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郑东讲师,郑东联系方式,郑东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国际商务礼仪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郑东:菊花文化
2016-01-20 346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做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尔雅》是最早记载菊花的文字,有“鞠,治蔷”。在《礼记·月令》中,也有“季秋之月,鞠有黄花”,是说菊花在秋天开花,是秋月之花。当时的菊花大多是野生的,而且颜色比较单一,只有黄色。

  在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中都有关于菊花的记载,《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据古书记载,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到了晋代,人们才开始将菊花作为观赏的对象,在田园中栽种。特别是当时的诗人陶渊明(355~417年)更是爱菊成癖,曾广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当时的士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此后,菊花栽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

  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中有:“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从更多方面为人们生活所用。随后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做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有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同时,菊花在颜色上也多了紫色和白色。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而菊花也是从这个时候传到日本的,得到了日本人民的赞赏。随后唐人又将菊花与日本的野菊进行杂交,培育了新的菊花品种。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可见菊花在当时的普遍种植。

  宋代之后是菊花发展的繁荣时期,其栽培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由露地栽培过渡到了盆栽,出现了嫁接、整形、摘心等栽培技术,对菊花的自然变异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有所认识,出现了许多菊花新品种。宋代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36个。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载重九之日:“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周密《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条:“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炫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内人乐部亦有随花赏,如前赏花例。盖赏灯之宴,权舆与此,自是日盛矣。或于清燕殿、缀金亭赏橙橘。遇郊祀则罢宴。”

  《乾淳岁时记》载南宋都城临安:“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且以菊糕为馈。”《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由此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当时在花市中用菊花做成菊花塔进行展出,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菊展。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无论是菊花品种还是记载菊花的菊谱数量更多。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

  到了清朝,菊花的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

  尤其是乾隆年间,书中曾记载当时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

  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此后我国菊花遍及全球。

中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菊花被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今日菊花仍然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