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赵亮讲师,赵亮联系方式,赵亮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小企业管理转型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赵亮:战略管理、分析工具汇集
2016-01-20 50777

 战略管理工具、分析方法汇集

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SWOT分析模型简介 

  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SWOT模型含义介绍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波特的五力分析。 

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识别环境中有吸引力的机会是一回事,拥有在机会中成功所必需的竞争能力是另一回事。每个企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检核表”的方式进行。企业或企业外的咨询机构都可利用这一格式检查企业的营销、财务、制造和组织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强、稍强、中等、稍弱或特弱划分等级。 

  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较高的赢利率上,因为有时企业更希望增加市场份额,或者多奖励管理人员或雇员。 

  竞争优势可以指消费者眼中一个企业或它的产品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任何优越的东西,它可以是产品线的宽度、产品的大小、质量、可靠性、适用性、风格和形象以及服务的及时、态度的热情等。虽然竞争优势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 

  由于企业是一个整体,而且竞争性优势来源十分广泛,所以,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要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一般地说,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然后就处于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态势,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做出反应;而后,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它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 

  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主要的是三个关键因素: 

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

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 

3、竞争对手做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会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了。 

  显然,公司不应去纠正它的所有劣势,也不是对其优势不加利用。主要的问题是公司应研究,它究竟是应只局限在已拥有优势的机会中,还是去获取和发展一些优势以找到更好的机会。有时,企业发展慢并非因为其各部门缺乏优势,而是因为它们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例如有一家大电子公司,工程师们轻视销售员,视其为“不懂技术的工程师”;而推销人员则瞧不起服务部门的人员,视其为“不会做生意的推销员”。因此,评估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关系作为一项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能获胜的公司是取得公司内部优势的企业,而不仅仅是只抓住公司核心能力。每一公司必须管好某些基本程序,如新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对订单的销售引导、对客户订单的现金实现、顾客问题的解决时间等等。每一程序都创造价值和需要内部部门协同工作。虽然每一部门都可以拥有一个核心能力,但如何管理这些优势能力开发仍是一个挑战。 

SWOT分析步骤 

1、 确认当前的战略是什么? 

2、 确认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波特五力或者PEST) 

3、 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 

4、 按照通用矩阵或类似的方式打分评价 

  把识别出的所有优势分成两组,分的时候以两个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与行业中潜在的机会有关,还是与潜在的威胁有关。用同样的办法把所有的劣势分成两组,一组与机会有关,另一组与威胁有关。 

5、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 

  或者用SWOT分析表,将刚才的优势和劣势按机会和威胁分别填入表格。 

6、 战略分析 

举一个科尔尼SWOT分析得出战略的例子。 

成功应用SWOT分析法的简单规则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对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有客观的认识;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区分公司的现状与前景;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考虑全面。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比如优于或是劣于你的竞争对手; 

保持SWOT分析法的简洁化,避免复杂化与过度分析; 

SWOT分析法因人而异。 

  一旦使用SWOT分析法决定了关键问题,也就确定是市场营销的目标。SWOT分析法可与PEST analysisPorter's Five-Forces analysis等工具一起使用。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生之所以热衷于SWOT分析法是因为它的易学性与易用性。运用SWOT分析法的时候,要将不用的要素列入相关的表格当中去,很容易操作。 

SWOT模型的局限性 

  与很多其他的战略模型一样,SWOT模型已由麦肯锡提出很久了,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以前的企业可能比较关注成本、质量,现在的企业可能更强调组织流程。例如以前的电动打字机被印表机取代,该怎么转型?是应该做印表机还是其他与机电有关的产品?从SWOT分析来看,电动打字机厂商优势在机电,但是发展印表机又显得比较有机会。结果有的朝印表机发展,死得很惨;有的朝剃须刀生产发展很成功。这就要看,你要的是以机会为主的成长策略,还是要以能力为主的成长策略。SWOT没有考虑到企业改变现状的主动性,企业是可以通过寻找新的资源来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优势,从而达到过去无法达成的战略目标。 

  在运用SWOT分析法的过程中,你或学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是它的适应性。因为有太多的场合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所以它必须具有适应性。然而这也会导致反常现象的产生。基础SWOT法分析法所产生的问题可以由更高级的POWER SWOT分析法得到解决。

安迪·格鲁夫的六力分析模型

  六力分析的概念是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Andrew S. Grove),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构为出发点,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 

  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分别是

  1.现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2.供货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3.客户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4.潜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5.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6.协力业者的力量。 

  透过此六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有助于厘清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点出产业中竞争的关键因素,并界定最能改善产业和企业本身获利能力的策略性创新。 

一、现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产业中厂商家数的多寡是影响竞争强度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竞争者的资金充裕、同构型、产业产品的战略价值以及退出障碍的高低都会影响同业竞争强度。 

  现存竞争者强度通常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产业成长速度慢 

  ()高固定或库存成本 

  ()产业内存在众多竞争对手 

  ()转换成本高 

  ()多变的竞争者 

  ()高退出障碍 

  ()高度策略性风险 

二、供货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当企业有许多供货商时,企业将有多种选择;但当供货商很少时,供货商就享有掌控权。形成供货商议价力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基本的劳务或主要的零组件由少数厂商供应,且没有替代品,同时本身又欠缺向上游整合的能力。 

  供货商所具有的特性,如下所示: 

  ()由少数供货商主宰市场 

  ()对供货商而言,客户并不是主要的客户 

  ()对客户而言,并无适当的替代品 

  ()供货商的产品对客户而言,转换成本高 

  ()供货商的产品对客户的成败具重要的影响地位 

  ()供货商易向前整合 

三、客户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客户的议价力量除了决定于其购买的数量以外,客户对产品的知悉程度、转换成本的高低以及自身向后整合的可能性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客户若有下列特性,则具较强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众,采购量大 

  ()采购标准化的产品 

  ()转换成本极少 

  ()客户信息充足 

  ()客户易向后整合 

四、潜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潜在竞争者目前并不在此一行业中,但一旦环境改变,潜在竞争者将随时准备进入市场内。潜在竞争者通常会带来一些新产能,不仅分享既有市场,也会拿走一些资源。 

  Aaker认为,业界中凡采取市场及产品扩张策略、垂直整合策略、拥有特殊能力或资产待价而沽等策略的公司均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一般新进入产业之厂商主要的进入障碍包括: 

  ()规模经济 

  ()专利的保护 

  ()资金需求 

  ()品牌的知名度 

  ()转换成本 

  ()产品差异化 

  ()配销通路 

  ()政府政策 

五、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此因素是所有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任何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科技都可能会颠覆旧有的秩序,设立新的游戏规则,从而创 造一个新的环境。替代产品或服务决定了产业中厂商订价上限,等于限制了一个产业可能获得的投资报酬率。当替代产品或服务在价格/性能上所提供的替代方案愈 有利时,对产业利润的限制就愈大。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替代产品或服务具较低相对价格 

  ()购买者面临较低的转换成本 

  ()替代产品或服务具较强的功能 

六、协力业者的力量 

协力业者系指与自身企业具有相互支持与互补关系的其它企业。在互补关系中,该公司的产品与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互相配合使用,可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协力业者间的利益通常互相一致,也可称之为通路伙伴,彼此间产品相互支持,并拥有共同的利益。但任何新技术、新方法或新科技的出现,都可能改变协力业者间的平衡共生关系,使得通路伙伴从此形同陌路。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波特竞争战略轮盘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谈到的“竞争战略轮盘”(见下图)。他认为,竞争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一些终点(目标)与公司为达到他们而寻求的途径(政策)的结合物。“竞争战略轮盘”的轮毂是公司的总目标,辐条是用来达到这些目标的主要经营方针。这是一个将公司竞争战略诸关键方面仅以一简图统一阐明的工具。 

竞争战略轮盘内在关系 

  轮盘处是企业的总目标(利润增长、市场份额、社会效应),也即关于企业要如何从事竞争及其特定的经济与非经济目标的笼统目标。 

  各种子目标及其战略围绕着总目标构成战略总体。辐条处是用来达到这些目标的主要经营方针。 

  在轮盘的每一栏目中,应当根据企业的活动简要说明在该职能范围中的主要经营方针。经营方针的具体化所形成的各种战略观念即可用于指导企业的整个行动。 

  这个关系就像一个车轮,轮轴与幅条联成一个整体,轮轴通过幅条而实现其转动。 

  根据企业业务性质的不同,管理层在阐明主要经营方针时会或多或少融入些特色。这些方针一旦具体化,战略观念就可用来指导企业的整个行动。正如一个车轮,辐条(方针)出自轮毂又反射回轮毂目标,并且辐条必须相互连接,否则车轮无法转动。 

运用竞争战略轮盘注意因素 

  竞争战略轮盘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轮轴与幅条以及幅条之间的协调性。 

  第一,注意内部一致性,轮盘中的目标能否协同达到?各经营战略方针之间是否相互促进? 

  第二,注意外部环境适应性,轮盘目标是否适应产业机遇?面临的产业威胁及风险如何?是否适应产业演变的影响? 

  第三,注意资源适应性,目标与战略方针是否与企业可拥有的资源相吻合?企业组织是否具备应变能力? 

第四,注意企业内部沟通,战略目标是否为主要执行部门及人员所理解?战略行动能否上下协调一致?以上这些问题均是在构成竞争战略轮盘时应广泛注意的因素。 

定向政策矩阵(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指导性政策矩阵,简称DPMDP矩阵) 

  定向政策矩阵(DPM)是由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开发的—一个业务组合计划工具,用于多业务公司的总体战略制定。与通用矩阵相比,选取的量化指标不同,定向政策矩阵更直接细化业务组合,并采取星级评定的方式尽可能的量化指标,以达到业务分区的真实性。 

定向政策矩阵的内容 

  如下图所示,该矩阵是—一个三乘三矩阵,描绘了各项业务的前景和公司竞争力;每一项业务的定位都采用了一些变量,方法类似于通用电气公司的竞争地位一—市场吸引力矩阵。壳牌集团采用的技术细节专门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但这一模型也广泛适用于任何多元化客户。当可以界定某一特定地域时,对于大多数化工产品来说,把经济共同体作为市场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化学产品在集团内部的流转要远多于集团之间的流转,投资的目标跨度被视力有效的预测标准,它是以业务的增长率以及新增投产的提前时间为基础的。 

  壳牌集团采用了四个主要标准来评价业务部门的前景: 

  1.市场增长率。高增长部分不—是最有盈利的,但增长是获利增加的业条件。这些条件因行业不同而不同: 

  部门年增长率   市场增长率 

  35%     ·最小 

  57%     ··较小 

  710%     ···平均 

  10%以上     ····最大 

  2.市场的质量。一些标准被用来评价部门的质量,这包括以下问题: 

该部门是否有高额稳定盈利能力的记录

该产品是否能经受得住商品价格 

技术的获得是否受到限制

供应商的数量多还是少

产品是否受替代品的威胁

  以上问题中如果大多数的回答:为肯定,该部门就可获得45星的评价。 

  3.工业原料状况。在化学工业中原料的可获得性对公司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竞争中的原料短缺却被视为一种积极因素,因为这减轻了竞争压力。 

  4.环境因素。业务部门的发展前景受产品、交通和市场营销限制的影响,因此这些影响必须考虑。随着环境法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大量借鉴美国法律,这一点变得更加重要。 

公司竞争能力 

  壳牌公司使用以下三个标准来评价一个化学公司的相对竞争力。尽管用于评价一项战略实施的未来效果也是可行的,但这些标准通常用来对当前状况进行评价 

  1.市场地位。市场份额是评价市场地位的主要标准。星级评分如下: 

  ☆☆☆☆☆领导者。该公司具有相对高的市场份额,其具体规模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 

  ☆☆☆☆主要生产者。市场中没有单一领导者,而是由二至四个强大的竞争者操控,这是化学产品行业的普遍情况。 

  ☆☆☆有着较大但不占统治地位的市场份额的二等竞争者。 

  ☆☆市场份额小、研发能力差的竞争者。 

  可忽视的竞争者。 

  2.生产能力。这一标准包括流程经济性、硬件能力、工厂的数量与位置、原料的可获得性等。进行星级评价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流程经济性:生产者是否采用了现代工业生产流程

  这一流程是自有的还是被授权许可的

  研发能力是否足够保持和提高生产技术

  硬件:现在或将来能力是否可支持市场份额地位

  该生产者是否把工厂分散开以应付停工、罢工等类似事件?配送机制是否具有竞争力

  原料:原料储备是否充足

  该业务是否有原料上的成本优势

  3.产品研究与开发。对于工业产品,研发能力表现为产品范围、质量发展记录和技术服务能力等的综合。一至五颗星的评价方式在这里又一次被应用,但日用消费品没有评价。星级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转化为数值,即一星等于零,五星等于四。 

DPM单元中不同战略 

  在这种简单形式下,所有变量权重相同,而在更先进的模型下变量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其结果表现在DPM中,每一个单元有如下不同战略: 

  领导者类型。该类中的业务一般具有高市场份额,拥有低成本和优越的技术地位。这类业务往往利润丰厚,但现金流量仅仅勉强够用,这是由于公司成长和持续投资的原因。此类业务应当优先得到支持。 

  更加努力型。此单元中的产品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投资以将它们引入领导者地位。除非进行这样的投资,否则这样的位置将变得不利。 

  加倍或放弃。这类业务中有少量如果得到足够的支持就可以转为明日的领导者。 

  增长型。当仅有24个主要竞争者(四星地位),而这些竞争者又有足够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支持时,其产品将归于此类。该类业务大多盈利丰厚并且现金平衡。 

  保护型。一般地,保护发生在竞争对手众多而该公司相对较弱时。对于这样的公司,其主要目标是在不动用更多资源的情况下使现金的产生最大化。DPM图左栏中的客户常常低于平均增长率,并且伴随着较低的市场质量和域工业原料储备地位以及不良的环境前景。 

  产生现金型。这是指在一个低增长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的市场地位。尽管利润丰厚,这样的客户并不具有新的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因而集中于最大化地产生现金。阶段性退出型。该类业务在低成长率部门中保持中低位置,虽无法产生大量现金,但仍保持盈利。因此,其最佳策略是阶段性撤离而不是快速退出。这种策略着眼于尽量使股东的剩余价值最大化。 

  剥离型。该类业务已有亏损,应被售出或关闭。但随着新任所有者或管理者大幅度改善其业绩,管理者收购(MBO)已经成为这种处置的重要方式。管理者是否接受这类业务的亏损事实非常重要,通常许多管理者总是不愿意承认,不愿采取退出战略,而继续保持亏损。 

DP矩阵与BCG矩阵 

  DP矩阵是在BCG矩阵的原理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指导性政策矩阵实质上就是把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归结在一起,并对企业所处战略位置做出判断,进而提出指导性战略规划。 

  DP矩阵与BCG矩阵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用矩阵图标识企业分部战略态势的工具。为此它们也都被称为是组合矩阵。而且,在BCGDP矩阵中,圆圈的大小都代表各分部对总公司销售额的贡献比例,阴影面积的大小代表各分部对总公司盈利的贡献比例。然而,DP矩阵与BCG矩阵的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两矩阵的轴线含义不同,BCG的轴线分别是相对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销售增长率,关注的是财务数字,而DP矩阵的轴线分别是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竞争素质,关注的是动态发展。其次,DP矩阵比BCG矩阵要求有更多的关于企业本身的信息。

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又称缺口分析、差异分析) 

差距分析简介 

  差距分析是指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将客户实际业绩与战略期望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进行战略的评价与修订。 

差距分析详解 

  实际与期望的业务绩效相比通常会产生差距。差距分析主要是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小或消除差距的方法。这可以通过改变目标或者改变业务层的战略来实现。最初提出的预测依赖于四个假设: 

  1.公司的业务组合保持不变。 

  2.在公司的产品和市场上取胜的竞争战略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发展。 

  3.对公司市场的需求和盈利机会将沿着历史趋势发展。 

  4.公司自身对各个业务采取的战略将会沿着历史演变模式发展。 

  差距分析的第一步是考虑修改公司战略。如果期望业绩超过目标,可以将目标定得高一些。当目标大大超过可能取得的绩效时,也许必须将目标修改的低一些在做出这些调整之后,如果仍然存在显著差距,就需要提出新的战略来消除这种差距。由于为每一项业务引入了备选择增长战略,经理人员可能预测销售将增长,他们能够通过以下指标估计市场结构: 

  1.行业市场潜力(1MP) 

  2.相关行业销售额(RIS) 

  3.实际的市场份额(RMS) 

  下图是对行业市场潜力(IMP)的估计。首先,它假设所有可能合理使用产品的顾客都会这样做。其次,产品会被尽可能的经常使用,因此,IMP表示某一特定产品最可能的单位销售额。例如上海大众汽车销售公司预计市场潜力,根据预计的达到要求的人员或家庭单位都会购买汽车这一原则,可得出背景市场的潜力(IMP)而这一数据与实际存在差距,这差距主要表现在四种可能上,分别是产品线差距、分销差距、变化差距、竞争差距。 

  这一销售额与目前销售额的差额表明了每种产品的增长机会。相关行业销售额(RIS)等于公司目前的销售额加上竞争差距,而实际市场份额(RMS)等于销售额除以相关行业销售额。造成公司潜在销售额与实际销售额差距的四个因素如下: 

  1.产品线差距。缩小这一差距需要从宽度或深度方面完善产品线,并引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如产品线的生产能力不能够满足北京汽车市场的需求。 

  2.分销差距。可以通过扩展分销覆盖范围、提高分销密集程度和商品陈列缩小这一差距。 

  3.变化差距。客户使用这一战略的目的是鼓励没有使用过该产品的人试用,而鼓励现有的使用者消费更多的产品,较多购买者在考虑购买‘别克’公司的汽车 

  4.竞争差距。可以通过从现有竞争者手中夺取额外的市场份额,改善公司的地位,从而弥补这种差距。 

  如果预期的差距不能通过降低行业的市场潜力或得到额外的市场份额来弥补,就应将注意力转向评价公司的业务组合,目的是修改公司业务组合,增长成长率更高的业务,并剥离成长率低的业务。

CSP模型

  CSP,即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上世纪70年代初,在社会议题管理领域,特别是在企业应当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的讨论中,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费里德曼,他代表了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即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而另一方,在沿袭霍华德·博文于1953年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所提出的“企业应该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接受这种超出经济责任外的社会责任意识。但究竟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和范围是什么,以及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仍存在众多观点,一些研究者开始试图用不同的概念来说明,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CSP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经济伦理、社会回应(social responsiveness)和议题管理等概念开始出现,但这些不同的概念或观点仅仅反映了企业社会议题管理或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某个层面,部分学者认为需要通过发展出一个模型框架来整合上述观点,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实施和评价这些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理论及其模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CSP模型的产生 

卡罗尔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社会绩效理论的倡导者,他从九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中,总结出一个三个维度的CSP模型(见下图)。 

   

  1.卡罗尔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别 

  按照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由裁量的期望。”卡罗尔并没有排斥费里德曼的观点,他认为,作为经济组织,经济责任是企业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但同时社会也制订了企业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期望企业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因此,企业肩负必要的法律责任;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伦理规范,但公众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有时超出了法律要求的范围,尤其在70年代后,对企业伦理经营行为的期望,使人们认识到企业伦理责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的自由判断和选择,这是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慈善捐赠、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为工作的母亲提供日托中心等,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的自由裁量责任。图一所显示的四种责任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并不是随意的,经济责任处于基础并占很大比例,其他三种责任依次排序、比例递减,它们的关系也可以用金字塔型说明,卡罗尔正是用此来说明了各种不同责任对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承担责任时考虑的优先次序。同时,卡罗尔的阐述尤其强调,四种责任彼此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固定的,彼此间可能相互转化,而且任何一个行为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几种责任。 

  2.卡罗尔模型的第二个维度是企业涉及的社会议题 

  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类别后,卡罗尔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这四种责任相联系的、企业所必须或可能面临的各种主要社会议题。虽然每个行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可能不同的(如银行就不如制造商那么关心环境或污染问题),而且不同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也是变化的(70年代对产品安全、就业歧视等的强调在50年代是少见的),但总体上,在管理实践中,一些社会议题总是企业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卡罗尔认为,企业最需要重视哪些社会议题取决于: 

  ①社会需要与企业需要的吻合程度; 

  ②社会需要的重要程度; 

  ③高层管理人员的兴趣; 

  ④社会行动的公共关系价值; 

  ⑤政府的压力。 

  如图一所示,卡罗尔列举了70年代末企业所面临的普遍社会议题,包括,消费者主义、环境、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和股东等,卡罗尔在此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具体而实际的思路。 

  3.卡罗尔模型的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策略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和界定以及提出企业所可能面临的社会议题后,卡罗尔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议题如何回应的价值观、模式或战略。费里德里克认为企业回应是指“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卡罗尔认为,单纯以企业社会回应来代替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因为,有回应的企业并不必然是个有责任的企业,所以,他将回应作为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中的一个层面。企业的社会回应可以有不同战略和模式,卡罗尔的模型中采用了威尔逊的观点,如上图所示,他认为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回应可以划分为:反应性的、防御性的、适应性的和主动回应的四种模式,这反映了企业对待社会议题可能选择的从消极到积极的回应态度和策略。 

