西的古城平遥,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前,几乎被世人遗忘,1997年列入遗产后,同样是一座古城,它的文化价值越来越显示出资本价值,短短几年,文化旅游收入成倍增长。

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是指民间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带来新的收益的一种资本,而其价值量取决于所带来的收益数量的多少。将民间文化资本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基于民间文化资本被认为是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而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有形的民间文化资本而言,它具有经济价值,而这种经济价值是由文化价值赋予的,换句话讲,民间文化价值可产生经济价值。就无形文化资本而言,尽管因为它们不能作为财富进行交易而体现出经济价值,但是,无形文化资本的服务的流通会产生经济价值。发展经济是民间文化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阳朔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对于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其意义是更多地侧重于实现民间文化的价值化。正因为如此,就有理由通过有效经营民间文化资本,实现民间文化应有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和产业连结到一起不到20年,文化和资本连结到一起不到10年,而这种连结一经形成,就显示出强大的现实力量,推动阳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本一方面以文化积累和财富的形式直接生产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产品和财富,另一方面以智力投入、创新创意的形式融入生产过程之中,获得超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化形态的文化附加值。当我们把民间文化作为资本投入到产业运营中,并把文化产业视为经济组织参与市场活动的时候,已经是经济行为,已经确立了民间文化的资本化地位。可以预见,阳朔现象中通过对民间文化的资本化运用如果能够提升到一种更加自觉的新高度,那么它将为发展阳朔旅游经济找到的一条更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阳朔现象中对于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的运用是全方位的,虽然有些时候是不自觉的运用,但从实践结果看,却又是有实效的。这些效果在山水民间文化、民间生活习俗、民间古建筑文化等几个方面得到较集中的体现。

首先,山水民间文化发挥了传统优势,其资本价值的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山水民间文化其实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山水风光的文化化,它以自然风光为形,以民间传说为神,是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的形神有机融合。阳朔的山水风光旅游先后经历了品牌形成期、品牌成熟期,目前正处在品牌扩张期。阳朔人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阳朔模式”、“阳朔现象”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项目的成功开发,正是把山水风光比作外在的形体,附丽动人的民间传说,让山水有了“灵魂”,实现了山水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印象•刘三姐》集“名山、名水、名城、名人、名剧”于一身,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民间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于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该剧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在阳朔书童山一带漓江水面浮出,数百名群众演员和专业演员同台献艺,原生态和时尚演出精彩绝伦。它是世界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本身就被认为是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印象·刘三姐》自200310月上演至今,已演出1600多场,观众已经超过290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官员评价说: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乘飞机来看这场演出都是值得的。《印象•刘三姐》不论从文化的再创造,还是从艺术编剧等各方面,都可以称得上是民间文化资本化运用的经典之作。

其次,民间习俗文化旅游成了一支异军突起的新军。阳朔在形成以《印象·刘三姐》为龙头的演艺产业链群的同时,以书画摄影等文化产品为优势的美术品产业链群,以画扇、竹木雕刻为特色的工艺品产业链群迅速兴起,创立了一大批文化品牌。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资本价值的产业资源,已经越来越为阳朔人所认识并运用。他们把民间文化作为资本加以开发利用,如画扇、雕刻等民间文化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生机勃勃,并逐渐拓展到工艺品、动画、表演、影视、图书、饮食、服饰等方面。与此同时,在民间习俗文化的资本化运用上,做足了民间文化旅游的文章,将壮、侗、苗、瑶4个民族的建筑、文化、民俗、风貌和古老的原始部落与宁静的村庄桃林融为一体,打造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大榕树景区建起“刘三姐故居”、对歌台,在遇龙河景区开辟“‘三姐’对山歌”等娱乐项目,让游客亲近刘三姐,体验壮族文化。先后成功举办9届漓江渔火节,每届都有近10万中外游客参与其中,享受丰盛的娱乐大餐。为使民间文化的资本价值更好体现,阳朔县以文化定景点、以景点定文化,打造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典,挥大手笔,规划投资,把321国道沿线遇龙河、月亮山、蝴蝶泉、鉴山寺、大榕树、菩萨水岩等景点整合成王牌大景区:十里画廊景区,力图使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阳朔对民间文化的资本化运用已经走上了越来越自觉的良性循环。

再次,民间古建筑崛起成为阳朔现象中为世界为之瞩目的崭新高度。阳朔有一批见证了阳朔的古老历史文化、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民间建筑群,以高田郎梓、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白沙旧县、葡萄古石城等较为集中,而其中的杰出代表,自然当数已成为阳朔文化旅游名片的“西街”。阳朔西街东临漓江,旁靠碧莲峰,有1400多年的历史,整条街长1000多米,宽8米,用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木窗,前店后家,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是条奇特的古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背包客”便青睐西街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众多的文化古迹,到西街观景、购物。当地政府看到了这些民间古建筑的文化旅游价值,开始对西街进行全方位保护性的整治,恢复了桂北民居原有的特色风貌,保持了西街原有的魅力,就连店铺的装修、店内的工艺品也要求按本地民族特色来经营。随后对县城前街、滨江路、观莲路、桂花路、城中路、府前巷等,按照西街的风格进行了石板路延伸,通过拆迁建起了一条“新西街”与老西街相连,形成一个“大西街”,传承了西街“老街长长、古巷悠悠”的风韵,为民间古建筑进入文化旅游过程作了极好的铺垫。

西街本来是以建筑见长而为业界关注,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超出了原来的预想,由“西街民俗文化”过渡,形成了独有的“西街特色文化”。近年来,每年约有150多万中外游客来到桂林,游罢漓江,从阳朔码头登岸,马上就会被西街吸引。“西街”是一条“洋人街”、“地球村”,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洋人在这里学起中国功夫,而西街人为了与外国人做生意打交道都学起了英语,于是西街的店铺广告洋文琳琅满目,满街处处飘荡着洋话和带着洋味的中国话,“西街”成了全国最大的“外语角”!外国人喜欢到西街领略安定宁静的东方古镇风情,在西街上悠然漫步,悠然吃中餐或西餐,悠然与中国人聊天,毫无他乡异客之感,洋人便成了西街的一道风景。同时“西街”又是一条文化街,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弥漫整个西街的民间文化元素。漫步西街,涉外旅店、网吧、迪吧、工艺品店有1000多家,各种书画工艺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风格迥异、雅俗共赏。山水画、画记扇、仿古陶瓷、傩面具都是物美价廉的特色商品,尤其是仿古陶瓷,有古朴典雅的,有玲珑剔透的,集实用与观赏于一身。当然,西街的古董更是出名,它汇聚了上千种各类民族民俗工艺品,有现代的、有仿古的、有水晶的、有木制的、有天然的、有人工的,总之,形状万千,应有尽有。走进西街,你可以领略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小的一条街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真是耐人寻味。“阳朔西街”正在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

综述之,阳朔旅游产业已经在民间文化的资本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用,但是,应该看到,民间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结的时间不长,对于民间文化的资本化价值问题人们的认识还处于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况且,民间文化的资本化实际运用并不能够截然地分类开发,而应表现为综合的整体运用和开发。从最具体影响力的西街来看,其对民间文化资本价值的运用也是独特的:微观上,一桩桩的小买小卖的获利吹糠见米,宏观上,西街特色文化事实上已经树起了阳朔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但如此是否已经实现了民间文化资本价值的最大化?西街的后续资本化开发是否可以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可否将西街特色文化整体包装成一个更大的资本项目来运作?如何才能整合出整个阳朔民间文化的综合效能以实现民间文化价值的最大化?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很有深入系统研究之必要。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所在。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