  作为第一个较为全面的CSP模型,卡罗尔模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扩展,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回应和回应行动的综合。尽管卡罗尔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企业社会绩效,但其最大贡献是将以往人们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提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的、从经济到自由判断的四种不同责任,并将企业在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时所应考虑的、以前是分离甚至对立的社会责任、社会有效回应和社会议题观点进行综合,模型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广义看法、责任/议题/回应之间相互作用的三维空间概念、所蕴含的原则/过程/政策的方法为分析企业与社会关系议题研究引入新视野、构建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但卡罗尔虽然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空间模型,指出了企业社会绩效的多重相互联系的维度,但这个模型身是静态的,更多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议题或回应过程的描述,而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问题。 

CSP模型的新发展 

  企业社会绩效模型的发展:沃提克和哥奇兰的CSP模型 

  沿着卡罗尔模型的思路, 力图在CSP模型中综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沃提克和哥奇兰提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和解决社会议题政策之间根本的相互关系。”(见表一)。沃提克模型的第一维度是具有哲学倾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虽然沃提克赞同卡罗尔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型的界定和分类,即企业包含了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自由判断的责任,但他们认为,用“原则”来表述可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承担各种责任的动机或基本价值。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组织(企业)如同政府一样也具有社会契约,即隐含着社会赋予的一套权力和义务;二是企业是社会中的道德代理人,即具有在决策中使用道德规则的能力,不仅具有控制企业行为,也有控制政治结构和规则的能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的是为了履行社会契约、承担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与卡罗尔模型的第一维度相比,这个模型从哲学的层次上,更好地说明了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内在原因。 

     沃提克的CSP模型,进一步综合了卡罗尔模型中提出的责任、回应和社会议题的三个维度,用原则、过程和政策的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详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有效回应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模型的层次性、整体性和连续性,摆脱了对社会责任纯粹概念上的讨论,赋之予更实用的管理意义。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型加入了动态的过程概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企业社会绩效中所包含的“绩效”,即对企业实施社会绩效管理后可能产生结果的预测及其如何评估,在这个模型中却被忽略了,因此,这个模型还不是完整的。 

CSP模型的修正 

  企业社会绩效模型的修正:伍德的CSP模型 

  在对CSP概念和模型演变进行回顾时,伍德认为上述两种模型反映了学者们对企业和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的发展,但仍不足于全面反映企业社会绩效的内涵。首先,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更应该关注的是行动和结果,而不是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概念进行整合;其次,社会回应应该是一系列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过程;第三,社会议题的政策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政策没有存在的话,不会由此可以说没有社会绩效存在,因此,以是否制定政策来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反映是不合适的,因为企业社会绩效可以有肯定的和否定的结果。考虑到这些问题,伍德模型包含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回应过程和企业行为结果的三个层面(见下表)。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上的原则:合法性 

组织上的原则:公共责任 

个人方面的原则:管理上的自由裁量 

企业社会回应过程

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议题管理 

企业行为结果,社会政策

社会影响;社会计划 

  伍德对CSP模型的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责任原则在制度、组织和个人层次的阐述,区分了长期以来对社会责任的争论,并强调了原则对人类和组织行为的推动; 

  二是对特定回应过程的区别——环境扫描、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议题管理,表明了企业参与外部环境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实行; 

  三是将社会影响、政策和计划作为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结果的综合,使CSP更具有实践评估的可能; 

  四是在CSP模式三个层面的联系加强了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他提供给管理学的研究者更有用的框架或模板来组织对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和理论。但伍德模型的明显不足在于,它仅仅提出了对企业社会绩效管理结果进行评估的概念,而没有进一步提出如何评估的方法或工具。 

CSP模型的意义及研究趋势 

  对于涉及企业和社会关系领域的人来说,从接触有关文献开始,必然会被许多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各种概念所困惑,如企业社会责任、公共责任、企业社会有效回应、企业社会绩效、企业公民、经济伦理、可持续公司以及三条底线方法等,都是这个领域常见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的产生,有的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别,如欧洲更多使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美国则更强调经济伦理;有些是由于企业与社会议题研究领域在不同时代的演进,如企业社会公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广泛出现,是以往时代所没有的;但最主要的是对企业与社会关系领域从不同角度的探讨。 

  从上述三个主要的CSP模型的完善过程中,尽管各有不足之处,我们看到了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整合该领域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来建立一种模型,使之成为一个用来理解和掌握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框架,成为帮助企业管理者评估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动机、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社会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动和回应战略的工具,这就是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最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QSPM矩阵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是战略决策阶段的重要分析工具。该分析工具能够客观地指出哪一种战略是最佳的。QSPM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析结果来进行战略评价。QSPM的分析原理是这样的:将第二阶段制定的各种战略分别评分,评分是根据各战略是否能使企业更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尽量避免外部威胁和减少内部弱点四个方面,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得分的高低反映战略的最优程度。也就是说,QSPM的输入信息正是第一阶段的因素评价结果(由EFE矩阵、IFE矩阵、竞争态势矩阵分析得出)和第二阶段的备选战略(由SWOT矩阵、SPACE矩阵、BCG阵、IE阵和大战矩阵分析得出),QSPM的结果反映战略的最优程度。 

虽然QSPM是基于事先确认的外部及内部因素来客观评价备选战略的工具,然而,良好的直觉判断对QSPM仍然是必要且极为重要的。 

QSPM矩阵的格式如下表所示。QSPM顶部一行包括了从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和大战略矩阵中得出的备选战略。这些匹配工具通常会产生类似的可行战略。需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匹配技术所建议的每种战略都要在QSPM中予以评价,战略分析者必须运用良好的直觉对行业的丰富经验剔除一些明显不可行的战略选择,只将最具吸引力的战略列入QSPM矩阵。QSPM的左边一列为关键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来自第一阶段),顶部一行为可行的备选战略(来自第二阶段)。具体地说,QSPM的左栏包括了从EFE矩阵和IFE矩阵直接得到的信息。在紧靠关键因素的一列中,将标出各因素在EFE矩阵和IFE矩阵中所得到的权数。在QSPM矩阵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战略的最优程度。它是根据各战略对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利用和改进程度而确定的。QSPM中包括的备选战略的数量和战略组合的数量均不限,分析的结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战略取舍,而是一张按重要性和最优程度排序的战略清单 

实例分析 

如下图表所示的QSPM矩阵中,两种备选战略:在欧洲建立合资企业和在亚洲建立合资企业——正在被一家商品公司所考虑 

建立QSPM的六步骤 

(1) QSPM的左栏列出公司的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弱点。 

这些信息直接从EFEIFE阵中得到。 

QSPM中应至少包括10个外部和10个内部关键因素。 

(2) 给每个外部及内部关键因素赋予权重。 

这些权重应与EFEIFE矩阵中的相同。 

权重在第二栏中。 

(3) 考察匹配阶段各矩阵并确认企业可考虑实施的备选战略。 

这些战略置于QSPM顶行。 

若可能将各战略分为互不相容的若干组。 

(4 )确定吸引力分数(AS): Attractiveness Scores 

用数值表示各组中各个战略的相对吸引力。 

AS确定法:依次考察各外部或内部关键因素,提出“这一因素是否影响战略的选择?” 

回答“是”,对这一因素对各战略进行比较。 

回答“否”,不给该组战略以吸引力分数。 

1=没有吸引力;2=有一些吸引力;3=有相当吸引力;4=很有吸引力。 

(5) 计算吸引力总分(TAS): Total Attractiveness Scores 

TAS等于权重乘以吸引力分数。 

吸引力总分越高,战略的吸引力就越大。 

(6) 计算吸引力总分和(STAS)。 

吸引力总分加总而得。 

表明了在各组供选择的战略中,哪种战略最具吸引力。 

备选战略组中各战略吸引力总分和之差表明了各战略相对于其他战略的可取性 

QSPM的优点与局限性 

QSPM的优点之一是可以相继地或同时地考察一组战略。例如,可以首先评价公司一级的战略,之后是分公司一级战略,再后是功能部门一级的战略。在QSPM中可以同时评价的战略或战略组数量不受限制。 

另一个优点是,它要求战略家在决策过程中将有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通过建立QSPM可避免关键因素不适当地被忽视或偏重。QSPM使人们注意到影响战略决策的各种重要关系。虽然在建立QSPM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主观性决策,但这些次要的决策可能使最终战略决策质量更佳。QSPM经过适当修改便可用于大型和小型的、营利和非营利性的组织,它实际上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QSPM尤其可以提高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水平,因为它可以同时考察很多关键性因素和战略。它也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小型企业的战略决策中。 

QSPM并非没有局限性。首先,它总是要求直觉性判断和经验性假设。权重和最优程度分数的确定都要依靠主观判断。尽管这些判断所依据的是客观信息。但不同的战略分析专家也可能应用相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差别是由于他们的经验和微妙的直觉的不同所造成。QSPM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其结果的科学性取决于它所基于的信息和匹配分析的质量。 

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PACE矩阵) 

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trategic Position and Action Evaluation Matrix,简称SPACE矩阵)主要是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应该采用的战略组合。 

SPACE矩阵有四个象限分别表示企业采取的进取、保守、防御和竞争四种战略模式。这个矩阵的两个数轴分别代表了企业的两个内部因素——财务优势(FS)和竞争优势(CA);两个外部因素——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这四个因素对于企业的总体战略地位是最为重要的 

建立SPACE矩阵的步骤 

1) 选择构成财务优势(FS)、竞争优势(CA)、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的一组变量; 

2) 对构成FSIS的各变量给予从+1(最差)到+6(最好)的评分值。而对构成ESCA的轴的各变量从-1(最好)到-6(最差)的评分值; 

3) 将各数轴所有变量的评分值相加,再分别除以各数轴变量总数,从而得出FSCAISES各自的平均分数; 

4) 将FSCAISES各自的平均分数标再各自的数轴上; 

5) 将X轴的两个分数相加,将结果标在X轴是;将Y轴的两个分数相加,将结果标在Y轴上;标出XY数轴的交叉点; 

6) 自SPACE矩阵原点到X数值的交叉点画一条向量,这一条向量就表示企业可以采取的战略类型:进取、竞争、防御或保守。 

  SPACE矩阵要按照被研究企业的情况而制定,并要依据尽可能多的事实信息。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SPACE矩阵的轴线可以代表多种不同的变量。如,投资收益、财务杠杆比率、偿债能力、流动现金、流动资金等。 

SPACE矩阵的轴线可以代表多种不同的变量 

内部战略处理 

外部战略处理 

财务优势(FS) 

——投资收益 

——杠杆比率 

——偿债能力 

——流动资金 

——退出市场的方便性 

——业务风险 

环境稳定性(ES) 

——技术变化 

——通货膨胀 

——需求变化性 

——竞争产品的价格范围 

——市场进入壁垒 

——竞争压力 

——价格需求弹性 

竞争优势(CA) 

——市场份额 

——产品质量 

——产品生命周期 

——客户忠诚度 

——竞争能力利用率 

——专有技术知识 

——对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控制 

产业优势(IS) 

——增长潜力 

——盈利能力 

——财务稳定性 

——专有技术知识 

——资源利用 

——资本密集性 

——进入市场的便利性 

——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率 


向量出现在SPACE矩阵的进取象限时,说明该企业正处于一种绝佳的地位,即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选择自己的战略模式,如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混合式多元化经营等。 

向量出现在保守象限意味着企业应该固守基本竞争优势而不要过分冒险,保守型战略包括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集中多元化经营等。 

当向量出现在防御象限时,意味着企业应该集中精力克服内部弱点并回避外部威胁,防御型战略包括紧缩、剥离、结业清算和集中多元化经营等。 

当向量出现在竞争象限时,表明企业应该采取竞争性战略,包括后向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及组建合资企业等。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波士顿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 

  制定公司层战略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就是BCG矩阵。该方法是由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BCG矩阵将组织的每一个战略事业单位(SBUs)标在一种2维的矩阵图上,从而显示出哪个SBUs提供高额的潜在收益,以及哪个SBUs是组织资源的漏斗。BCG矩阵的发明者、波士顿公司的创立者布鲁斯认为“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分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组合的构成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平衡。”如此看来,BCG的实质是为了通过业务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的现金流量平衡。 

  BCG矩阵区分出4种业务组合。 

  (1)问题型业务(Question Marks,指高增长、低市场份额) 

处在这个领域中的是一些投机性产品,带有较大的风险。这些产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这往往是一个公司的新业务,为发展问题业务,公司必须建立工厂,增加设备和人员,以便跟上迅速发展的市场,并超过竞争对手,这些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问题”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公司对待这类业务的态度,因为这时公司必须慎重回答“是否继续投资,发展该业务?”这个问题。只有那些符合企业发展长远目标、企业具有资源优势、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才得到肯定的回答。得到肯定回答的问题型业务适合于采用战略框架中提到的增长战略,目的是扩大SBUs的市场份额,甚至不惜放弃近期收入来达到这一目标,因为要问题型要发展成为明星型业务,其市场份额必须有较大的增长。得到否定回答的问题型业务则适合采用收缩战略。

如何选择问题型业务是用BCG矩阵制定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这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增长战略中各种业务增长方案来确定优先次序,BCG也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通过下图权衡选择ROI相对高然后需要投入的资源占的宽度不太多的方案。 

   

  (2)明星型业务(stars,指高增长、高市场份额) 

  这个领域中的产品处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并且占有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但也许会或也许不会产生正现金流量,这取决于新工厂、设备和产品开发对投资的需要量。明星型业务是由问题型业务继续投资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高速成长市场中的领导者,它将成为公司未来的现金牛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星业务一定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因为市场还在高速成长,企业必须继续投资,以保持与市场同步增长,并击退竞争对手。企业如果没有明星业务,就失去了希望,但群星闪烁也可能会闪花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眼睛,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时必须具备识别行星和恒星的能力,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在能够发展成为现金牛的恒星上。同样的,明星型业务要发展成为现金牛业务适合于采用增长战略。 

  (3)现金牛业务(Cash cows,指低增长、高市场份额) 

  处在这个领域中的产品产生大量的现金,但未来的增长前景是有限的。这是成熟市场中的领导者,它是企业现金的来源。由于市场已经成熟,企业不必大量投资来扩展市场规模,同时作为市场中的领导者,该业务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利润的优势,因而给企业带来大量现金流。企业往往用现金牛业务来支付帐款并支持其他三种需大量现金的业务。现金牛业务适合采用战略框架中提到的稳定战略,目的是保持SBUs的市场份额。 

  (4)瘦狗型业务(Dogs,指低增长、低市场份额) 

  这个剩下的领域中的产品既不能产生大量的现金,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现金,这些产品没有希望改进其绩效。一般情况下,这类业务常常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瘦狗型业务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感情上的因素,虽然一直微利经营,但象人养了多年的狗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放弃。其实,瘦狗型业务通常要占用很多资源,如资金、管理部门的时间等,多数时候是得不偿失的。瘦狗型业务适合采用战略框架中提到的收缩战略,目的在于出售或清算业务,以便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利的领域。 

  Why BCG MatrixBCG矩阵的精髓在于把战略规划和资本预算紧密结合了起来,把一个复杂的企业行为用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来分为四种类型,用四个相对简单的分析来应对复杂的战略问题。该矩阵帮助多种经营的公司确定哪些产品宜于投资,宜于操纵哪些产品以获取利润,宜于从业务组合中剔除哪些产品,从而使业务组合达到最佳经营成效。 

模型的重要假设 

  早在还没有提出BCG矩阵之前的1966年,波士顿咨询公司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发现——经验曲线。经验曲线的基本结论是: 

“经验曲线是由学习、分工、投资和规模的综合效应构成的。”“每当积累的经验翻一番,增值成本就会下降大约20%30%。” 

“经验曲线本质上是一种现金流量模式。”因为规模是学习与分工的函数,所以可以用规模来代表经验曲线中的学习和分工成份。 

  企业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越高,体现在这项业务上的经验曲线效应也就越高,企业就越有成本优势,相应的获利能力就越强。按照波士顿公司的经验,如果一个企业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是竞争者该项业务市场份额的两倍,那么这个企业在这项业务上就具有较之竞争者20-30%的成本优势。这就是BCG选取市场份额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的原因所在。 

  BCG认为市场份额能导致利润,这其实就是“成本领先战略 ”。BCG一直认为规模优势很重要,BCG自己的解释是市场份额大的公司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还实现了更高的单位运营利润,优势在于更高的价格(边际利润)、在广告和分销上更低的单位支出。 

如何用模型来分析 

   

  (1)评价各项业务的前景。BCG是用“市场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表示发展前景的。这一步的数据可以从企业的经营分析系统中提取。 

  (2)评价各项业务的竞争地位。BCG是用“相对市场份额”这个指标来表示竞争力的。这一步需要做市场调查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计算公式是把一单位的收益除以其最大竞争对手的收益。 

  (3)表明各项业务在BCG矩阵图上的位置。具体方法是以业务在二维坐标上的坐标点为圆心画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来表示企业每项业务的销售额。 

  到了这一步公司就可以诊断自己的业务组合是否健康了。一个失衡的业务组合就是有太多的狗类或问题类业务,或太少的明星类和金牛类业务。例如有三项的问题业务,不可能全部投资发展,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集中投资发展;只有一个现金牛业务,说明财务状况是很脆弱的,有两项瘦狗业务,这是沉重的负担。 

  (4)确定纵坐标“市场增长率”的一个标准线,从而将“市场增长率”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域。 

  比较科学的方法有两种: 

  A. 把该行业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作为界分点 

  B. 把多种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加权)平均值作为界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高市场增长定义为销售额至少达到10%的年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5)确定横坐标“相对市场份额”的一个标准线,从而将“相对市场份额”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域。 

  BCG的布鲁斯认为,这个界分值应当取为2,他认为“任何两个竞争者之间,21的市场份额似乎是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无论哪个竞争者要增加或减少市场份额,都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得不偿失。这是一个通过观察得出的经验性结论。”在同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布鲁斯说的更为明确:“明星的市场份额必须是仅次于它的竞争者的两倍,否则其表面业绩只是一种假象。”按照布鲁斯的观点,市场份额之比小于2,竞争地位就不稳定,企业就不能回收现金,否则地位难保。但在实际的业务市场上,市场领先者市场份额是跟随其后的竞争者的2倍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和上面的市场增长率的标准线确定一样,由于评分等级过于宽泛,可能会造成两项或多项不同的业务位于一个象限中或位于矩阵的中间区域,难以确定使用何种战略。所以在划分标准线的时候要尽量占有更多资料,审慎分析,这些数字范围在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修改。而且不能仅仅注意业务在BCG矩阵图中现有的位置,还要注意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移动轨迹。每项业务都应该回顾它去年、前年甚至更前的时候是处在哪里,用以参考标准线的确定。 

  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高市场份额意味着该项业务是所在行业的领导者的市场份额;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企业是市场领导者时,这里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行业内排行老二的企业。 

BCG矩阵的局限性 

  科尔尼咨询公司对BCG矩阵的局限性评价是仅仅假设公司的业务发展依靠的是内部融资,而没有考虑外部融资。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并不在BCG矩阵的考虑之中。 

  另一方面,BCG矩阵还假设这些业务是独立的,但是许多公司的业务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金牛类业务和瘦狗类业务是互补的业务组合,如果放弃瘦狗类业务,那么金牛类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对BCG矩阵做了很多的评价。这里列举一部分:关于卖出“瘦狗”业务的前提是瘦狗业务单元可以卖出,但面临全行业亏损的时候,谁会来接手;BCG矩阵并不是一个利润极大化的方式;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并不非常固定;BCG矩阵并不重视综效,实行BCG矩阵方式时要进行SBU(策略事业部)重组,这要遭到许多组织的阻力;并没告诉厂商如何去找新的投资机会…… 

  为了克服BCG矩阵的缺点,科尔尼的王成老师在《追求客户份额》和《让客户多做贡献》两文中提出了用客户份额来取代市场份额,能有效地解决BCG矩阵方法中把所有业务联系起来考虑的问题。例如经营酒店和公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信贷、抵押等业务的关系,当业务是属于同一个客户的时候往往是具有相关性的。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是如果不是通过统计行业各厂商的销售量而是统计客户数似乎一般的市场调查难以做到。 

  最后,对于市场占有率,波特的著作在分析日本企业时就已说过,规模不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差异化才是。BCG矩阵的背后假设是“成本领先战略”,当企业在各项业务上都准备采用(或正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时,可以考虑采用BCG矩阵,但是如果企业准备在某些业务上采用差别化战略,那么就不能采用BCG矩阵了。规模的确能降低一定的成本,但那是在成熟的市场运作环境中成立,在我国物流和营销模式并不发达成熟情况下, 往往做好物流和营销模式创新可以比生产降低更多的成本。 

波士顿咨询集团法的应用法则 

  按照波士顿咨询集团法的原理,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创造利润的能力越大;另一方面,销售增长率越高,为了维持其增长及扩大市场占有率所需的资金亦越多。这样可以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品互相支持,资金良性循环的局面。按照产品在象限内的位置及移动趋势的划分,形成了波士顿咨询集团法的基本应用法则。 

  第一法则:成功的月牙环。在企业所从事的事业领域内各种产品的分布若显示月牙环形,这是成功企业的象征,因为盈利大的产品不只一个,而且这些产品的销售收入都比较大,还有不少明星产品。问题产品和瘦狗产品的销售量都很少。若产品结构显示的散乱分布,说明其事业内的产品结构未规划好,企业业绩必然较差。这时就应区别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策略。 

  第二法则:黑球失败法则。如果在第四象限内一个产品都没有,或者即使有,其销售收入也几乎近于零,可用一个大黑球表示。该种状况显示企业没有任何盈利大的产品,说明应当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撤退、缩小的战略调整,考虑向其它事业渗透,开发新的事业。 

  第三法则:西北方向大吉。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四个象限中的分布越是集中于西北方向,则显示该企业的产品结构中明星产品越多,越有发展潜力;相反,产品的分布越是集中在东南角,说明瘦狗类产品数量大,说明该企业产品结构衰退,经营不成功。 

  第四法则:踊跃移动速度法则。从每个产品的发展过程及趋势看,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越高,为维持其持续增长所需资金量也相对越高;而市场占有率越大,创造利润的能力也越大,持续时间也相对长一些。按正常趋势,问题产品经明星产品最后进入现金牛产品阶段,标志了该产品从纯资金耗费到为企业提供效益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一趋势移动速度的快慢也影响到其所能提供的收益的大小。 

  如果某一产品从问题产品(包括从瘦狗产品)变成现金牛产品的移动速度太快,说明其在高投资与高利润率的明星区域仪时间很短,因此对企业提供利润的可能性及持续时间都不会太长,总的贡献也不会大;但是相反,如果产品发展速度太慢,在某一象限内停留时间过长,则该产品也会很快被淘汰。 

在本方法的应用中,企业经营者的任务,是通过四象限法的分析,掌握产品结构的现状及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进而有效地、合理地分配企业经营资源。在产品结构调整中,企业的经营者不是在产品到了“瘦狗”阶段才考虑如何撤退,而应在“现金牛”阶段时就考虑如何使产品造成的损失最小而收益最大。

BCG三四规则矩阵

  三四规则矩阵是由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提出的。这个模型用于分析一个成熟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地位。 

在一个稳定的竞争市场中,参与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一般分为三类,领先者、参与者、生存者。优胜者一般是指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可以对市场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如在价格、产量等方面;参与者一般是指市场占有率介于5%~15%之间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不能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它们是市场竞争的有效参与者;生存者一般是局部细分市场填补者,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都非常低,通常小于5%。 

  在有影响力的领先者之中,企业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三个,而在这三个企业之中,最有实力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又不会超过最小者的四倍。这个模型是由下面两个条件决定的: 

在任何两个竞争者之间,21的市场份额似乎是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无论哪个竞争者要增加或减少市场份额,都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得不偿失。这是一个通过观察得出的经验性结论。 

市场份额小于最大竞争者的1/2,就不可能有效参与竞争。这也是经验性结论,但是不难从经验曲线的关系中推断出来。 

  通常,上述两个条件最终导致这样的市场份额序列: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都是紧随其后的竞争者的1.5倍,而最小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不会小于最大者的1/4。 

  "三四规则"只是从经验中得出的一种假设,它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但是这个规则的意义非常重要,那就是:在经验曲线的效应下,成本是市场份额的函数。倘若两个竞争者拥有几乎相同的市场份额,那么,谁能提高相对市场份额,谁就能同时取得在产量和成本两个方面的增长;与所付出的代价相比,得到的可能会更多。但是对市场竞争的领先者而言,可能得到的好处却反而少了。然而在任何主要竞争者的激烈争夺情况下,最有可能受到伤害的却是市场中最弱下的生存者。 

 BCG三四规则矩阵的意义 

  1.BCG三四规则矩阵的战略意义:在有大量竞争者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力的约束和控制,大浪淘沙的竞争局面将不可避免,对手越来越少,即使只是为了保持相对市场份额,竞争者的增长也必须超过市场增长的速度;如果不顾一切地想求得增长,那么最终失败者的现金流出将会与El 俱增,所有竞争者,除了市场份额最多的两个以外,或者将以失败告终,被完全逐出市场,或者变成现金的无底洞,虽然有时也会取得一些利润,但却要不停地追加投资;所占份额在整个相关市场的30%以下,或者达到了领先者的12及以上时,竞争者维持现状的风险将会很大;越早实现投资利润、越早取得仅次于领先者的市场地位,竞争者的风险就越低,可能获得的投资回报也就越高;相关市场及其进入障碍的界定,是重要的战略评估因素;市场领先者对投资策略的了解与熟悉程度以及对待市场份额的态度非常重要。因为,市场领先者的策略决定了那种必然发生的淘汰的速度;同种产品、同样价格条件下发生的市场份额变动,取决于每个竞争者进行投资的相对意愿。这种投资的增长率必须高于市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2.BCG三四规则矩阵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战术意义:如果低成本的市场领先者把价格定得太高了,淘汰进程就将推迟发生,但市场领先者将会逐步丧失市场份额,直到它再也不成其为一个领先者,产业增长越快,淘汰也就越快;两个市场份额相当的市场领先者将会把其他所有竞争者淘汰出局,除非它们联手维持价格水平,从而一起丢掉市场份额。要知道淘汰是否已经发生,价格/经验曲线是极好的指示器。如果价格曲线的坡度达到了90%,或者更平坦一些的话,那么领先者可能正在丢掉市场,但却还死守着高价不放。如果曲线的坡度从90%或更高急剧转为80%或更低,那么淘汰将不断进行,直到“三四律”得到满足为止。市场领先者掌握着主动权。如果它珍视市场份额,就没有人能够取代它的地位,除非它缺乏维持生产能力的资金。然而,为了维护短期的营运利润,很多市场领先者都在无意之中割让了市场份额。 

BCG三四规则矩阵的应用 

  要严格运用“三四律”,就必须识别各个独立的、相同的、局部市场。在这些局部市场里,所有的竞争者都采用同样的竞争方式。不过,竞争者的竞争领域通常会相互重叠,但又不完全相同。有时,局部市场之间的障碍是可以逾越的,当它们的规模效应中具有共同的成本因素时尤为如此。然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大多数公司在任何产生净现金流入的产品上,都只有两到三个主要竞争对手。其他竞争者无足挂齿。 

  “三四律”的运用并非易事。它取决于相关市场的精确界定。竞争均衡要经过多年才能达到,除非领先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阶段能牢牢地守住市场份额。然而,“三四律”必然会起作用的。 

  如果“三四律”是必然的,常识就会告诉我们:要么成为某一产品的局部市场领先者,要么趁早变现退出。有坏账?认了吧。税收损失?认了吧。快拿走值钱的东西,找到自己能够成功地当上领先者的产品和市场,重起炉灶吧。千万不要三心二意。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IFE矩阵)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IFE矩阵),是一种对内部因素进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通过IFE,企业就可以把自己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汇总,来刻划出企业的全部引力。 

IFE矩阵可以按如下五个步骤来建立: 

(1) 列出在内部分析过程中确定的关键因素。采用10~20个内部因素,包括优势和弱点两方面的。首先列出优势,然后列出弱点。要尽可能具体,要采用百分比、比率和比较数字。 

(2) 给每个因素以权重,其数值范围由0.0(不重要)到1.0(非常重要)。权重标志着各因素对于企业在产业中成败的影响的相对大小。无论关键因素是内部优势还是弱点,对企业绩效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就应当得到较高的权重。所有权重之和等于1.0。 

(3) 为各因素进行评分。1分代表重要弱点;2分代表次要弱点;3分代表次要优势;4分代表重要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的评分必须为4或3,弱点的评分必须为1或2。评分以公司为基准,而权重则以产业为基准。 

(4) 用每个因素的权重乘以它的评分,即得到每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5) 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到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无论IFE矩阵包含多少因素,总加权分数的范围都是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4.0,平均分为2.5。总加权分数大大低于2.5的企业的内部状况处于弱势,而分数大大高于2.5的企业的内部状况则处于强势。IFE矩阵应包含10~20个关键因素,因素数不影响总加权分数的范围,因为权重总和永远等于1。 

下表是对瑟克斯.瑟克斯公司(Civcus-civcus Enterprises)进行内部评价的例子。 

瑟克斯.瑟克斯公司IFE矩阵 

内部优势 

权数 

评分 

加权分数 

1、美国最大的赌场公司 

0.05 

0.20 

2、拉斯韦加斯的客房入住率达到95%以上 

0.10 

0.40 

3、活动现金流增加 

0.05 

0.15 

4、拥有拉斯韦加斯狭长地带一英里的地产 

0.15 

0.60 

5、强有力的管理队伍 

0.05 

0.15 

6、员工素质较高 

0.05 

0.15 

7、大多数场所都有餐厅 

0.05 

0.15 

8、长期计划 

0.05 

0.20 

9、热情待客的声誉 

0.05 

0.15 

10、财务比率 

0.05 

0.15 

内部弱点 

  

  

  

1、绝大多数房产都位于拉斯韦加斯 

0.05 

0.05 

2、缺乏多样性经营 

0.05 

0.10 

3、接待家庭游客,而不是赌客 

0.05 

0.10 

4、位于Lauyhling的房地产 

0.10 

0.10 

5、近期的合资经营亏损 

0.10 

0.10 

总计 

1.00 

  

2.75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规模、房间入住率、房产以及长期计划,正如它们所得的4分所表明的。公司的主要弱点是其位置和近期的合资经营,总加权分数2.75表明该公司的总体内部优势高于平均水平。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EFE矩阵)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通过EFE,企业就可以把自己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汇总,来刻划出企业的全部吸引力。 

EFE矩阵可以按如下五个步骤来建立: 

(1) 列出在外部分析过程中确认的关键因素 

因素总数在10-20个之间 

因素包括影响企业和所在产业的各种机会与威胁 

首先列举机会,然后列举威胁 

尽量具体,可能时采用百分比、比率和对比数字 

(2) 赋予每个因素以权重 

数值由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

权重反映该因素对于企业在产业中取得成功的影响的相对大小性 

机会往往比威胁得到更高的权重,但当威胁因素特别严重时也可得到高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对成功的和不成功竞争者进行比较,以及通过集体讨论而达成共识 

所有因素的权重总和必须等于

(3) 按照企业现行战略对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为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 

分值范围1-4 

- 4代表反应很好,3代表反应超过平均水平;2代表反应为平均水平;1代表反应很差 

评分反映了企业现行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它是以公司为基准的 

步骤2的权重是以产业为基准的 

(4) 用每个因素的权重乘以它的评分,即得到每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5) 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以得到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无论EFE矩阵包含多少因素,总加权分数的范围都是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4.0,平均分为2.5。高于2.5则说明企业对外部影响因素能做出反应。EFE矩阵应包含10~20个关键因素,因素数不影响总加权分数的范围,因为权重总和永远等于1。 

下表是对吉林省民营图书行业发展进行外部评价的例子。 

吉林省民营图书行业发展外部评价EFE矩阵 

关键外部因素(KEF) 

权重 

评分 

加权分数 

机会 

1、省内政策环境好 

0.15 

0.60 

2、省政府对民营提供融资便利 

0.15 

0.60 

3、市场环境逐渐变好 

0.05 

0.10 

4、民营书店不断增多 

0.10 

0.40 

5、新华书店规模大,应对困难 

0.05 

0.15 

6、外资进入还需要时间 

0.05 

0.10 

威胁 

1、各地区消费水平不一样 

0.15 

0.45 

2、图书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0.10 

0.30 

3、政策引导、拉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0.05 

0.10 

4、替代产品比较多 

0.05 

0.05 

5、相关人才匮乏 

0.05 

0.15 

6、企业规模小 

0.05 

0.10 

总计 

1.00 

  

3.10 

EFE矩阵的总评分为3.10,高于平均水平2.5,说明吉林省民营图书行业的现状能够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反应,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利用有利的机会和避开不利的威胁 

内部-外部矩阵(Internal-External Matrix,IE矩阵) 

IE矩阵(Internal-External Matrix,内部-外部矩阵)是在原来由GE公司提出的多因素业务经营组合矩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因素业务经营组合矩阵又称市场吸引力 经营实力矩阵,经营实力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内部因素),而市场吸引力表明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外部因素)。 

GE矩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IE矩阵即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取代该矩阵中的竞争能力和行业吸引力。 如图所示: 

IE矩阵的横坐标中,IFE加权评分数为1.01.99代表企业内部的劣势地位,2.02.99代表企业内部的中等地位,3.04.0代表企业内部的优势地位。相应地,在纵坐标上,EFE加权分为1.01.99代表企业面临着较严重的外部威胁,2.02.99代表企业面临中等的外部威胁,3.03.99代表企业能较好地把外部威胁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可以把IE矩阵分成具有不同战略意义的三个区间。第一, IE矩阵对角线第Ⅲ、Ⅴ、Ⅶ格;第二,IE矩阵对角线左上方的第Ⅰ、Ⅱ、Ⅳ格;第三,IE矩阵对角线右下方的第Ⅵ、Ⅷ、Ⅸ格。 

对落在IE矩阵不同区间的不同业务或产品,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战略: 

(1) 落入Ⅰ、 Ⅱ 、 Ⅳ象限的业务应被视为增长型和建立型(grow and build)业务。所以应采取加强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或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或投资/扩展战略。 

(2) 落入Ⅲ 、 Ⅴ 、Ⅶ象限的业务适合采用坚持和保持型(hold and maintain)战略,或选择/盈利战略。如市场渗透和产品开发战略等。 

(3) 落入Ⅵ 、Ⅷ、 Ⅸ象限的业务应采取收获型和剥离型(harvest and divest)战略或收获/放弃战略。 

IE矩阵详细说明 

1.该分析方法是把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从而组成了有九个象限的内部-外部矩阵 

2.在内部-外部(IE)矩阵中,纵坐标(EFE)是对企业外部环境所包含的机会与威胁的评价值及企业对外部环境所作出反映的程度。EFE加权值越高,说明企业越能利用外部有利的市场机会和减少外部竞争威胁的不良影响,即企业在外部环境方面处于优势。EFE加权值越低,说明企业越是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威胁,而且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有利的市场机会和消除竞争威胁的不利影响,即企业在外部环境方面处于劣势。 

3.IE矩阵中,横坐标(IFE)是对企业内部各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加权值。它反映了企业内部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IFE加权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比较强,即企业在内部状况方面处于强势。IFE加权值越低,说明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比较低,即企业在内部状况方面处于弱势。 

4.IE矩阵用九个象限对企业的所有产品或业务进行分类,再把这九个象限分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三个区间。这样就把企业的产品或业务分成三种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产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5.IE矩阵与BCG矩阵相似的地方有:它们都是用矩阵的方式对企业的所有产品或业务进行分类;它们分析的思路都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进行评价;它们都是一种组合矩阵分析法。即可用于分析企业最佳的业务组合战略和确定企业每项业务的发展战略。 

6.IE矩阵与BCG矩阵也有区别:虽然两个矩阵都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IE矩阵是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即IE矩阵比BCG矩阵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两个矩阵的轴线也不同,BCG矩阵是把纵轴和横轴分成高低两种情况,形成四个象限进行分析,IE矩阵则是把纵轴和横轴分成高中低三种情况,形成九个象限后又分成三个战略区间进行分析的。

大战略矩阵(Grand Strategy Matrix) 

  这是由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竞争地位两个坐标所组成一种模型,在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竞争地位不同组合情况下,指导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一种指导性模型,它是由小汤普森(A. A. Thompson. Jr.)与斯特里克兰(A. J. Strickland)根据波士顿矩阵修改而成。 

  大战略矩阵(Grand Strategy Matrix)是一种常用的制定备选战略工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将各种企业的战略地位都置于大战略矩阵的四个战略象限中,并加以分析和选择。公司的各分部也可按此方式被定位。大战略矩阵基于两个评价数值:横轴代表竞争地位的强弱,纵轴代表市场增长程度。位于同一象限的企业可以采取很多战略,下图例举了适用于不同象限的多种战略选择,其中各战略是按其相对吸引力的大小而分列于各象限中的。 

位于不同象限的战略选择 

位于大战略矩阵第一象限的公司处于极佳的战略地位。对这类公司,继续集中经营于当前的市场(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和产品(产品开发)是适当的战略。第一象限公司大幅度偏离已建立的竞争优势是不明智的。当第一象限公司拥有过剩资源时,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可能是有效的战略。当第一象限公司过分偏重于某单一产品时,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可能会降低过于狭窄的产品线所带来的风险。第一象限公司有能力利用众多领域中的外部机会,必要时它们可以冒险进取。 

位于第二象限的公司需要认真地评价其当前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尽管其所在产业正在增长,但它们不能有效地进行竞争。这类公司需要分析企业当前的竞争方法为何无效,企业又应如何变革而提高其竞争能力。由于第二象限公司处于高速增长产业,加强型战略(与一体化或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反)通常是它们的首选战略。然而,如果企业缺乏独特的生产能力或竞争优势,横向一体化往往是理想的战略选择。为此,可考虑将战略次要地位的业务剥离或结业清算,剥离可为公司提供收购其他企业或买回股票所需要的资金。 

位于第三象限的公司处于产业增长缓慢和相对竞争能力不足的双重劣势下。在确定产业正处于永久性衰退前沿的前提下,这类公司必须着手实施收割战略。首先应大幅度地减少成本或投入,另外可将资源从现有业务领域逐渐转向其他业务领域。最后便是以剥离或结业清算战略迅速撤离该产业。 

位于第四象限的公司其产业增长缓慢,但却处于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类公司有能力在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中进行多元经营。这是因为第四象限公司具有较大的现金流量,并对资金的需求有限,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实施集中多元化或混合式多元化战略。同时,这类公司应在原产业中求得与竞争对手合作与妥协,横向合并或进行合资经营都是较好的选择。

变革五因素

  变革五因素工具是战略学家安德鲁 M.佩蒂格鲁和费普提出来的,发现成功的战略变革需要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如下图1所示。 

   

变革五因素内容详解 

  因素一:环境评估 

  研究这一因素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因素,因为企业所有环节和经营活动都应不断地评估环境。战略的创造性通常产生于内外环境的评估过程中。 

  因素二:领导层的风格 

  领导风格只有与企业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才可以进行评价,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好领导和坏领导,最好的领导也要受公司实际情况的制约。他们在推动企业以适当的步伐向前发展时,通常是最有效的,大胆的激进的推动可能反而不利于发展。 

  因素三:战略与经营变化 

  从一些特定战略的意义上来说,战略与经营的变化可能是常规性的,也可能是自发性的,它允许战略随时间的推进而发展。 

  因素四: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或资本,这些资源包括知识、技能、忠诚度等。应该认识到的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适合于领导管理变革,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支持管理变革。 

  因素五:变革管理中的协调 

  这是五个因素中最复杂的因素,它试图将上述四个因素连成一个整体,并且通过建立四个支持机制来强化自己。协调包括: 

一致性,使组织的目标不会相互冲突; 

共鸣,使整个过程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确立竞争优势,保持协调,形成新的优势; 

战略的可行性战略不能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 

 

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行业竞争五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从而可以使管理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和竞争状况,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分析确定五力中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2、企业高层管理者从与这一集团因素相关的各因素中找出需要立即对付或处理的威胁,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的应用方法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就是一种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之一,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它是一个统计表格,表格的左边是五种竞争力量及其各自包括的若干内容的陈述,右边是对这些陈述的态度,企业决策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态度打分。坚决同意:1分,一般同意:2分,不同意也不反对:3分,一般反对:4分,坚决反对:5分。 

   

   

  每一类关键因素最终得分是按以下公式计算的: 

  每一类关键因素最终得分=∑五力量分析得分 

  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分多少说明了该相关者对企业成功重要性的影响大小。某一陈述或项目的得分越高,就说明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或认真对待,这个模型可供高层管理者个人和集体应用。

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

  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公司战略行为决定性的影响,即一家公司所在的行业比管理者做出的组织内部决定对公司的影响更大。公司的业绩主要决定于所在行业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市场进入障碍、多元性、产品差异化以及公司集中度。 


  行业组织模型要求公司必须选择最具吸引力的行业进人,只有当公司找到潜在利润最高的行业,并学会如何根据行业的结构特点来利用公司拥有的战略资源实施具体战略时,公司才会获得竞争力。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可以帮助公司理解行业的利润前景和行业结构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战略,确定竞争地位。行业组织模型指出,公司超额利润是由外部环境特点所决定的,而不是公司独有的内部资源或能力。公司只有在实施了适用于整体环境或行业、竞争环境的战略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行业组织模型如下图

   

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的前提条件 

  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具有四个前提条件: 

  1.外部环境的压力和限制决定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战略选择; 

  2.大多数公司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内互相竞争,因此它们掌握着类似的相关战略资源,并因此而采取相似的战略; 

  3.战略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可以自由地在公司间流动。基于此,任何公司间的资源差异都不会持续太久; 

  4.组织的决策者是理性的,并致力于为公司谋取最大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 

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的层次 

  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组织模型的层次为: 

  (1)研究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环境; 

  (2)选择超额利润潜力巨大的行业; 

  (3)找出该行业赚取超额利润所需的战略; 

  (4)培养或购买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产或技能; 

  (5)利用公司的优势实施战略。 

多点竞争战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陈明哲教授长期从事动态竞争条件下竞争对手之间进攻和反击的策略研究,其中多点竞争战略的理论和技术就是他的一项研究成果。 

按照陈明哲教授的理论,所谓多点竞争中的“点”就是一个“市场”,其含义包括: 

区域市场或者国家市场,例如湖南市场或者日本市场; 

细分市场,例如高档市场、中档市场和低档市场; 

一个产品线或者一个经营单位,例如冰箱或者专门生产冰箱的子公司; 

以上各个部分的不同的组合,例如华南地区—冰箱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多个区域、多个纫分市场、多种产品线或者多个行业性的二级子公司,那么相对而言,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多点竞争的优势,反之,则只有多点竞争的劣势。 

多点竞争战略的范例说明

  从简单多点竞争的模型可以看到,假定TCL和康佳有至少两个区域市场或者两个产品是相同的,并且存在着竞争的关系,那么这两个企业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正是因为TCL和康佳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跨市场/产品”报复的可能性,所以采用多点市场竞争可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如果这两个企业在同一个行业竞争,其中TCL在市场(1)的市场份额大,而康佳在市场(2)的份额大,双方就处在暂时的均衡状态。如果TCL采用降低价格的方法在市场(2)上攻击康佳,那么康佳为了保护本地市场或者主要市场就有两个选择: 

  一是可以以同样的策略在市场(2)上进行反击,那么在市场(2)的价格竞争中,企业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也就是保住了份额,但是失去了大量的利润和自己的价格定位。 

  二是在市场(1)TCL降低价格的进攻,进行针锋相对地反击,夺取TCL在市场(1)的市场份额。这样TCL也不敢在市场(1)做正面回击,否则它也会失去大量利润和自己的价格定位。 

假如两个企业的竞争力是一样的话,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这个回合中获得优势,最后双方只好决定放弃这个回合的价格竞争,重新回到了均衡的状态。正是因为两个企业在受到攻击的时候,都没有正面回击,所以两个企业才可能在价格竞争结束后重新回到原来的价格水平。 

多点竞争战略可以达到的目的

  在简单多点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变化以说明多点竞争战略可以达到至少二个目的。 

区域市场的竞争反击 

  Maxwell House公司在美国咖啡市场上是一个市场占有率很高的老企业,而PG公司是这个行业的新的进入者,它所生产的Folger牌的咖啡主要在南方市场上销售。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PG公司决定采用大量送赠品的方法进攻美国北部的克利夫兰。Maxwell House公司考虑到PG公司是一个非常认真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立即采用同样的方法攻击美国南部的堪萨斯。但是PG公司并没有就此停手,而是立即在北方的匹斯堡开始第二个回合的进攻。Maxwell House公司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够对等地选择南方的另一个城市一一达拉斯进行回击。经过第二个回合以后,双方才结束了这场战斗,与此同时,PG公司以违反反垄断法的理由起诉Maxwell House公司,但是没有成功。 

为了保护本行业或者主要市场而做出回击 

  吉列公司主要是生产一次性剃须刀的企业,而BIC公司是专门生产一次性钢笔的企业。吉列公司为了增加产品,决定进入一次性钢笔的行业,从而成为BIC公司的竞争对手。BIC公司如果不反击,就会让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长驱直入。如果采用降低价格,正面阻止吉列公司的办法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就会降低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吃亏最大的是自己。BIC公司最后所采用的办法就是采用多点进攻的战略,开发或者采用一次性剃须刀去回击吉列公司,把同样的问题放在了吉列公司面前。最后吉列公司为了自己和行业的利益,决定放弃进入一次性钢笔市场;而BIC公司因此也决定放弃一次性剃须刀。 

多点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

  在一个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中,市场就是行业性子公司和区域市场的结合(例如,某个省的空调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市场就是商业领域中所说的战场。如果我们能够把多点竞争的理论和方法在各个具体的战场中进行使用,我们就能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以广泛应用的策略。 

正面进攻策略 

  假如企业A具有多点进攻的优势,而企业B具有多点反击的劣势。那么企业A可以集中各个市场或者行业性子公司的资源,对企业B采用正面进攻的策略。这种情况下,企业B因为多点进攻劣势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纠缠进攻 

  如果企业A发现企业B准备进攻另外一个目标市场,而这个目标市场对企业A很重要,那么企业A可以采用纠缠进攻的策略。按照这个策略,企业A抢先进攻企业B的主战场,导致企业B不得不暂时放弃进入新的目标市场,在自己的主要战场抵御企业A的进攻。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企业A的纠缠进攻策略就成功了。 

诱骗战术 

  企业A和企业B目前正在围绕着某一个主战场竞争。考虑到竞争企业B准备进攻目标市场A,而这个目标市场对于企业A来说是更加重要或者是未来希望独占的市场,企业A必须想办法阻止企业B的行动。企业A采用诱骗战术,先假装从主战场撤退,从而诱使企业B改变战略方向,放弃进入目标市场A,而把资源先用于进一步扩大在主战场的市场份额。 

正面进攻和诱骗撤退结合的策略 

  企业A了解到企业B准备进攻目标市场A,为了在目标市场A发起进攻,并且获得绝对的先动优势,企业A就先从目前与企业B竞争的主战场佯装撤退,从而使企业B改变原来的战略意图,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主战场的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方面。一旦企业B这样做了,企业A就开始长驱直人进入,进攻目标市场A。 

正面进攻和诱骗进攻结台的策略 

  企业A了解到企业B准备进攻目标市场A,为了在目标市场A发起进攻,并且获得绝对的先动优势,企业A就先从目前与企业B竞争的主战场佯装进攻,从而使企业B改变害怕丢失主战场而改变原来的战略意图,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主战场的保卫方面。一旦企业B这样做了,企业A就开始长驱直入进入,进攻目标市场A

GE矩阵(GE Matrix/Mckinsey Matrix) 

GE矩阵法又称通用电器公司法、麦肯锡矩阵、九盒矩阵法、行业吸引力矩阵。 说到GE矩阵就一定要结合BCG矩阵一起比较讨论,因为GE矩阵可以说是为了克服BCG矩阵缺点所开发出来的。由于基本假设和很多局限性都和BCG矩阵相同,最大的改善就在于用了更多的指标来衡量两个维度。 

针对波士顿矩阵所存在的很多问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于70年代开发了新的投资组合分析方法——GE矩阵。相信很多人都听过GE多元化的故事了,如果非"数一数二"SBUs都要脱离GE的航母,GE就是用这个矩阵的。GE矩阵相比BCG矩阵,GE矩阵也提供了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之间的类似比较,但不象BCG矩阵用市场增长率来衡量吸引力,用相对市场份额来衡量实力,只是单一指标;而GE矩阵使用数量更多的因素来衡量这两个变量,纵轴用多个指标反应产业吸引力,横轴用多个指标反应企业竞争地位,同时增加了中间等级。也由于GE矩阵使用多个因素,可以通过增减某些因素或改变它们的重点所在,很容易地使GE矩阵适应经理的具体意向或某产业特殊性的要求。 

如何用模型来分析 

GE矩阵可以用来根据事业单位在市场上的实力和所在市场的吸引力对这些事业单位进行评估,也可以表述一个公司的事业单位组合判断其强项和弱点。在需要对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作广义而灵活的定义时,可以以GE矩阵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按市场吸引力和业务自身实力两个维度评估现有业务(或事业单位),每个维度分三级,分成九个格以表示两个维度上不同级别的组合。两个维度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评价指标。 

绘制GE矩阵,需要找出外部(行业吸引力)和内部(企业竞争力)因素,然后对各因素加权,得出衡量内部因素和市场吸引力外部因素的标准。当然,在开始搜集资料前仔细选择哪些有意义的战略事业单位是十分重要的。 

(1) 定义各因素。选择要评估业务(或产品)实力和市场吸引力所需的重要因素。在GE内部,分别称之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下面列出的是经常考虑的一些因素(可能需要根据各公司情况作出一些增减)。确定这些因素的方法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或名义群体法等,关键是不能遗漏重要因素,也不能将微不足道的因素纳人分析中。 

(2) 估测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开始,纵览这张表(使用同一组经理),并根据每一因素的吸引力大小对其评分。若一因素对所有竞争对手的影响相似,则对其影响做总体评估,若一因素对不同竞争者有不同影响,可比较它对自己业务的影响和重要竞争对手的影响。在这里可以采取五级评分标准(1=毫无吸引力,2=没有吸引力,3=中性影响,4=有吸引力,5=极有吸引力)。然后也使用5级标准对内部因素进行类似的评定(1=极度竞争劣势,2=竞争劣势,3=同竞争对手持平,4=竞争优势,5=极度竞争优势),在这一部分,应该选择一个总体上最强的竞争对手做对比的对象。 

具体的方法是: 

确定内外部影响的因素,并确定其权重 根据产业状况和企业状况定出产业吸引力因素和企业竞争力因素的级数(五级) 最后,用权重乘以级数,得出每个因素的加权数,并汇总,得到整个产业吸引力的加权值 

下面分别用折线图和表格两种形式来表示。 

(3) 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估测,得出衡量实力和吸引力的简易标准。这里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定性方法:审阅并讨论内外部因素,以在第二步中打的分数为基础,按强中弱三个等级来评定该战略事业单位的实力和产业吸引力如何。 

定量方法:将内外部因素分列,分别对其进行加权,使所有因素的加权系数总和为1,然后用其在第二步中的得分乘以其权重系数,再分别相加,就得到所评估的战略事业单位在实力和吸引力方面的得分(介于15之间,1代表产业吸引力低或业务实力弱,而5代表产业吸引力高或业务实力强)。 

(4) 将该战略事业单位标GE矩阵上。矩阵坐标纵轴为产业吸引力,横轴为业务实力。每条轴上用两条线将数轴划为三部分,这样坐标就成为网格图。两坐标轴刻度可以为高中低或15。根据经理的战略利益关注,对其他战略事业单位或竞争对手也可做同样分析。另外,在图上标出一组业务组合中位于不同市场或产业的战略事业单位时,可以用圆来表示各企业单位,图中圆面积大小与相应单位的销售规模成正比,而阴影扇形的面积代表其市场份额。这样GE矩阵就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5) 对矩阵进行诠释。通过对战略事业单位在矩阵上的位置分析,公司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战略举措。外面有些文章归结为简单的一句很经典的话“高位优先发展,中位谨慎发展,低位捞它一把”。如果用上图进行分析: 

绿色区域:采取增长与发展战略,应优先分配资源黄色区域:采取维持或有选择发展战略,保护规模,调整发展方向 红色区域:采取停止、转移、撤退战略 

一般比较具体的战略图如下: 

模型应用举例 

  GE矩阵可以用于预测SBUs业务组合的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只要在因素评估中考虑的未来某个时间每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影响大小,就可以建立预测矩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GE矩阵比较全面地对战略事业单位的业务组合进行规划分析,而且可以针对企业实际和产业特性,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用途1:产品选择 

  下面是一个燃机企业的GE矩阵分析 

用途2:关键因素优化分析 

关键因素优化分析主要分析各要素对行业竞争的重要性以及本企业拥有的程度。通过将各因素根据两维指标在矩阵中定位后,企业可以直观地分析出企业对关键因素的拥有程度。企业应将其核心能力构建在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上,企业资源投入应从拥有程度高,但本身重要性不高的那些因素中转移出来,转而投到那些目前拥有程度低,但对行业竞争成功意义重大的那些因素中去。 

GE矩阵与BCG矩阵的比较 

  GE矩阵比BCG矩阵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得更为成熟: 

  1. 市场/行业吸引力(Market/Industry Attractiveness)代替了市场成长(Market Growth)被吸纳进来作为一个评价维度。 市场吸引力较之市场成长率显然包含了更多的考量因素。 

  2. 竞争实力(Competitive Strength)代替了市场份额(Market Share)作为另外一个维度,由此对每一个事业单元的竞争地位进行评估分析。 同样,竞争实力较之市场份额亦包含了更多的考量因素。 

  3. 此外,GE矩阵有9个象限,而BCG矩阵只有4个象限, 使得GE矩阵结构更复杂、分析更准确。 

影响竞争实力/市场吸引力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影响市场吸引力的典型性外部因素

影响战略事业单元竞争实力的典型性内部因素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成长率(Market Growth Rate
市场收益率(Market Profitability
定价趋势(Pricing Trends
竞争强度(Competitive Intensity/Rivalry
行业投资风险(Overall Risk of Returns in the Industry
进入障碍(Entry Barriers
产品/服务差异化机会(Opportunity to Differenti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产品/服务需求变动性(Demand Variability
市场分割(Segmentation
市场分销渠道结构(Distribution Structure
技术发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

事业单元自身资产与实力(Strength of Assets and Competencies
品牌/市场的相对力量(Relative Brand/Marketing Strength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
市场份额的成长性(Market Share Growth
顾客忠诚度(Customer Loyalty
相对成本结构(Relative Cost Position/Cost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Competitors
相对利润率(Relative Porfit Margins/Profit Margins Compared with Competitors
分销渠道结构及产品生产能力(Distribution Strength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技术研发与其他创新活动记录(Record of Technological or Other Innovation
产品/服务质量(Quality
融资能力(Access to Financial and Other Investment Resources
管理能力(Management Strength 

GE矩阵的局限

对各种不同因素进行评估的现实程度。 

指标的最后聚合比较困难。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s)未被提及。 

没有考虑到战略事业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脚本法(Scenarios,Scenario Analysis) 

  在一般环境分析中,以及包括产业环境在内的整个外部环境分析中,是否存在一些相对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这是理论界和企业实践中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上许多大型企业在尝试并长期实践的一种方法就是脚本法。一般认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 / Shell)于60年代末首先使用基于脚本的战略规划,并获得成功,并由该公司的沃克(Pierre Wack)于1971年正式提出。近年来关于脚本法的理论研究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据介绍,目前国际上有80%的大公司运用脚本法或类似的做法。 

  脚本法又称前景描述法、情景分析法,是假定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前提下,对预测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引起的后果作出预测的方法。通常用来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作出种种设想或预计,是一种直观的定性预测方法。 

  环境分析与预测的方法 

  一般环境以及产业环境的分析与预测方法,从不同的特点出发,可以有以下区分。预测在环境分析步骤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 

  1. 递进预测与长期预测 

  这两种预测的方法不同,适用的产业也不同。 

  递进预测的特点是对近期进行准确的预测,对长期或中长期进行一般性的分析和展望。随着实时间的推移,再对新的近期做准确预测,对新的长期、中长期进行一般性展望。非资金密集的产业、产品/技术开发的前导期短、战略调整所需投入较小的产业适用此法。如广告代理、市场代理、公关公司、贸易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对百货零售业而言,其商品结构总体质量、水平和丰富程度给顾客的印象及其信息属于长远性问题,但商品结构中的商品品种则基本可以基于递进预测进行调整。 

  长期预测是对未来较长的时期后环境的发展变化直接作出预测。资金密集、产品/技术开发的前导期长、战略调整所需投入大、风险高的产业,适用此法,如石油、钢铁等产业。 

  2. 唯一结果预测与可能结果预测 

  唯一结果预测是预测未来发生的结果究竟是什么,目的是预测未来客观的唯一的结果。可能结果预测则是预测未来结果的若干种可能的情况,用于规避风险。显然,预测某个因素或某个变化未来惟一的结果是最理想的。对许多环境因素可以做到这一点,如人口及其年龄结构就可以较好预测其五年或十年后的确切情况。但很多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无法作出准确的惟一结果预测,此时可能结果预测就成为必要的方法。 

  在环境预测中,脚本法是长期的可能结果预测。一般而言,短期预测可预见性较强,不确定因素少,因此使用脚本法的必要性不大。当然,在原理上,脚本法可以应用于短期预测。 

  脚本(Scenarios)一词有概要、剧本、剧情、情节或情况等意思,既可以应用于环境预测,也可以应用于决策方案的形成。在环境分析中,一个脚本就是一种/一组情况,或一个/一组情节,因此也可以称为“情节法”。在战略生成和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一个脚本就是一个决策方案。显然,方案脚本以环境脚本为基础,即先形成环境脚本,再根据环境脚本形成决策的方案脚本。 

   广义上,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设想未来法”以及“案例法”、“未来案例法”等,都与脚本法有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头脑风暴法是开动脑筋,以团队的方式挖掘和碰撞思想的火花,摆脱原有观念特别是潜在的原有观念的束缚,充分认识问题,认识未来。设想未来法要求不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因素、变化、数据和观念来认识未来,而是真正按照未来的合理可能性去设想未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的情况和问题,其中也往往以团队的方式运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地设想未来。案例法或未来案例法是将设想的各种未来的情况或问题当作不同的案例。 

脚本法的种类 

  在环境分析中,脚本法主要分为定量脚本法和定性脚本法。 

  定量脚本法以数学(或经济计量)方法为基础建立模型,选择和调整不同的参数从而产生不同的脚本。这种方法现在一般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可以迅速地产生大量脚本,有的多达1000多个。然后,分析人员对每一个脚本的合理性和发生概率作出评估。在产生脚本的过程中,改变一个变量,保持其他变量不变,产生不同的脚本。这样可以评价各个变量的不同作用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验证判断性得出的参数结构。 

  定量脚本法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可以得到大量的备选的环境脚本,可以充分地分析出环境的各种情况。其缺点是,预测正确与否、脚本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模型的设立和参数结构的选择,依赖于过去的关系与数据。所以运用这种脚本法时,不能为貌似精确和充分的脚本所迷惑,应当明确这些脚本不过是所确立的模型、参数结构和数据的附属结果,对各种脚本发生概率及其合理性的评价应当最终视为对模型、参数结构及其数据的再分析和再思考。 

  定性脚本法被认为最早应用于5060年代Herman Kaln为美国国防部的工作。主张定性脚本法的学者认为,与定量脚本法相比,认真的判断比复杂的方法更重要,因为通过人的思维、判断,识别重要的环境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克服了定量脚本法中看似精确的复杂方法所固有的机械性。同时,有限的变量难以认识未来,因为定量脚本法尽管可以考虑很多变量,但毕竟是有限的,而定性脚本法基于人的思考,可以关注和识别的变量范围是无限的。 

  定性脚本法的基本特点是,认识未来而非推导未来。不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推导未来,而是向常规观念挑战,去“设想”和“认识”未来。环境脚本集中于“基本的趋势”和几种“可能的未来”,再分析其各自的战略重要性和发生概率。将战略上重要而发生概率大的情况作为战略生成采用的环境脚本,将战略上重要而发生概率小的情况作为备用的环境脚本,制定备用的战略或战略准备。如只能选择一个环境脚本时,应当按照脚本的战略重要性而不是发生概率来选择环境脚本。 

  例如,日本的小松公司是一家生产工程机械的大型公司,它需要对许多不确定的环境因素作出长期预测。其中,日元升值将严重影响其产品出口。小松公司曾提出“180日元计划”。当时日元对美元的兑换比率是2401。小松公司分析并认识到了“日元升值”这一“可能的未来”,对企业构成很大的挑战。“180日元计划”的主题是,如果一旦日元升值,达到日元对美元“1201”时,公司应当怎样生存和发展。这一脚本的发生概率实际上当时很难估计,但它对公司的生存发展致关重要,即战略重要性大,因此该公司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公司的资源和努力放到持续地降低成本之上。事实上,该公司因此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如果面临的战略决策不能做两种及两种以上战略准备时,即在这些环境脚本之中只能选择一个时,应当按照脚本的战略重要性而不是发生概率来选择环境脚本。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准备购买新的设备是战略性决策,如投资巨大、需要较长的时间(例如可能是3年)形成竞争能力、对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和降低成本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等等,那么在作出是否购买新设备的决策时,只能有一种选择。此时需要按照战略重要性大的环境脚本而不是发生概率大的环境脚本作出战略决策。 

脚本法的步骤 

  管理学者David Mercer1995)提出了简化的脚本法(Simpler Scenarios),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脚本法的步骤。 作者认为,大公司进行环境分析的趋势是,让更多的直线管理者参与到战略分析和生成之中,一般建议组成68人的团队。壳牌公司是组成10人团队。最极端的做法是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如果人数太多,则应当按照上述规模划成小的团队。这些团队的任务是分析并提出重要的环境脚本,供战略生成者使用。 

  脚本分析是在充分获取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简化的角度,包括以下六个步骤。结合David Mercer的论述和本教材作者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各步骤有如下内容。 

  (1)确定变化的重要因素及其重要事件 

  即通过敏感性分析和时间跨度分析,识别确定决定企业未来产业环境的一般环境以及产业环境自身的重要因素及其重要的变化。这些因素也称为驱动因素(Drivers),在定量分析中则称为变量(Variables)。应只选择最重要的而且是不确定变化环境因素因素进入脚本。可预见的因素在脚本中不必考虑,因为它们不会被忽视。 

  在此过程中,最困难的方面是让团队的参加者摆脱原有观念,向现有的观念挑战,包括现在尚没有出现的异常变化。运用头脑风暴(Braintsorming)方法可以发现不明显的、渐变的和潜在的重要因素,从而把握其重要事件(Events,即重要的不确定变化)。 

  (2)将各种事件归纳成一个可行的框架 

  这是最困难的一步,此时管理者的直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将现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及其事件重新安排成一个可行的、有意义的框架,即形成7-9个因素事件组。这实际上形成了脚本的雏形。 

  (3)形成最初的小脚本(78个) 

  在第二步形成的7-9个因素事件组的基础上形成7-8个小脚本。即对原有的因素事件组进一步分析、归纳。 

  (4)将脚本减少到23个 

  从理论上并没有为什么要减少到2-3个脚本的理由,只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最多从六七个脚本中选三个脚本。壳牌公司20年前的实际做法是,只从中选一个脚本并进行集中研究。结果,壳牌公司的计划人员就将脚本减少到两个。这实际上需要发现两三个“容器”,将所有的主题(因素及其事件)都能合理地纳入到这两三个“容器之中”。要便于使用者使用这些环境因素和事件组。要保证所有重要的事件都在脚本之中,并且各事件在脚本中的重要性序列没有改变,并被分别地考虑。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识别真正重要的因素和事件,同时需要重新监测这两三个脚本的可行性,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团队充分的分析和争论。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三个脚本之间应当是互相补充的,也就是没有优劣之分、积极与消极之分。只有这样,对战略生成者才有意义,因为对于明显优劣的脚本,谁都知道应该怎么做。理想的情况是,它们不应当是明显对立的,否则会影响使用者的采用。因此,应当选用中性的标题。例如,20世纪90年代壳牌公司的两个脚本是“可持续世界”(Sustainable World)和“全球商贸主义”(Global Merchantilism)。在壳牌公司的做法中,两个脚本要求有同样的发生概率,两个脚本含盖了所有重要的因素事件。 

  (5)将脚本写下来 

  以最适宜的形式将脚本写下来。考虑的重点是,战略要依此生成。这也是脚本生成者向脚本使用者即战略生成者“营销”自己脚本的过程。 

  (6)评价各脚本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识别每个脚本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事项。在此过程中,战略生成者需要承担主要的决策责任。 

  “角色试演”可以提高对问题的认识。通过模拟式的角色试演,明确每一个脚本对所涉及的重要组织(例如,对本企业及其某部门、对竞争者、对政府等)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从上到下参与脚本分析的企业组织成员能够明确每个脚本,并明确需要他们作出什么反映。应当将这些内容形成一个表单以便于沟通。这一过程也服务于参与者进一步重复上述过程和争论,从而达成共识。 

  上述内容只是一般的脚本分析步骤,事实上没有标准的脚本。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发展出多种脚本系列,也可以根据使用脚本的不同组织层级,将脚本分解为更适合他们使用的分层级的不同脚本,当然同时与总脚本保持一致。例如壳牌公司有各国家的脚本供当地公司使用。 

  在描述环境脚本的基础上,形成战略脚本,即形成备选的战略方案。壳牌公司的做法是,通过战略脚本的形式形成战略。战略脚本的内容是,给出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战略框架,这些战略处理着不同的环境脚本包含着的不同的事件。 

脚本法的优缺点 

  脚本法的优点是,使战略能够适应备用的环境脚本,同时开阔管理者的思路,扩展视野,提高它们对环境威胁的警惕,同时不失对长期机遇的把握。即使实际情况并没有发生所预期的情况,至少可以建立组织接受不确定性和实施战略变化的心理准备。 

  对于基于过去决策的公司,或管理者相信他们什么都知道的公司,脚本法无法应用。公司必须相信未来有未知的内容,而且需要改变现在的想法去获得这些未知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脚本的形成很费时间,而环境的渐变很难察觉; 

七步脚本法 

  将一般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各种重要因素综合起来,可以沿着下述的七个步骤进行综合的一揽子环境脚本分析。作为一种辅助决策的方法和步骤,它的操作性较好。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在系统、深入地分析产业环境的基础上,再分析一般环境对产业环境的影响。 

  七步脚本法的内容如下。 

  1.识别影响企业的外部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通常,直接因素是产业环境因素,间接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但对特定的企业的特定时期,有些一般环境因素也有可能是直接因素。 

  2.识别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变化趋势。这是七步脚本法最重要的核心步骤,也是最困难的步骤。每种因素一般列出三种可能的变化趋势,其中,第一种是基本趋势,后两种是相反的两种趋势。直接因素的基本趋势根据影响它的间接因素的基本趋势预测。直接因素的两种相反的趋势根据间接因素的两种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需要开动脑筋设想未来,是分析的难点和重点。 

  3.评价间接因素各趋势的发生概率。基本趋势的概率自然比较大,重点是分析其他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的发生概率。 

  4.评价直接因素各趋势的发生概率。同样,基本趋势的概率大,重点是分析其他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的发生概率。 

  5.评价直接因素各变化趋势的战略重要性。 

  6.根据各直接因素趋势的发生概率和战略重要性,绘出环境脚本矩阵。 

  7.依据战略上重要而发生概率大的直接因素变化趋势形成的环境脚本(下图右上角虚框内的直接因素变化趋势组)制定基本战略方案;依据战略上重要而可能性不大的直接因素变化趋势形成的环境脚本(下图右下角虚框内的直接因素变化趋势组)制定备用战略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脚本进行一致性检验。 对于战略上不重要的两个环境脚本(下图的左上角和左下角),无论发生概率大还是小,在战略管理中都可以不于考虑。 

   

  例如,影响某企业的间接因素可以用abcd……表示,这些因素可以包括诸如国民生产总值、银行利率、人口数量、消费者收入分布等等,每个企业都需要通过扫描确定。其不同的下标数字也表示不同的变化趋势,例如a1表示国民生产总值上升,是基本趋势,a2a3分别表示国民生产总值不变和下降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直接因素例如包括:A成本;B竞争水平和性质;C市场价格;D日间服务;E扩展机会;F需求。AF不同的下标数字表示不同的变化趋势。例如,A1表示成本不变,是基本趋势,A2 A3表示成本的上升和下降这两种相反的趋势。 

  显然,七步脚本法的关键是正确地识别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直接和间接因素,正确地识别各自的变化趋势,正确地评价各自的发生概率和战略重要性。如下图所示。 

   

  关于如何识别和判断间接因素的各种变化如何影响、决定了直接因素的各种变化,是脚本分析最关键的内容。但目前对此尚没有研究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可操作更强的方法,只有借助于宏观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和预测,需要依靠战略分析者和战略决策者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七步脚本法只是提供一个分析的步骤、思路和分析表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环境的分析和把握,但不能代替战略分析与战略决策。 

扩张方法矩阵

  当我们决定扩张时,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呢?扩张方法矩阵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1所示。扩张方法矩阵采用了一种结构化方法分析基于环境的不同战略方案。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扩张机会以及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可以采用的多种战略方案。 

   

  所有的扩张战略方案在这一矩阵中列了出来。除了找到战略方案之外,重要的是该矩阵提供了选择战略的指导。例如,你要开发新产品,利用现存的公司,或收购的、兼并的公司,或同另一家公司联合经营都可以实现你的目的。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这种方法越来越为企业所接受。 

  在选择战略扩张方法时,我们需要了解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主要扩张方法的优势和劣势见下表。 

   

  除了上表分析的几种方法外,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大,使得原本在一些西方国家适用的战略方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其中,许可经营最具有代表性。许可经营需要得到当地政府在技术和其他资源上的许可,公司要缴纳收入的一定百分比作为许可费用。 

  通常情况下,国外经营产生的结果包括五种:一是出口,它常常是扩张的第一步;二是提供一个永久性的窗口,在国外建立办事处;三是国外建立工厂,这会增加企业的风险,造成国际性风险;四是跨国经营,这需要更丰富的国际经验;五是全球运营,这种方式与跨国经营的差别在于国际化程度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全世界各个地方购买最适合的原材料,将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和机会,最重要的风险可能就是货币风险。货币兑换的不稳定性使得交易变得困难,可能会给公司造成显著的、不可预期的损失。 

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Analysis) 

(一)简介 

用于分析与客户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帮助客户在战略制定时分清重大利益相关者对于战略的影响。 

(二)详解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客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群体,可能是客户内部的(如雇员),也可能是客户外部的(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可分类如下: 

所有者和股东

银行和其它债权人 

供应商

购买者和顾客 

广告商

管理人员 

雇员

工会 

竞争对手

地方及国家政府 

管制者

媒体 

公众利益群体

政党和宗教群体以及军队 

其它

1.利益相关者的角色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2.绘制利益相关者图 

利益相关者图清晰地描绘谁是利益相关者集团,在采取新的战略时,代表哪个集团的利益,他们是否可能阻碍变革,他们的力量如何,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绘制时首先确定所有利益相关者,标出他们之间的重要关系,然后分析这张图表所显示的风险与机会,识别任何可能的变化对这张图影响,以便为此做好准备。如图所示: 

确定利益相关者的位置有两种方法:权力 动态性矩阵和权力 利益矩阵。 

1)权力 动态性矩阵 

分析如下: 

图示列出了一个权力/动态性矩阵,在这个矩阵上可以画出各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和分析出在新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在哪儿应该引入“政治力量”。 

1. 最难应付的团体是处于D区内的那些团体,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碍新战略,但是它们的观点却很难预测。其隐含的意思非常明显:在已建立一个不可改变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测试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新战略的态度。 

2. 相反,在细分市场C内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通过管理人员的参与过程来影响战略,这些管理人员同意他们的’观点’并建立那些代表他们期望的战略。 

3. 虽然细分市场AB内的利益相关者权力很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事实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支持本身,会对权力更大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2)权力 利益矩阵 

分析如下: 

权力/利益矩阵的一个有价值的发展如图示中所示,它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其持有的权力的关系,以及从何种程度上表现出对组织战略的兴趣对其分类。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需要建立的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的种类。 

1. 显然,在制定和发展新战略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主要角色(细分市场D)是否接收该战略。 

2. 那些最困难的利益相关者经常是细分市场C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总的来说是相对被动的,但要注意利益相关者影响战略的方式受特定事件的影响,即特定事件促使他们对战略产生影响。因此,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战略的可能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突然重新定位于细分市场D内并且阻止采用新战略,那么情况就会很糟。 

3. 类似地,需要正确地对待细分市场B中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主要通过信息来满足。在影响更有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时,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联盟”。这种确定利益相关者位置的方法的价值,在于其能分析以下问题:政治/文化状况是否可能会阻止采纳特定的战略。谁可能会是变化的主要阻止者和推进者,为了重新确定特定的利益相关的位置,是否需要坚持战备。 

4. 需要维持活动来阻止利益相关者对他们自己重新定位。这就意味着要保持与细分市场C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减少与细分市场B中的利益相关者保持联系的程度。 

横向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纵向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三种类型。 

  横向价值链分析简单地讲就是对一个产业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在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会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企业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能够为企业取得相对竞争优势的战略。 

  横向价值链分析:这是企业确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基本工具,也是公司进行战略定位的基础。比如通过对企业自身各经营环节的成本测算,不同成本额的公司可采用不同的竞争方式,面对成本较高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可采用低成本策略,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使得规模小、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公司在主干公司的压力下能够求得生存与发展;而相对于成本较低的竞争对手,可运用差异性战略,注重提高质量,以优质服务吸引顾客,而非盲目地进行价格战,使自身在面临价格低廉的小公司挑战时,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横向价值链分析强调竞争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以及由于为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投资决策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开发、优质服务等形成差异,或使总成本最低,获得竞争优势。 

什么是横向价值链 

  横向价值链主要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过程,要充分考虑企业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争取获取竞争优势。横向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决策、预算和分析三个方面,企业要面临现实和潜在的竞争者,就不得不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形成产品差异,努力降低成本。此外,企业要想方设法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别是成本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产品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横向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互相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将企业作为纵向价值链与横向价值链这样两个链条的交叉点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的好处是可以将一些问题进行分离后纳入到新的观察视野中进行更具体的分析.缺点在于由于各种价值链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使得各个问题的研究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这也是该研究方法应继续改进的方向。 

横向价值链分析的内容 

  (1)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某一企业的定价以及产量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其他企业的战略调整,使得原有的均衡产量和价格遭到破坏。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使得这种动态变化趋向于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点。这就是说一旦产业内部平衡关系由于某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行为遭到破坏,产业内部又会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化的平衡,所以企业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2)技术开发的方向 

  进行横向价值链分析时,通过针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为企业内部技术开发指明方向 ,以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 

  (3)采购和销售 

  采购和销售所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并不是企业能够一厢情愿地确定,它也需要企业进行横向价值链分析,确定与竞争对手采用相同、类似还是不同的渠道和方式。 

  (4)服务 

  是指与提供服务有关的各种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可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也是企业差别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横向价值链分析的应用 

  同一产业内部具有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价值链条即是横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上的企业关系首先表现为竞争关系。对企业而言,基础业务是存贷款,可替代性强,利率的可选择性较小,只有通过提供独特的、无法被替代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其次,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合作关系。各企业的比较优势不同,强强联合或者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横向价值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明确业务流程、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存在的和潜在的机会与威胁,为确定竞争战略和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现实中,三条价值链并不能被机械地划清界限,它们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共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其中改善内部价值链是基础,作为其延伸的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的完善必须落实到价值链分析的基点中。而内部价值链的优化又会强化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对三条价值链的分别讨论,有助于理顺企业与关联者的关系,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 

行业内战略集团分析

  行业内战略集团的分析,是按照行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并分析各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内的企业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行业及其竞争状况。 

  一个行业内的企业,在战略上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点。战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不同。有的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有的则完全从外部采购;有的企业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点,有的则全靠批发商和零售商。 

  2, 专业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项目,有的则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是跨行业经营。 

  3, 研究开发重点不同。有的企业注重争取开发新产品的领导地位,不断投放新产品;有的企业把研发重点放在生产技术上,力争在质量和成本上取得优势。 

  4, 营销的重点不同。有的企业重视维持高价产品,有的企业则采取低价策略展开竞争;有的企业特别重视对最终用户的推销活动,有的企业主要以为销售者的服务来巩固和扩大疏通渠道。 

什么是行业战略集团(战略群) 

  在这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战略的不同,必然引起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的不同。相同战略、相同地位企业的结合,就形成了战略集团。 

  行业战略集团在竞争利润率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移动壁垒”的高低决定行业内战略集团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企业盈利率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取决于行业结构状况及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状况 

  a:行业特征 

  b:企业所处的战略群分布图 

  c:企业在战略群中的地位 

行业内战略群分布图 

  在战略群分析时,可以绘制行业内战略群分布图 

要了解战略集团的性质、特点、需要分析个战略集团的地位。用下面的图表可以确定一个行业不同战略集团的地位。 

     A集团:丰富的产品品种,高度纵向一体化,成本低,中等质量。 

  B集团:狭小的产品品种,低纵向一体化,高成本、高质量、高技术水平。 

  C集团:品种齐全程度和纵向一体化程度都是中等,中等价格,质量低,服务质量高。 

  D集团:狭小的产品品种,成本低,价格低,服务水平低。 

  战略集团间的抗衡程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各战略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相同,而经营战略很不相同,集团间的抗衡就会激烈;或各战略集团的目标是同一类顾客,其战略差异越大,抗衡也就会越激烈;一个行业内战略集团越多,相互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如果一个行业中虽然有不少战略集团,但其中少数战略集团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个行业战略集团间的对抗就不会激烈。 

  在战略集团内部同样存在着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各企业的优势不同造成的。在一个战略集团内,各企业会有生产规模和能力上的差别,如果一个战略集团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产量规模,那么,规模大的企业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同一战略集团内的企业,虽然常常采用相同的战略,但各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是不同的,即在管理能力、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能力、销售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力强者就会站优势。

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ies) 

  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 

  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这三种战略架构上差异很大,成功地实施它们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由于企业文化混乱、组织安排缺失、激励机制冲突,夹在中间的企业还可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1.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 

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2.成本领先战略的适用条件与组织要求 

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企业所处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 

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谈判能力。 

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除具备上述外部条件之外,企业本身还必须具备如下技能和资源: 

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 

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 

3)认真的劳动监督; 

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 

5)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3.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在于: 

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 

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 

4)形成进入障碍; 

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主要包括: 

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 

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居上; 

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 

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资源的效用; 

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1.差异化战略的类型 

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企业要突出自己产品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有四种基本的途径: 

1)产品差异化战略 

产品差异化的主要因素有: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 

2)服务差异化战略 服务的差异化主要包括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服务等因素。 

3)人事差异化战略 

训练有素的员工应能体现出下面的六个特征:胜任、礼貌、可信、可靠、反应敏捷、善于交流。 

4)形象差异化战略 

2.差异化战略的适用条件与组织要求 

1)可以有很多途径创造企业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被顾客认为是有价值的; 

2)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即顾客需求是有差异的; 

3)采用类似差异化途径的竞争对手很少,即真正能够保证企业是“差异化”的; 

4)技术变革很快,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特色。 

除上述外部条件之外,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还必须具备如下内部条件: 

1)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研究人员要有创造性的眼光; 

2)企业具有以其产品质量或技术领先的声望; 

3)企业在这一行业有悠久的历史或吸取其他企业的技能并自成一体; 

4)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 

5)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具有很强的协调性; 

6)企业要具备能吸引高级研究人员、创造性人才和高技能职员的物质设施; 

7)各种销售渠道强有力的合作。 

3.差异化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在于: 

1)建立起顾客对企业的忠诚; 

2)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障碍; 

3)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差异化战略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收益; 

4)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使得购买商缺乏与之可比较的产品选择,降低了购买商对价格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差异化使购买商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其依赖于企业; 

5)由于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建立起顾客的忠诚,所以这使得替代品无法在性能上与之竞争。 

差异化战略也包含一系列风险: 

1.可能丧失部分客户。如果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竞争对手压低产品价格,使其与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厂家的产品价格差距拉得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为了大量节省费用,放弃取得差异的厂家所拥有的产品特征、服务或形象,转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 

2.用户所需的产品差异的因素下降。当用户变得越来越老练时,对产品的特征和差别体会不明显时,就可能发生忽略差异的情况; 

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特别是当产品发展到成熟期时,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容易通过逼真的模仿,减少产品之间的差异; 

4.过度差异化。 

集中化战略(Focus) 

1.集中化战略的类型 

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具体来说,集中化战略可以分为产品线集中化战略,顾客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低占有率集中化战略。 

2.集中化战略的适用条件、收益与风险 

具备下列四种条件,采用集中化战略是适宜的: 

1)具有完全不同的用户群,这些用户或有不同的需求,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产品; 

2)在相同的目标细分市场中,其他竞争对手不打算实行重点集中战略; 

3)企业的资源不允许其追求广泛的细分市场; 

4)行业中各细分部门在规模、成长率、获利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某些细分部门比其他部门更有吸引力。 

集中化战略的收益主要表现在: 

1)集中化战略便于集中使用整个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 

2)将目标集中于特定的部分市场,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查研究与产品有关的技术、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的情况,做到“知彼”; 

3)战略目标集中明确,经济效果易于评价,战略管理过程也容易控制,从而带来管理上的简便。 

集中化战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由于企业全部力量和资源都投入了一种产品或服务或一个特定的市场,当顾客偏好发生变化,技术出现创新或有新的替代品出现时,就会发现这部分市场对产品或服务需求下降,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2)竞争者打入了企业选定的目标市场,并且采取了优于企业的更集中化的战略; 

3)产品销量可能变小,产品要求不断更新,造成生产费用的增加,使得采取集中化战略的企业成本优势得以削弱。 

夹在中间

  一个公司未能沿三个基本战略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即被夹在中间。这样的公司常常会处于极其糟糕的战略地位。夹在中间的公司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除非产业结构非常理想,并且其竞争对手也都处在夹在中间的境地。然而,产业的成熟会加大采取基本战略的企业和夹在中间的企业之间的差距,夹在中间的企业面对成本优势的竞争对手,会失去大量的低价格偏好客户,而对于高利润业务,又无法战胜那些做到了全面产品歧异的公司,最终只能寻找市场空隙,在夹缝中生存。夹在中间的企业是不折不扣的二流企业,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模糊不清的企业文化、相互冲突的组织结构、矛盾而无效的激励机制所至。拉克航空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最初在北大西洋市场,采取不提供不必要服务的非常明确的成本聚集战略,其目的是针对那些对价格极为敏感的客户。然而,一段时间后,拉克航空公司又开始提供不必要的花样,增设新的服务,开设新的航线。这种变化使原有形象受损而变得含糊不清,使服务和交货系统由优变劣。结果是灾难性的,拉克航空公司最终破产了。 

三种基本战略之间的区别

战略优势 

低成本地位 

独特性 

战略目标 

整个产业范围

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特定细分市场

成本聚焦战略

差异化聚焦战略 

竞争战略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 

Amoldo C. Hax等人通过对近100家美国企业的研究后发现,近年有不少企业创造了另外两种基本的竞争战略类型:用户一体化类型和系统一体化类型(Amoldo C. HaxDean L. Wilde1999),并获得成功。他们利用这两种新的竞争类型与波特提出的两种一般竞争类型提出了竞争战略三角模型(见下图),该模型的一个角是波特提出的两类一般竞争类型,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产品的经济性;三角型的另一个角是用户一体化战略,其成功的基础是用户经济性;三角形的最后一个角是系统一体化战略,它们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为竞争基础。 

用户一体化类型 

用户一体化类型是指企业将提高用户价值为己任,力求通过企业的活动来降低用户个别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价值。虽然采用此类型可能会造成企业成本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个别用户价值提高的贡献量不但大于市场一般水平,也大于本企业为此提高的成本量,所以企业的利润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用户一体化的类型是以用户经济性作为竞争的基础。用户一体化类型往往采用包括供应商、企业及用户在内的合伙或联盟的方式。 

在采取用户一体化类型时,企业的活动边界实际上已经由仅包括本企业扩大到包括消费者活动在内的较大的范围。用户不再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而是企业内部成分之一,而且决定企业内部其他活动成分的构成及活动原则。企业可以通过接近用户来与用户形成一体。例如,与用户一起开发新产品,按用户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系统等。这种一体化有双重作用:其一是用户用于学习如何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投资,会形成较高的转换成本,这一较高的转换成本将用户与企业更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其二是企业了解用户的要求,将提高企业满足用户要求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对用户的吸引力。在成本敏感性较高、成本结构复杂而且变化较快的产业中,采用用户一体化战略,有可能改变消费者的寿命周期特征,甚至改变产业的竞争规则,从而改变已经稳定的产业组织关系。产业组织关系的改变可以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 

系统一体化类型 

系统一体化类型是指企业以与企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整个系统的优势为竞争优势的基础,以形成系统经济为其活动的经济基础。这一类型是通过建立并拥有产业标准来实现的。 

系统一体化类型不仅意味着企业活动边界进一步扩大,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关系及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在系统一体化类型中,企业与其他具有直接业务互补关系的企业(如计算机软件商及硬件商,音响设备制造商及CD盘的制造商就互为互补方)的活动成为统一的活动系统。通过相关企业对系统的大量投资及建立与系统相适应的产业标准的方法来提高业务相关企业(主要是供应商和外加工企业)的转移成本,从而锁住业务相关企业和用户,而将竞争对手排除出该系统。 

利润库分析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寻找并保持企业 的竞争优势,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首要 问题 。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管理的思想,经过近20年众多成功的大企业的实践证明,价值链理论是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从已有的研究表明,价值链理论引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帮助管理者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劣势,从而优化企业的战略决策。然而,由于目前大部分的价值链的研究仅限于定性研究,要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还十分困难,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因为模型及数据的缺乏而显得可操作性不强。近几年来,一种基于定量分析视角的价值链分析法已日趋成熟,这就是利润库分析法。 

利润库的概念 

  利润库(profit pools)是指行业价值链各链结点所产生的利润总和。运用利润库分析法的目的是研究行业总利润在价值链各节点的分布情况,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不论处于行业价值链的某一链节,还是跨越若干链节,均应从利润库的分布情况出发,并结合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及拥有的利润库份额,研究行业价值链中其他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寻找发展的机会,作出放弃或开发其他链节的决策。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和预测行业利润库的变迁,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美国汽车制造业于1996年产生了约1.1万亿美元的收入及440亿的利润。该行业的价值链包括:汽车制造、销售、汽油零售、保险、售后服务及租赁等链节。通过利润库分析法可以看出该行业的收入与利润的收入是不均衡的,汽车制造及销售链节产生了总收入的60%,然而其拥有的利润却不足行业利润库的5%;而汽车租赁却仅以约0.8%的总收入拥有了超过20%的利润库份额。透过对价值链各节点利润库分布的分析,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纷纷跨越其自身所处的节点,为顾客提供汽车 金融产品(包括汽车保险、担保、租赁等)。福特公司在过去的10年中将近一半的利润是来源于为顾客提供汽车金融产品,而其收入仅占其公司总收入的20%不到。 

在考虑外部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可能导致行业利润库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较小的市场份额占有相对较大的利润库份额,以较快的行动为控制即将由于行业变迁而产生的新的利润库做准备,这就是利润库的基本管理思想。 

利润库分析法的优点 

  传统的价值链管理思想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运作,要求企业通过实施低成本及差异化的生产战略来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过于注重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长期利益驱动下增加成本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价值;过于强调通过增加收入额及市场份额来增加企业的价值,忽略了总收入及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加,将扩大市场占有率与扩大收益的关系本末倒置;过于关注企业在其自身核心业务的运作,只限于对其所参与的链节进行分析,而忽略了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地位及所拥有的利润库份额,未能将本应纳入其分析体系的相关业务及实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过于注重资源在价值链上的纵向流动来谋求利润,而忽视了价值链的复杂多变性而对行业的利润结构产生的不确定性。 

  利润库分析法从战略观点出发,研究如何创造并拥有更多未来的利润,认为企业收入额的扩大及成本的压低并不是战略性因素,企业的战略目的应是拥有更多利润库份额,因此企业应从利润的分布来看待行业的价值链中现有或潜在的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利润库分析法不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管理,而是从了解所处行业的全景山发,决定最佳的资源配置,以实现对利润库最大限额的控制,这是利润库分析法的出发点。 

  利润库分析法重视价值链的复杂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考虑资源在行业价值链上的流动所产生的竞争态势的变化及对行业利润库结构的影响,使价值链管理思想可操作性更强。利润库分析法既强调对现有行业价值链中占有最恰当链节点,更强调通过对行业客观运行状况加以考察,在复杂的系统中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有用信息,超越现有,准确预见未来市场利润分布之所在,为即将发生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早做准备,为未来竞争创造优势。 

利润库——对传统价值链分析的战略重新思考 

  利润库分析是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但却绝不同于一般的价值链分析。传统的价值链主要分析企业如何在企业价值链运行内部获得成本优先,为达到成本优先,可通过价值形成差异化。即通过价值系统的配置方式去发现维持成功的战略,其缺陷相当明显,导致实际运用价值链管理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 

  1.传统价值链分析因注重成本优先而强调分析怎样在运行中控制成本,却忽视了长期利润驱动有时反而须增加成本的可行性分析,即使在企业陷于困境时也如此。其不重视战略性长期目标只考虑成本控制,会导致长期利润难以实现。利润库分析则从战略观点出发,研究如何创造更多未来利润,利润库观点认为单个企业成本不是战略因素,更多拥有利润库份额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应从利润的分布来看待行业价值链中其他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通过重新审视行业及市场特点来决定自身的发展战略——是控制成本?亦或发生成本?还是成本转移? 

  2.传统价值链分析因注重价值创造而寻求怎样增创收入和扩展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却忽视了总收入增长和市场占有率增长并不意味必然导致利润的增长,市场份额有时固然重要,但利润份额更重要。其不重视利润份额的分析会导致公司战略管理的盲点,忽略那些收入份额虽低而利润份额却高的业务从而丧失一些诱人的盈利机会。利润库观点则认为企业要得到的是利润份额而非市场份额,从而给企业带来利润增长的更大可能。利润库分析行业利润在价值链诸链节分布情况,努力拓展利润份额比例较高的业务,不断调整业务定位以适应新价值创造的需要。企业不但应在原有价值键内进行业务调整去适应价值链运作,更应通过创新业务去影响原有价值链,甚至重新配置价值链,以拥有更多的利润库份额。 

  3.传统价值链分析因过分注重核心能力,着力加强培养企业内部核心业务运作,而限于只对企业所涉入部分价值链进行分析,使价值链缺乏完全性,却忽视了从整个行业价值键的角度看待自己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自己在行业利润库中的份额,从而呈现大量相关业务、相关实体未纳入其分析视野,导致企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井底之天中描绘未来发展。利润库分析则并不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使企业按整体目标运行,不致于形成价值“孤岛”只有了解所处行业的情况,才能决定最佳资源投放。这是利润库分析的出发点。 

  4.传统价值链分析因注重纵向一体化而寻求价值链中简单联系的差异化,以纵向转移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却忽视行业价值链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忽略了不确定性的影响。行业价值链更像一个系统链,由于技术、管理、顾客群、产品种类、市场位置和分销渠道的变化,行业价值链也不断发生变化。利润库分析则考虑了这些现象,考虑了价值链的链节因资源不断施加的影响和竞争态势的消长而带来的整个价值链和各链节的变化,使得行业价值链更复杂但更具效用。利润库观点采用积极主动的管理,对在价值链中增加价值、发生成本、产生利润的所有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直接的、间接的链节进行积极的考虑,在复杂的系统中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未来决策创造条件。 

  5.传统价值链因过分注重在价值链内部进行市场细分,而忽视了在更宽范围内发展市场,忽视了寻找和发展行业价值链中新的链节,从而减少了增加企业利润库份额的机会。利润库分析以整体性为基础,对难以拓展业务的企业寻求内部细分,寻找最能获利的顾客群,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发掘具有超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部分;对不断发展的行业则通过资产重组、资源再分配或注入资源来扩大自己的利润;对无法改变业务的企业则通过规模造就可观的成本优势,凭借成本优势形成竞争阻力;对于持有特营权的企业,更关注顾客价值的创造,而非简单的价值转移,扩大行业利润库,同时扩大特营企业利润库份额。 

利润库——战略管理的新视点 

  一些管理学者在分析竞争环境的结构时也论述了行业结构的可变性,例如波特理论的行业分析理论论述了行业结构对行业业绩影响的系统方法,进而描述影响行业结构的五要素。同时他还揭示了行业结构对竞争游戏规则和企业潜在的优势战略的影响。但其分析属于定性研究,而且在应用中主观成份较多。利润库分析则采用定量分析,全面对行业系统进行量的揭示,例如,行业价值链的总利润是多少?各个链节的利润库份额各是多少?本企业现处于行业价值链的哪些链节?占的利润库份额情况怎样?结合企业的实际,分析哪些链节业务应放弃,又该在哪些链节上开发业务,甚至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增长行业价值链,并采取措施对这些创新链节设置进入障碍,使这些链节上的利润库份额更多地为企业所拥有,从而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价值思索认为,每个公司都在一定价值链上占有一个位置,供应者从上游供给材料,公司添加价值后再把它们传到链上的下游,因此公司战略就是简单地把公司放在价值链上的一个合适位置——合适的企业、合适的产品、合适的市场份额以及合适的增值行为。但在一个飞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传统价值键的观念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在行业系统中的复杂角色和关系。利润库观点并没有把企业放在一系列早已预订好行为顺序的任何一点去增加价值,而是去适应行业系统,有时甚至改造行业系统,使企业在其中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占有不同链节的利润份额。可见利润库分析方法离不开价值键分析但却高于一般价值链分析。 

  利润库管理与现代管理提出的“虚拟企业管理”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虚拟企业也跳出传统价值链管方法只重视企业内部运作的局限,将外部组织以及外部组织与企业的联结边界纳入考察范围,把虚拟企业表现为将产品和服务经不同的组织实体或组织边界最终提供给顾客而经过的一整套内部和外部运作的机构。然而虚拟企业仅仅提供了考虑问题的思路——项重视企业外部组织的实质,扩展了传统价值链管理的管理空间,却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企业自身业务,并且难以实际运行,缺乏可操作性。而利润库管理虽将企业置身于虚拟的管理空间中,但紧紧抓住利润这一基点,不断为企业自身寻求最佳利润份额,使虚拟管理的形式得以具体化,在具体的数字分析中实现管理战略。利用利润库,有时通过简单的图表甚至对最熟悉的行业也会有一种全新的想法,获得创新的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利润库管理的成功依赖于利润库定义是否准确、利润库大小是否恰当、利润分布计算是否准确。利润库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收入观点,而应从利润出发,用利润库来发现有利的业务定位,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利润库分析法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1.企业资产重组的决策。传统的财务管理及管理 会计理论在进行企业间的债务重组决策时,往往过于强调采用过去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作为决策依据来对重组后的新企业的盈利能力加以预测,从而进行决策。这样的并购决策往往会忽视由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价值链上利润分布的变化,从而导致决策的滞后性,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潜在的价值危机。利润库分析法认为,资产重组应能使企业在经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后产生出“112”的效果,因此重组的关键是要随时反馈行业利润库的变动,并采取相应的重组措施,不使重要的利润库旁落。 

  传统上,美国医药业的大部分利润来源于两种经济活动:研制新药并保证医生开出处方使用新药。对新药品的专利权保护避免了价格战的发生,同时保险公司承担了病人大部分的药品费用而使病人对药品的价格不敏感,医生可自由选择开给病人的药品品牌。该行业独特的结构使药品制造商只需对医生实施一定的营销策略便可保证拥有丰厚的利润。因此,医药品制造商的利润远远高于医药分销商,即使最大的药品分销商也由于对市场缺乏影响力而难以威胁制药商的利润份额。进入20世纪90年代,医疗改革的出现导致该行业的利润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药销售管理商(PBMs)进入该行业,为了给病人控制成本,会建议医生开出一些具有同等效用的平价药品来代替高价药品; PBMs对选择药品的影响及向病人直接提供关于购买药品的信息,直接威胁到医药业原有的利润库结构。如果PBMs能成功地控制药品成本,利润就将从制造环节流向销售环节。美国的医药巨头LILLY公司预感到了潜在的利润库结构的变化,不惜花费巨资并购行业中的药品分销企业,从而保证不因利润库结构的变化而威胁到企业将来利润库的占有份额。但LILLY在并购当时的市场分析认为,以40亿美元的价格购入一个仅产生年收入1.5亿美元的企业是不明智的,并因此导致公司的市值发生了约20亿美元的减值。但在事后通过利润库分析法认为,LILLY 将来所获得的收益必将远远大于企业现在所发生的并购成本。 

企业在资产重组决策时,运用利润库分析法进行研究,必须清楚其目的在于保持或增加利润库的份额。企业若能保持拥有相当的利润库份额,就能影响到利润在其竞争对手之间的分布,随时掌握主动权,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都可立于不败之地。同样,由于无力进行重组来扩大其利润库份额的企业,亦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在本企业内部减少不产生价值的环节,或减少行业价值链在自身可能运行的环节,或在自身业务的基础上扩大部分经营范围,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库份额。例如,婚车租赁公司可提供随租其他婚礼用品等业务,来扩大婚车租赁链节利润库份额。

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模型是一个著名的企业战略模型,其战略流程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 

自内而外的企业战略(Inside-out Corporate Strategy

  传统的自外而内(Outside-in)战略(例如: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总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核心竞争力理论恰好与其相反,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并以超过对手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够造就料想不到的产品。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其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据此,小企业能够快速调整适应变化了的商业环境。核心竞争力是具体的、固有的、整合的或应用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种不同组合。 

HamelPrahalad在他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1990)一文中,驳斥了传统的组合战略。 根据他们的观点,把战略事业单元(SBU)放在首位,是一个明显的时代错误。 HamelPrahalad认为,应该围绕共享的竞争核心来构建企业。 

  SBU的设置必须要有助于强化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中心部门如财务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层面,它要能够为企业的战略体系链接、竞争力构建增加价值。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有四个: 

  1. 价值性。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2. 稀缺性。这种能力必须是稀缺的,只有少数的企业拥有它。 

  3. 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替代它,它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测试

  1. 为企业提供通向广阔的多样化市场的潜在通道。 

  2. 使企业能够从生产顾客所需产品中获得巨大回报。 

  3. 竞争者难以复制。 

构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它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从战略层面来讲,它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设计、发展某一独特的产品功能上实现全球领导地位。 

  企业高管在SBU的帮助下,一旦识别出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项目、人员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竞争核心。 企业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要清楚围绕企业竞争核心的人员配置、数量以及质量。 肩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应该被经常组织到一起,分享交流思想、经验。 

核心僵化?

  必须注意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僵化的核心。 对于企业来说,学习培养一个竞争核心难,遗忘一个竞争核心同样困难。 企业不遗余力地构建了一项核心竞争力,有时候却又可能忽略了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则面临着固步自封的危险。。。 

麦肯锡7S模型(Mckinsey 7S Model)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饱受了经济不景气、失业的苦恼,同时听够了有关日本企业成功经营的艺术等各种说法,也在努力寻找着适合于本国企业发展振兴的法宝。托马斯·J·彼得斯(Thomas JPeters)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这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管理硕士、长期服务于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的学者,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最优秀的62家大公司,又以获利能力和成长的速度为准则,挑出了43家杰出的模范公司,其中包括IBM、德州仪器、惠普、麦当劳、柯达、杜邦等各行业中的翘楚。他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商学院的教授进行讨论,以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简称7S模型)为研究的框架,总结了这些成功企业的一些共同特点,写出了《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一书,使众多的美国企业重新找回了失落的信心。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s)、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ds)。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麦肯锡的7S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绝不能忽略。 

一、硬件要素分析 

战略(Strategy) 

  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这一管理理论是本世纪5O年代到6O年代由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经济、技术、产品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在总结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7年美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只有2O%,而1970年已经达到了1OO%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67年曾进行过专门调查,在63家给予口答的日本大公司中,99%有战略规划。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有9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就是制订战略规划。可见,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时代。 

结构(Structure) 

  战略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意义和组织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企业组织的构成形式,即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结构是为战略实施服务的,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对应,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协调。如通用电气公司,在2O世纪 5O年代末期,执行的是简单的事业部制,但那时企业已经开始从事大规模经营的战略。到了6O年代,该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而行政管理却跟不上,造成多种经营失控,影响了利润的增长。在7O年代初,企业重新设计了组织结构,采用了战略经营单位结构,使行政管理滞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妥善地控制了多种经营,利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由此看出,企业组织结构一定要适应实施企业战略的需要,它是企业战略贯彻实施的组织保证。另外,两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简单明了是美国成功企业的组织特点,这些企业中上层的管理人员尤其少,常常可以见到不到一百个管理人员的公司在经营上百亿美元的事业。 

制度(Systems) 

  企业的发展和战略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而实际上各项制度又是企业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制定与战略思想相一致的制度体系,要防止制度的不配套、不协调,更要避免背离战略的制度出现。如具有创新精神的3M公司的创新制度,在3M,一个人只要参加新产品创新事业的开发工作,他在公司里的职位和薪酬自然会随着产品的成绩而改变,即使开始他只是一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如果产品打入市场,就可以提升为产品工程师,如果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五百万美元时,他就可以成为产品线经理。这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 

二、软件要素分析 

风格(Style) 

  两位学者发现,杰出企业都呈现出既中央集权又地方分权的宽严并济的管理风格,他们让生产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极端自主,另一方面又固执地遵守着几项流传久远的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 

  由于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领会了这种思想并用其指导实际行动,战略才能得到成功的实施。因此,战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战略研究人员这一个层次上,而应该让执行战略的所有人员都能够了解企业的整个战略意图。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准备战略实施时,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使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理解它、掌握它,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日本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注重沟通领导层和执行层的思想,使得领导层制定的战略能够顺利地、迅速付诸实施。 

人员(Staff) 

  战略实施还需要充分的人力准备,有时战略实施的成败确系于有无适合的人员去实施,实践证明,人力准备是战略实施的关键。IBM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个人,并且花很多时间来执行这个原则。因为,他们坚信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产生效能的源泉。所以,企业在做好组织设计的同时,应注意配备符合战略思想需要的员工队伍,将他们培训好,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并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各层次人员都树立起与企业的战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如麦当劳的员工都十分有礼貌地提供微笑服务;IBM的销售工程师技术水平都很高,可以帮助顾客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迪斯尼的员工生活态度都十分乐观,他们为顾客带来了欢乐。人力配备和培训是一项庞大、复杂和艰巨的组织工作。 

技能(Skills) 

  在执行公司战略时,需要员工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有赖于严格、系统的培训。松下幸之助认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譬如在运动场上驰骋的健将们大显身手,但他们惊人的体质和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长期在生理和精神上严格训练的结果。如果不接受训练,一个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天赋资质,也可能无从发挥。 

  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只有在软硬两方面7个要素能够很好地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Three aspect theories 

  麦肯锡资深顾问梅尔达德·巴格海(Mehrdad Baghai)、斯蒂芬·科利(Stephen coley)与戴维-怀特(David white)通过对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研究,在《增长炼金术——持续增长之秘诀》中提出所有不断保持增长的大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保持三层面业务的平衡发展:第一层面是拓展和守卫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新兴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候选业务。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建立新业务,它们能够从内部革 新其核心业务,而又同时开创新业务,它们所掌握的技巧在于保持新旧更替的管道畅通,一旦出现减退势头便不失时机地以新替旧。这就是著名的三层面理论。 

   

三层面增长理论认为健康的企业增长要综合平衡管理企业的三个层面的业务: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这一理论给正在寻求增长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四个启示:突出核心业务,为营造今后的主业而实施多元化;企业发展必须有利可图,兼顾行业整体要求,竞争与合作并行;中国企业应着力于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同时通过创新适当超前,塑造市场;中国企业应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求发展机遇。 

与增长三层面有关的一些因素

三层面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 

  麦肯锡公司根据他们对于世界上不同行业的40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公司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增长阶梯的概念。他们认为高速增长的公司每一段时间都会前进一步,每一步都会带来新行动和新能力;成功的增长公司强调针对近期和远期的远景和策略;真正伟大的公司是能维持增长同时追求增长的公司。他们提出增长有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守卫和拓展核心业务,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公司实现增长就必须同时管好增长3层面。 

  对于企业来说要成功的进行3层面的增长,一个宏伟的远景目标加上有效结合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增长的关键。要达到领先,企业必须对3个发展层面进行均衡管理,对于不同层面的业务应该采用不同的战略与管理。第一层面是公司当前的核心业务,这一业务实实在在地为公司带来大部分的营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并且公司在这一业务中所培育的经验和技能可以现金流,并且公司在这一业务中所培育的经验和技能可以长业务,这种业务已经经历了最初的经营概念和经营模式的探索,基本确立了经营概念和经营模式,并且具有高成长性,已经产生了收入或利润,而且公司也期望在不久的将来第二层面的业务也会像第一层面的业务那样带来盈利。第三层面是处于探索阶段的未来业务,它们不仅是领导人的一些想法,而且是具有实质性运作或投资的一些小的项目,这些项目在将来有的能发展成为第二层面的业务,甚至成为第一层面业务。 

  对于寻求发展的企业来说要成功的启动3层面的增长必须首先取得增长的资格。所谓增长的资格第一要以优良的运营业绩力图成为领先市场的强竞争力企业。这样为建立增长的基础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的同时使管理者能领导并有足够的财务和相关能力支持增长。第二要剥离对企业未来无关紧要的业务,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企业现在和企业未来无关紧要的业务,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企业现在和第三是使投资者确信增长举措是好的投资,这样在投资者的支持下可以确保足够的资金以实现增长。 

  其次,企业希望增长必须做出增长的决心。由高层主管做出增长的承诺,统一领导层对于增长的认识,选出能够领导增长并且具有相关能力的关键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目标对于做出增长的决心也很重要,这样可以推动员工采用新思维,也使得企业活动和投入要有重点。做出增长的决心必须要去除组织结构中的障碍,确保企业文化、个人偏见、管理系统和激励机制不会对启动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因为持续增长是一个能力的吐旧纳新、使业务阶梯式上升的演进过程,要启动增长就一定要为增长建立起能力平台,取得增长的动力。获得成功增长的企业往往需要组合所需的能力,以良好的状态战胜竞争对手。它们还应该能迅速判断在已有的能力中哪些是新的能力平台所需要的,它们还能用切实的、一步一步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获取尚没有的能力,以充实能力平台。成功的企业的能力平台随不同层面业务的不同而不同,并能在增长阶梯的每一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充实,以形成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能力。 

  企业3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有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要针对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不同的发展战略用不同的方式对长、中、短3个时间层面的业务、人才和业绩进行系统管理。 

三层面理论对企业增长的启示 

  一般来说我国很多企业在寻求增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一系列的战略选择和困惑,往往可持续性不强。在搞好主业还是寻求多元化上我国很多企业盲目发展多元化,失败例子很多,如著名的巨人集团。我国企业很多情况下搞不清增长和利润是否有矛盾,不知道哪个更重要。造成了过分追求规模与量的扩张,而忽视利润与价值创造,在许多行业造成恶性竞争、重复投资、市场高度不规范。在技术创新理论上我国企业认识很多也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成功还不多。不少企业仍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不少企业觉得国内需求本身就与先进技术发展有脱节。因此,是赶超世界先进趋势还是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常常让中国企业迷惑不解。自从1998年金融风暴和2OO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全球的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动荡不安,中国人世后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不少我国企业放弃了或至少延缓了本来宏伟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第二、三层面业务的开拓,使企业缺乏自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启动市场的能力。 

  第一个启示:突出核心业务,为营造今后的主业而实施多元化。首先必须明确核心技能与核心业务,可以有几个,但总体上宜少不宜多,通过节支、增收与技术创新,来创造最大的价值,取得发展的权利。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现有业务都会有一个成熟、利润率逐步下降的过程,因而必须及时考虑多元化;但多元化不是为了今天的规模扩张,也不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多元化是为了不断寻找并发展未来两、三年来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的核心业务,也就是说,核心业务是动态的概念,应该不断凋整,它永远是企业的中心任务和最主要的利润源泉。多元业务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因此必须同时具备今天和未来若干年的眼光,而不是局限于短期考虑,争上项目,扩大短期规模与知名度。 

  第二个启示:企业发展必须有利可图,兼顾行业整体要求,竞争与合作并行。首先是第一层面的业务必须能产生足够利润以支持其他层面,第一层面的业务的发展必须基于增加盈利能力的基础。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这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改善行业整体行为积极促使行业结构调整,而不是依靠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第二层面的业务可以以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但也必须充分认识今后盈利的可能性,确保净现值最大化。既要 有远见敢于投资,又必须确保投资的总效益,必要时考虑适当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增大效益。比较远的第三层面的业务则应以少量投资,增大选择的可能性与灵活性为主。可以多做一些基础工作,考虑与行业内外企业的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既规避风险,也有利于促发市场朝某一有利方向发展。 

  第三个启示:中国企业应着力于满足现有国内需求,同时通过创新适当超前,塑造市场。企业首先要能做到至少在某几个领域能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都能满足现有需求。这也是取得发展的资格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加强主业经营以取得增长的资格,与启动增长可以同步,不一定要分先后。优秀的企业应该考虑如何主导市场,塑造顾客需求,发掘潜在的需求。在许多行业,中国顾客通常需求特征细分不明显区别,无从取舍者数量不小。有效的塑造这些需求,既可产生第二层面业务的创意,也能在第一层面业务上加强顾客忠诚度 技术创新就是开拓新产品新业务的重要途径,必须与适当超前的塑造挖掘顾客潜在需求结合起来,注重产业化与市场化。创新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们将给用户带来怎样的额外价值?”,而不是“我们新产品的指标如何先进?”具备能够给用户带来实际的巨大额外价值的技术创新才能开创新的业务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个启示:中国企业应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求发展机遇。许多中国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超高速的发展往往得助于有利于其发展的宏观大环境甚或某些特殊政策。但是,在中国人世后许多政策的放宽,企业面临的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使得在竞争日益激烈及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下,不少企业适应能力不强,持续性增长能力不强。要保持增长发展,就要学会在不景气中寻找机会。通常至少有几类发展机会。一是加大市场投资,利用其他企业松缓下滑时机,迅速取得更大的市场主导权,使市场占有率取得跳跃式增长(2O世纪9O年代初美国康柏等)。二是利用行业不景气的现实,加速行业结构调整重组(如民航、化工等)。三是加速发展第二层面业务,反过来刺激支持第一层面业务,形成良性循环(如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成立的CE金融事业部,中国的信贷消费,与农村市场的启动等)。四是剥离部分业务,敢于有所不为,取得发展资金。在不景气下成长发展的企业必将具有独特竞争力,并形成持久发展的能力与动力。

PEST分析模型(PEST Analysis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如图所示: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重要的政治法律变量: 

执政党性质 

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 

政府的管制 

税法的改变 

各种政治行动委员会 

专利数量 

专程法的修改 

环境保护法 

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 

国防开支水平 

政府补贴水平 

反垄断法规 

与重要大国关系 

地区关系 

对政府进行抗议活动的数量、严重性及地点 

民众参与政治行为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重要监视的关键经济变量: 

GDP及其增长率 

中国向工业经济转变 

贷款的可得性 

可支配收入水平 

居民消费(储蓄)倾向 

利率 

通货膨胀率 

规模经济 

政府预算赤字 

消费模式 

失业趋势 

劳动生产率水平 

汇率 

证券市场状况 

外国经济状况 

进出口因素 

不同地区和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别 

价格波动 

货币与财政政策 

 (社会文化环境 (Sociocultural Factors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 

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 

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关键的社会文化因素: 

妇女生育率 

人口结构比例 

性别比例 

特殊利益集团数量 

结婚数、离婚数 

人口出生、死亡率 

人口移进移出率 

社会保障计划 

人口预期寿命 

人均收入 

生活方式 

平均可支配收入 

对政府的信任度 

对政府的态度 

对工作的态度 

购买习惯 

对道德的关切 

储蓄倾向 

性别角色 

投资倾向 

种族平等状况 

节育措施状况 

平均教育状况 

对退休的态度 

对质量的态度 

对闲暇的态度 

对服务的态度 

对老外的态度 

污染控制 

对能源的节约 

社会活动项目 

社会责任 

对职业的态度 

对权威的态度 

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变化 

宗教信仰状况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 

⑴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⑵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⑶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⑷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PEST分析的变形

  有时,亦会用到PEST分析的扩展变形形式,如SLEPT分析、STEEPLE分析, STEEPLE是以下因素英文单词的缩写,社会/人口(Social/demographic)、技术(Technological)、经济(Economic)、环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道德(Ethical)。 

此外,地理因素(Geographical Factor)有时也可能会有显著影响。

PESTEL分析模型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 

  (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2)经济因素(Economic):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3)社会因素(Social):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六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PESTEL的因素 

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政治因素 

政府的管制和管制解除 

政府采购规模和政策 

特种关税 

专利数量 

中美关系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 

特殊的地方及行业规定 

世界原油、货币及劳动力市场 

进出口限制 

他国的政治条件 

政府的预算规模 

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经济因素 

经济转型 

可支配的收入水平 

利率规模经济 

消费模式 

政府预算赤字 

劳动生产率水平 

股票市场趋势 

进出口因素 

地区间的收入和销售消费习惯差别 

劳动力及资本输出 

财政政策 

欧共体政策 

居民的消费趋向 

通货膨胀率 

货币市场利率 

汇率 

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社会文化的因素 

企业或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 

国家和企业市场人口的变化 

生活方式 

公众道德观念 

对环境污染的态度 

社会责任 

收入差距 

人均收入 

价值观、审美观 

对售后服务的态度 

地区性趣味和偏好评价 

技术的因素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哪些技术 

这些技术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如何 

外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包含哪些技术 

上述的外部技术中哪些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 

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利用这些外部技术 

这些技术最近的发展动向如何?哪些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 

这些技术在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 

企业对以往的关键技术曾进行过哪些投资?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相比如何? 

企业及其竞争对手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工艺革新和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投资 

外界对各公司的技术水平的主观排序 

企业的产品成本和增值结构是什么? 

企业的现有技术有哪些能应用?利用程度如何? 

企业需要实现目前的经营目标需要拥有哪些技术资源? 

公司的技术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如何?是否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 

环境的因素 

企业概况(数量,规模,结构,分布) 

该行业与相关行业发展趋势(起步,摸索,落后) 

对相关行业影响 

对其他行业影响 

对非产业环境影响(自然环境,道德标准) 

媒体关注程度 

可持续发展空间(气候,能源,资源,循环) 

全球相关行业发展(模式。趋势,影响) 

法律的因素 

世界性公约,条款 

基本法(宪法,民法) 

劳动保护法 

公司法和合同法 

行业竞争法 

环境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行业公约 

企业素质与活力分析

  企业素质与活力分析,是企业把握自身实力的重要工具,安联是应用这一工具的成功典范。 企业素质和活力分析,对于很多经理人,尤其是高层经理人是相当必要的,无论你是实施何种重大决策,都是建立在对企业素质和活力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 

企业素质的涵义 

  企业素质是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企业素质是个“整体”概念,我们考察企业素质不仅要看它的各个要素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整体功能。企业素质是个“动态”的概念,企业素质的好坏不仅与其“先天”的因素(即企业创建初期的各因素)的素质有关,而且与其“后天”的因素有关,即企业创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消费结构的提高都对企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应不断进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企业素质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服务的。 

企业素质结构 

企业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的技术素质,企业的管理素质和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的技术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基础。企业的管理素质是企业素质的主导,是技术素质得以发挥的保证。企业的人员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关键,它包括企业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素质。 

  企业素质结构是指企业素质的各种构成因素相互结合的方式,下图反映了企业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 

  由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素质是由各个因素以某种确定的方式构成的,其中有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包容的关系。例如,管理者素质既属于人员素质又属于管理素质,职工素质既属于人员素质又属于技术素质。 

  企业素质可以通过企业能力得到反映,企业能力是企业素质的表现形式,企业素质主要通过企业四种能力得以表现: 


  ① 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② 企业管理者的能力; 

  ③ 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④ 企业的基础能力。 

企业活力的涵义 

  所谓企业活力就是指企业作为有机体通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中所呈现出自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的状态。对于这一定义,有以下四点解释: 

  ① 所谓交互作用,是指企业的活力状态,既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环境,也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素质,这两个方面是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外界环境对企业活力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又要看到企业充分发挥活力对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 

  ② 所谓良性循环,是指在内外环境交互作用中,要不断地向更好的方面转化,并在转化中达成新的平衡,促使这样的循环往复。 

  ③ 强调企业自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状态,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生存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存是发展的基础,生存应在发展和创新中求得,发展也不仅仅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也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首先要注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包含自身素质的增长、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品种结构的调整、基础管理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即要注重企业素质的增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④ 要明确企业活力的基础在于企业的内部,在于企业自身素质与能力,而外部环境又是企业活力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企业活力状态 

  企业的活力大致有四种状态,可用一个四象限的图来表示 

  第Ⅰ象限:外界环境适合企业发展,企业自身素质好,则企业活力一定很强。 

  第Ⅱ象限:外界环境不适合企业发展,但企业素质好,则企业活力不会很强。 

  第Ⅲ象限:外界环境不适合企业发展,企业自身素质又不好,则企业活力一定很差。 

  第Ⅳ象限:外界环境适合企业发展,企业自身素质不好,则企业活力不会强,这是因为企业如果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即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呈现出活力,最终也会由于自身素质不佳,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企业活力结构 

企业活力可以用企业的获利能力、竞争能力、生长能力、适应能力、凝聚能力来表示(见下图)。 

GREP模型

  GREP模型是进行组织内环境分析的有效工具,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战略分析法,即将企业的战略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治理结构,资源,企业家,产品或服务,如下图所示

   

GREP模型内容分析 

GGovernance,公司治理) 

  因为代理问题的存在,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所有者、雇员等)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且因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导致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一 个组织中产生。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国内学者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 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 围内经营企业。” 

RResource,资源) 

  组织拥有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稀缺性、流动性等对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有很 大的影响,许多企业是因拥有自然资源而存在的,如矿山,则他对所拥有的矿山资源必须有十分清楚的了解,政府的资源是他拥有的公权这一资源,许多企业把人力资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摸清资源就是认清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劣势。 

EEnterpriser,企业家) 

  企业家或者说管理团队,对企业的业绩起着重要作用,是企业资本获得超额回报的源泉,企业家有多优秀,企业就有多优秀。企业应该由何种类型的企业家来经营,现在的企业家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团队,这是研究组织必须了解的问题。 

PProduct,产品) 

  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用来与社会交换的载体,企业现在产品、产品线,研制、试制、在制产品情况,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是关系企业命运的问题。

人才模型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人才的研究是每一个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人才模型在这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型对人才进行了分类,如下图所示。在这个模型中,人才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专家型人才、中间型人才、杂家型人才、T型人才。 

   

人才模型详解 

  1.专家型人才 

  专家型人才通常在基础科学或应用科学的某一分支有突出成就,这类人才的知能值(知识和能力的比值)很高,在某个学科的专门领域内造诣较深,但知识面并不太宽。 

  对于企业来说,要正确理解“专家”的含义,凡是在某一方面特别擅长的,都可以称为“专家”。比如,身怀绝技的工人,就属于专家型人才,甚至,一个清洁工,如果他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超出许多人的特殊技能,能够把清洁做到一流水平,他也属于清洁工行列的专家。 

  2.中间型人才 

  中间型人才通常从事应用科学研究,他们的视野较开阔,可能涉及几个学科,但每个学科的知识水平都达不到专家型人才的水平,他们的优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在企业里,基层技术人员通常属于这一类人才。 

  3.杂家型人才 

  这类人才可以用杂而不太精来形容,他们知识面很广,但缺少应有的深度,这类人才可以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这类人才放在公关部门很适合。 

  4T型人才 

  从模型图看,这类人的曲线如同一个倒过来的“T’字,他们不仅在某个专门知识领域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又有较广的知识面,这类人是相当宝贵的人才。我们经常称的“复合型人才”就是T型人才,而称作“万金油”的,属于杂家型人才。 

  人才模型常常与人才选拔和培育的“德、识、才、学、体”结合使用:“德”是指道德,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政治品德、道德修养、个性及心理品质,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区别的,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政治品德主要作用于社会,道德修养主要作用于交往对象,个性及心理品质主要作用于本人。人的个性及心理品质比较隐蔽,一般不为人所重视,但它又不是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基础,有的人没有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倒不是政治品德和道德修养不足,而是个性及心理品质欠佳,这也是人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识” 是指见识,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要看得清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要能抓得住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具有较大意义的攻关课题;要有比较清醒而准确的自我认识能力。有些人之所以没有作出应有的成就,并不是因为其道德、学问不行,而是因为见识不高,不能抓住学科发展和时代提出的课题进行研究。“才”是指才能,人才类别不同,所需才能不同,但才能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才能,它包括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学”是指学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应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体’’是指体魄,体魄健康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识”、“才”、“学”、“体”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德是统率,学是精神基础,体是物质基础,才和识是在体和学的基础上、在德的制约下发展起来的

3C战略三角模型

  3C战略三角模型(3C模型)是由日本战略研究的领军人物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提出的,他强调成功战略有三个关键因素,在制定任何经营战略时,都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即 公司自身(Corporation)。 公司顾客(Customer)。 竞争对手(Competition)。 

  只有将公司、顾客与竞争者整合在同一个战略内,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才有存在的可能。 大前研一将这三个关键因素称作为3C或战略三角。 

  公司本身、顾客和竞争对手构成了战略的三角形,精明的战略家总是从整体纵览三种角色,力图把握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制定最为适宜和有效的战略规划单位,从而扩展公司的相对优势。 

任何经营战略的构想均须考虑三个主要角色;即公司本身、顾客和竞争对手。此“战略三C”中的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实体,都有自身的兴趣和目的。我们将其合称为“战略三角形”。

从战略三角形的逻辑来看,战略家的任务是要在决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上,取得相对于竞争的优势;同时还必须有把握其战略能使公司的力量和某一确定市场的需求相配合。使市场需要与公司目标彼此协调,这对建立持续稳定的良性关系是不可少的:否则公司的长期战略可能将处于危险之中。 

  但这种协调总是相对的,如果竞争对手能够提供一个更优的配合,公司就会持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公司与消费者打交道的方式与其竞争者雷同,消费者就无以分辨他们各自的产品,其结果可能是一场价格战。虽然短期内可能对消费者有利,但却会使公司与消费者两败俱伤。一个成功的战略必须确保公司的实力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压倒竞争对手的更好的,且更强有力的协调。 

  根据三个关键角色的观点,所谓战略,就是透过这种方式,一个公司运用自己的有关实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将尽力使其自身有效地区别于竞争对手。 

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旨在最大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与企业成功息息相关的功能性领域的竞争优势: 

选择性和程序化。 企业没有必要在各个功能领域都占据领先优势,企业要能够在某一核心功能上取得决定性优势,那么,它的其他功能领域即便平庸,最终也将因此核心功能优势而获得提升。 

以自制或购买为例。在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的情况下,是否将企业的组装业务转包出去,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定。如果竞争对手不能迅速将生产功能转移给承包商和供营商,那么,该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差别最终将表现在成本结构上以及应对需求波动的反应能力上,而这些差别对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提高成本效益。 通过以下三种基本方式实现 

1、较之竞争对手,更为高效地减少成本费用。 

2、简单化、优化选择(什么意思?): 

受理的订单。 

提供的产品。 

执行的功能。 

  这种“摘樱桃”(选取最好的)的做法对企业运营影响巨大,一些经营业务、生产功能被削减之后,企业运营成本下降的速度要比营业收入增加的速度还要快。 

3、将企业某项业务的关键功能与其他业务共享,甚至于与其他公司共享。 经验表明,很多情况下,在一个或多个次级营销功能领域进行资源共享是有利的。 

战略规划单位

  对于一个经营不同行业,产品又售予不同顾客群的大公司,它所需运用的战略三角形及其要制定的经营战略显然都不止一个。那么,是几个呢?应当在公司的那一级单位制定战略才有意义呢

  为了制定和执行一个有效战略,经营单位必须有充分的经营自由度来面对三个关键角色中的任一个。就顾客这一方面而言.它必须面对市场整体,而并非只为某一局部。战略规划单位如果划定得过小,即它在公司中的层次过低,它就会缺乏纵览整个市场前景的必要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竞争对手都能够预见顾客的全部需要,包括那些因战略单位过小的限制所无法察觉到的,这就会造成公司的不利条件。例如,假使一个顾客想买一整套电子器材,而供方却只有一种专用开关,这样的供应商就要吃亏了。 

  为了能够获得最大自由度以满足顾客的所有需要,从公司本身的角度来看,战略规划单位必须拥有每一项重要功能,包括采购、设计、工艺、制造和销售、市场开发以及分配和服务等。这并不说战略规划单位不能与其他单位共享某一种功能资源,例如研究与发展。这一原则的真意在于:一个好的经营单位的战略必须能有效发挥与顾客及竞争对手有关的所有功能,然而,作为一个战略规划就必须能挖掘、利用本公司的所有潜力以使自己区别于竞争者。这种区别的形成,只能来自双方在功能实力上的差别,无论它是单一功能差别还是各种功能复合形成的差别。 

战略规划单位的确定

  战略规划单位不宜划定得过于狭小,以至在战略三C方面缺乏必要的自由度。例如,农用拖拉机的战略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战略单位在公司中的层次过低了,第一它不能考虑农民之外的产品应用以及其他的顾客群;第二它不足以对付制造船用、车用或工程机械设备的专业制造商,他们几乎可在任何时候用一套带有边界条件的全新产品打入农用拖拉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战略单位较好的选择是小型狄塞尔柴油机,因为这有足够广阔的前景和充分的战略自由度。 

  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战略规划单位划定得过宽,也无法建立切实有效的战略,例如一个医疗保健战略包括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院、教育、自我训练甚至社会福利等等。其战略中三C的每一个角色可能都包括几十个具有不同目的和功能,完全不相同的因素,它们所组成的相关短阵如同一个复杂得难以理解的恶梦。这样一个战略就必须以员易解的词语表达,或者得再付出极大的努力使之达到某种深度,才能对公司的战略推进有所作用。比较合理的战略应由朗使一系列设备如血液分析仪、断层x光扫描器、智囊电子资料处理系统等与生产相关的中间单位来构成。道理很简单:在这一层次上有着比较一致的需求的顾客和竞争者.因而,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销售上的功能差别均可能形成。 

  我们还可找到其他一些战略经营单位确定不当的例子。例如医院后勤供应“战略”,某公司采购部门的“战略”或农业部的一项水利工程“战略”,这些例子的问题在于它们都缺少一个或更多的战略向量。要是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也就不用制定其他战略,只要改进对顾客的服务就行了。这些战略的另一个问题是规划单位缺乏充分的战略自由度,战略活动的余地仅被限制在一两个职能部门,而这个部门对顾客的整体需要无力作出反应,更不用说对付竞争者的综合性攻击了。 

顾客战略 

  依照大前研一的观点,顾客是所有战略的基础。 毫无疑问,公司的首要考虑应该是顾客的利益,而不是股东或者其他群体的利益。 从长远来看,只有那些真正为顾客着想的公司对于投资者才有吸引力。 

顾客群体的合理划分法: 

按消费目的划分。 即按照顾客使用公司产品的不同方式来划分顾客群。 以咖啡为例。 一些人饮用咖啡是为了提神醒脑,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休闲交际(如会议茶休期间边饮咖啡边做交谈)。 

按顾客覆盖面划分。这种划分法源于营销成本和市场面的平衡研究。 此研究认为,不论营销成本与市场面二者关系如何变化,营销收益总是在递减的。因此,公司的任务就是要优化其市场面。 优化的依据既可以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域,也可以是公司的分销渠道。通过这一做法,企业的营销成本较之竞争对手将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对顾客市场进行细分。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公司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采取与自己类似的市场手段。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最初制定的市场分割战略其功效将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样的情况后,企业就应该进一步聚焦一小部分核心客户,重新审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他们真正需求的。 

消费者组合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力量通过影响人口结构、销售渠道、顾客规模等等,不断改变消费者组合的分布状态,因此,市场划分也要因时制宜。 这种变化意味着公司必须重新配置其企业资源。 

竞争者战略 

  除了要考察公司所有的关键功能外,战略家还必须有能力从整体上紧紧盯住自己的竞争者,包括它在如下几个关键战略要素方面的状况:研究与开发能力,在供应、制造、销售和服务方面所拥有的资源及其他利润来源(包括竞争者可能从事的所有经营项目)等方面,他还必须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公司战略规划者的地位,以便探知对方制定战略的基本思想和假设。 

  所以,战略规划单位最好建立在这样一个层次上,在那里能够充分地注意到: 

①所有需要和目的相同的顾客群组成的主要市场区隔。 

②本公司的所有重要功能,以使公司能充分运用必需的功能,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与众不同的独特形象。 

③竞争者的所有关键方面,以便公司能抓住机会占据主动,使竞争对手不能毫无顾忌地使用它的实力来占公司位子。 

  大前研一主张,企业的竞争者战略,可以通过寻找有效之法, 追求在采购、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等功能领域的差异化来实现。 具体思路如下: 

品牌形象差异化。索尼和本田的销售量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要高出许多,是因为他们在公关和做广告上投入得更多。 而且,比起竞争对手来,他们的广告战组织得更加谨慎、细致。当产品功能、分销模式趋同的时候,品牌形象也许就是差异化的唯一源泉。然而,瑞士腕表业遭遇的不幸也揭示了品牌形象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对品牌形象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 

利润和成本结构差异化。首先,从新产品的销售和附加服务上, 追求最大可能的利润。 其次,在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配置比率上做文章。当市场低迷的时候,固定成本较低的公司能够轻而易举地调低价格。 由此,通过低价策略,公司极易扩大市场份额。这一策略对于那些固定成本较高的企业有很大的杀伤力。 市场价格过低的时候,他们往往寸步难行。 

轻量级拳击战术。如果公司打算在传媒上大做广告,或者加大研发力度,那么公司收入将会有很大一部分消耗在这些附加的固定成本上面。中小企业跟市场巨擘在这样一些领域交战,孰胜孰负不言自明。然而,企业可以将其市场激励计划建立在一个渐进比例上,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值上。这样一种可变的激励计划,同时能够保证经销商为了获取额外回报,加大企业产品的销售力度。 很显然, 市场三巨头(Big Three Market Players)不可能为其经销商提供这样的额外回报, 如此,他们的收益将很快遭受到中小公司的侵蚀。 

Hito-Kane-Mono。 Hito-Kane-Mono是日本企划师们津津乐道的三个字,即人、财、物(固定资产)。 他们相信,只有当此三者达成平衡,无一冗余或浪费,才能实现流线型的企业管理。 例如:现金存量超出管理人员的资金需求量,就是一种浪费。相反,如果管理人员太多,而供其支配的资金不足,同样也是一种浪费。由此产生的浪费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员不得不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如何分配有限的资金上。在此人、财、物三种资源中,应该最后配置资金。公司首先应该依据现有的“物”(厂房车间、机器设备、技术工艺、流程业务及功能强项)对“人”(管理类型的人才资源)进行针对性的配置 。 一旦“人”的创造性被开发了出来,产生了远见卓识的商业构想,“物”和“财”就应该按需求配置到这些具体的商业构想和生产项目上去。 

决策检验

  经营单位的划定总会引起争议。因此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当有关三个关键角色的基本参数已经理清时,最好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对选定的单位的合理性进行再解释: 

①顾客的要求是否已按本行业充分研究确定和理解,市场的区隔是否能使不同部分的要求得到区别对待

②经营单位是否有能力对已确定的市场区隔中的顾客的基本需求作出功能上的反应

③竞争对手是否还有一些不同的经营条件,使他们能具有相对优势

  如果答案使人有理由怀疑经营单位在市场进行有效竞争的能力,这一单位应重新确定.以便更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应付竞争的威协

  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竞争能力、生长能力、适应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和综合体现,是企业活力的结果。企业竞争能力是企业生存本能的表现,如同人只有运动才有活力一样,企业只有竞争才有活力;只有有了竞争,企业才会有压力,才会充分发挥潜力,才会促使企业增强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竞争是经济规律的要求,凡是在社会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的企业,都必然是有活力的企业,否则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生长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必须建立在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否则企业必将会失去生存的能力。企业适应能力是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它主要是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来实现的,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生产进行调整,调整得越及时越顺利,企业应变能力就越强。企业凝聚力是以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态度表现出来的,凝聚力的强弱,关系到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 

  上图所示为影响企业活力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就可以对企业活力进行分析和诊断,由此可以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然后对症下药,提高企业活力,可以有效地发挥企业的整体功能。 

企业素质与活力分析的应用肘机 

  (1)实施投资或其他战略可行性分析时,素质与活力分析工具必不可少。 

  (2)企业通过活力分析和诊断,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提高企业活力,该工具也是不可替代的。 

  (3)兼并或收购前,可以使用该工具对兼并或收购对象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企业战略五要素分析法

  企业战略五要素分析法(简称:ECSRE)是康孚咨询在多年的战略咨询实践中,根据中国企业的特定情况,并吸取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开发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战略五要素分析法。 

企业战略五要素的内容包括: 

企业的性质(Enterprise) 

企业()个性(Characteristic) 

企业的发展阶段(Stage) 

企业的资源(Resource) 

外部环境 (Enviroment) 

汤姆森和斯特克兰方法

  汤姆森和斯特克兰方法建立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方法基础之上,经汤姆森(AThornson)和斯特克兰(A JStrickland)二人加以完善之后而提出。它用市场增长率和竞争状况作为决定经营单位选择战略的两个参数。市场增长状况分为迅速和缓慢两级;竞争地位也分为强和弱两级。下图画出了市场增长状况与竞争地位的四种组合或四个象限,以及每种象限内的战略方案组合。 

汤姆森和斯特克兰方法的内容 

  战略选择按照最可能的吸引力顺序排列,分述如下: 

  1、象限Ⅰ中的企业(快速的市场增长与强劲的竞争地位)处于优越的战略地位,因此,最合理的战略是集中经营现有的产品或服务,预期企业做出努力以保持或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行必要的投资以继续处于领导地位。此外,处于象限Ⅰ的公司还可考虑实行纵向一体化,以作为巩固其市场地位和保持其利润收益的一种战略选择,这在企业具有财力资源和企业具有工艺导向时更应如此。企业突出的优势还可为公司进行同心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机会,这样可作为分散风险的一条措施。 

  2、象限Ⅱ中的企业有良好的市场,但竞争地位虚弱。推荐的战略首先是集中经营现有产品或服务。然而,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目前的措施导致了很弱的竞争地位?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成为一个有效的竞争者?在市场迅速扩大的条件下,如果公司有资源并能够克服战略上或组织上的弱点的话,它总能寻找出一个有利的空隙市场。然而,如果公司缺少成功地实施集中生产现有产品或服务战略的条件,则可与具有此种条件的公司实现横向一体化或合并。假若以上战略方案都不可行,则最合逻辑的战略是跳出该行业。具有多种经营业务的公司可考虑放弃某一经营单位;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可采取清算拍卖战略。 

  3、象限Ⅲ中的公司处于停滞的市场中,而且公司又具有较弱的竞争地位,这样的公司最为虚弱。可选择的战略依次为:抽资转向战略——释放无生产率的资源用于可能的发展项目上;多样化战略——或同心多样化或复合多样化;放弃战略——放弃这一业务,跳出该行业;清算战略。 

  4、象限Ⅳ中的公司虽然市场增长率低,但竞争地位强劲。这种条件可使公司利用来自现有业务的多余现金,来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同心多样化战略是第一选择,它可利用公司显著的优势来取得主导地位。但是,如果同心多样化的机会不那么特别吸引人的话,可考虑复合多样化战略。合资经营也不失为一合乎逻辑的方案。不论哪种方案,公司的意图是减少对现有设施的投资,这样可释放出最大量的资金用于新的发展方向上。 

战略钟模型

战略钟模型(SCM)是由克利夫·鲍曼(Cliff Bowman)提出的,"战略钟"是分析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一种工具,这种模型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咨询顾问提供了思考竞争战略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方法。 

战略钟模型假设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基本类似,那么,顾客购买时选择其中一家而不是其他企业可能有以下原因: 

(1) 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比其他公司低; 

(2) 顾客认为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战略钟模型将产品/服务价格和产品/服务附加值综合在一起考虑,企业实际上沿着以下8种途径中的一种来完成企业经营行为。其中一些的路线可能是成功的路线,而另外一些则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 

低价低值战略 

采用途径1的企业关注的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细分市场的情况。企业采用这种战略是在降低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的同时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低价战略 

采用途径2的企业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典型途径,即在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的同时,包装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但是这种竞争策略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也降低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将价格降低到竞争对手的价格以下,或者顾客由于低价格难以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采用低价策略可能是得不偿失的。要想通过这一途径获得成功,企业必须取得成本领先地位。因此,这个途径实质上是成本领先战略 。 

混合战略 

采用途径3的企业在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附加值同时保持低价格。而这种高品质低价格的策略能否成功,既取决于企业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又取决于是否有保持低价格策略的成本基础,并且难以被模仿。 

差别化战略 

采用途径4的企业以相同和略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可感受的附加值,其目的是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通过稍高的价格提高收入。企业可以通过采取有形差异化战略,如产品在外观、质量、功能等方面的独特性;也可以采取无形差异化战略,如服务质量、客户服务、品牌文化等来获得竞争优势。 

集中差别化战略 

采用途径5的企业可以采用高品质高价格策略在行业中竞争,即以特别高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但是采用这样的竞争策略意味着企业只能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中参与经营和竞争。 

高价撇脂战略 

采用途径678的企业一般都是处在垄断经营地位,完全不考虑产品的成本和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企业采用这种经营战略的前提是市场中没有竞争对手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否则,竞争对手很容易夺得市场份额,并很快削弱采用这一策略的企业的地位。

战略地图(Strategy Map) 

  战略地图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提出。他们是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在对实行平衡计分卡的企业进行长期的指导和研究的过程中,两位大师发现,企业由于无法全面地描述战略,管理者之间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无法沟通,对战略无法达成共识。“平衡计分卡”只建立了一个战略框架,而缺乏对战略进行具体而系统、全面的描述。2004月,两位创始人的第三部著作《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出版。 

  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与平衡计分卡相比,它增加了两个层次的东西,一是颗粒层,每一个层面下都可以分解为很多要素;二是增加了动态的层面,也就是说战略地图是动态的,可以结合战略规划过程来绘制。 

  战略地图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层面、学习与增长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 

战略地图的核心内容 

  战略地图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通过运用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学习与成长),才能创新和建立战略优势和效率(内部流程),进而使公司把特定价值带给市场(客户),从而实现股东价值(财务)。   

六步绘制企业战略地图 

  第一步,确定股东价值差距(财务层面),比如说股东期望五年之后销售收入能够达到五亿元,但是现在只达到一亿元,距离股东的价值预期还差四亿元,这个预期差就是企业的总体目标; 

  第二步,调整客户价值主张(客户层面),要弥补股东价值差距,要实现四亿元销售额的增长,对现有的客户进行分析,调整你的客户价值主张。客户价值主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总成本最低,第二种价值主张强调产品创新和领导,第三种价值主张强调提供全面客户解决方案,第四种是系统锁定; 

  第三步,确定价值提升时间表。针对五年实现四亿元股东价值差距的目标,要确定时间表,第一年提升多少,第二年、第三年多少,将提升的时间表确定下来; 

  第四步,确定战略主题(内部流程层面),要找关键的流程,确定企业短期、中期、长期做什么事。有四个关键内部流程: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社会流程; 

  第五步,提升战略准备度(学习和成长层面),分析企业现有无形资产的战略准备度,具备或者不具备支撑关键流程的能力,如果不具备,找出办法来予以提升,企业无形资产分为三类,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 

  第六步,形成行动方案。根据前面确定的战略地图以及相对应的不同目标、指标和目标值,再来制定一系列的行动方案,配备资源,形成预算。 

     图 BSC战略地图(balanced score card) 

判断战略地图有效性的两个基本要素 

  虽然不同企业的战略地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但所有战略战图的内在原理却是完全相通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地图应该符合哪些最基本的要素呢?归纳起来讲,有两个基本判断要素,第一个要素是KPI的数量及分布比例;第二个要素是KPI的性质比例。 

KPI的数量及分布比例 

  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地图应该有多少个指标才算基本合理呢?在四个视角的分配达到一个什么的比例怎样才算科学呢?根据Best Practices公司对成功导入平衡计分卡的32个组织的研究资料显示:这些成功应用BSC的公司,他们战略地图的指标数都在20左右,所有这些指标在四个层面上的典型分配比例如下: 

  财务 20%左右 

  客户 20%左右 

  内部流程 40%左右 

  学习与成长 20%左右 

KPI的性质比例 

  KPI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性质判断,战略地图中的这些KPI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构成比例才算合理呢? 

  从财务性的角度可以将KPI分为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研究资料显示,那些优秀公司的KPI,基本上都超过了80%的比例是非财务性的指标,只有不到20%的指标是财务性的指标。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KPI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研究资料显示,所有公司的定量指标比例都明显高于定性指标的比例。 

  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看,可以将KPI分为短指标和长指标,研究资料显示,所有公司的长指标比例都明显高于短指标的比例。 

  从对战略支持性的角度来看,可以将KPI分为成长性指标和维持性指标,研究资料显示,所有公司的成长性指标比例都明显高于维持性指标的比例。 

战略地图与价值链比较 

  虽然战略地图是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在平衡计分卡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地图中关于价值创造和管理的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价值链的思想。价值链对于价值活动分解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他们对于价值活动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看,战略地图可以说是平衡计分卡和价值链共同发展的结果。 

  1、价值的创造活动的方向一致是它们另外一个相同点 

  价值链强调从利润目标开始对能够创造价值的活动或者因素进行分解,以找出价值真正的来源和关键环节。战略地图也反映了要实现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依靠生产战略和增长战略的执行情况,而生产战略必须通过内部流程的运行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将那些向客户传递差异化价值主张的关键流程称为战略主题。 

  2、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创造的目标也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价值链将价值创造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是实现价值创造的直接活动,而支持活动是完成基本活动的必备条件;战略地图中学习和成长层面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和组织资本都为内部流程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充分支持。价值链和战略地图的最终目标也基本一致。价值链将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以利润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战略地图将这个结果更加丰富,不但体现了企业追求利润增长的目标,同时还将股东价值的长期增长考虑进来。 

案例解析 

  在现实中,面面俱到的战略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湖北移动公司引入战略地图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时收获的重要心得,湖北移动公司应用战略地图,在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战略分解、实施、控制和评价等诸多问题。他们在战略地图的绘制过程中得到的体会是:在战略规划的组织实施中高层决策者始终如一地参与和重视是成功的关键要素,而且公司高层要注意保持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尽快对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举措达成共识,同时,战略路线和战略性衡量指标的选择不要贪多求全。 

  湖北移动公司运用战略地图解释战略,宣传战略,将战略目标与团队、个人的目标挂钩,很好地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全员参与的战略行动。

战略选择矩阵

  战略选择矩阵是一种知道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模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和内外部资源的运用状况,选择合适的战略。该战略矩阵如下图: 

战略选择矩阵的内容 

  在象限Ⅰ中,企业会认为自己当前的生产经营业务的增长机会有限或风险太大,可以采用纵向整合战略来减少原材料或顾客渠道方面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采用联合型多种经营战略,既能投资获利,又不用转移对原有经营业务的注意力。 

  在象限Ⅱ中,企业常采用较为保守的克服劣势的办法。在保持基本使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在内部将一种经营业务转向另一种经营业务,加强有竞争优势的经营业务的发展。企业可以采用压缩战略,精简现有业务。实际上,压缩也是起着一种转变战略的作用,即从提高工作效率,消除浪费中获得新的优势。如果某种业务已经是成功的重大障碍,或者克服劣势所费巨大,或者成本效益太低,就必须考虑采取分离战略,把这种业务分离出去,同时获得补偿。当经营业务已经徒然耗费组织资源,有导致破产的危险时,就可以考虑清算战略。 

  在象限Ⅲ中,企业如果认为能利用这四种战略,建立获利能力并希望从内部增强竞争优势,,就可以进行选择。集中既市场渗透,全力倾注于现有的产品和市场,力求通过再投入资源,增强优势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都是要扩展业务,前者适用预先有产品拥有新顾客群的情况,后者适用于现有顾客对企业现有产品的相关产品感兴趣的情况。产品开发也适用于拥有专门技术或其他竞争优势的条件。 

  在象限Ⅳ中,企业通过积极扩大要业务范围来增强竞争优势,会需要选用一种注重外部的战略。横向整合可以使企业迅速增加产出能力。同心型多种经营业务与新业务密切相关,可以使企业平稳而协调的发展。合资经营也是从外部增加资源能力的战略,可以使企业将优势拓展到原来不敢独自进入的竞争领域。合作者的生产、技术、资金或营销能力可以大大减少金融投资,并增加企业获利的可能性。 

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公司战略态势的选择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这一决策必须时非常慎重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往往在经过对各项可能的战略态势进行全面评价以后,发现好几种方案都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一些因素会对最后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环境中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但了解这些因素对企业管理者制定合适的战略方案来说时非常必要的。总的来说,企业的影响因素有: 

  1,企业过去的战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过去的战略常常被当成战略选择过程的起点,这样,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是,进入考虑范围的战略数量会受到企业过去战略的限制。由于企业管理这是过去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他们常常不倾向于改动这些既定战略,这就要求企业在必要时撤换某些管理人员,以削弱失败的目前战略对企业未来战略的影响。 

  2,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影响着企业战略态势的选择。风险承担者一般采取一种进攻性的战略,以便在被迫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之前做出主动的反应。风险回避者一般采取一种防御性战略,只有环境迫使他们做出反应使他们才不得不这样做。风险回避者相对来说更注重过去的战略,而风险承担者则有着更为广泛的选择。 

  3,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企业总是生存在一个受到股东、竞争者、客户、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的影响之中。企业对这些环境力量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依赖程度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对环境的较高的依赖程度通常会减少企业在其战略选择过程中的灵活性。此外,当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特别大时,企业还会不得不邀请外部环境中的代表参加战略态势的选择。 

  4,企业文化和内部权势关系。任何企业都存在着或强或弱的文化。企业文化和战略态势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并衡,相互影响的过程。企业在选择战略态势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未来战略的选择只有充分考虑到与目前的企业文化和未来预期的企业文化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才能被成功的实施。另一方面,企业中总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组织。由于种种原因,某些组织成员会支持某些战略,反对另一些战略。这些成员的看法有时甚至能够影响战略的选择,因此在现实的企业中,战略态势的决策或多或少的都会打上这些力量的烙印。 

  5,时期性。时期性指允许进行战略态势决策前的时间限制。时间限制的压力不仅减少了能够考虑的战略方案的数量,而且也限制了可以用于评价的方案的信息和数量。有研究表明,在时间的压力下,人们倾向于把否定的因素看得比肯定的因素更重要,因而往往做出更加具有防御性的策略。时期性的第二点包括战略规划取得长短,即战略的时期着眼点。战略规划期长,则外界环境的预测相对复杂,因而在作战略选择时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这会使战略方案的决策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6,竞争者的反应。在战略态势的选择中,还必须分析和预计竞争对手对本企业不同战略方案的反应,企业必须对竞争对手的反击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或者市场上存在着一个极为强大的竞争者时,竞争者反应对战略选择的影响更为重要。 

战略群模型

  战略群模型是在波士顿矩阵的基础上修正的一种指导型模型,由小汤普森(A. A. Thompson, Jr)与斯特里克兰(A. J. Strickloud)对其进行修改后得出的又一种企业战略态势分析方法,是以竞争地位和市场发展相互组合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主要内容见下图: 

  战略群模型内容分析 

  象限2中的业务与明星业务相似。首先选择的战略应当是集中发展目前的产品和业务,因为目前企业的战略实施状况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如果企业拥有超过集中型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因为这有助于更好的接近用户和供应商,从而保护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当然,企业也可以考虑使用同心多元化战略,但这对企业资源的要求要大得多。 

  象限1中的业务与问题业务类似,这种业务要求战略管理者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在迅速发展的市场上竞争地位较弱的原因,并确定是否有能力实现过去既定的战略目标。如果认定企业还具备尚未充分体现的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实力的话,企业仍旧可以集中生产线有的产品和服务,或者用横向一体化来增强企业的实力。相反,若分析的结果是在战略期内企业无法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的话,那么企业可以考虑放弃战略和清算战略。 

  象限4中的业务类似于狗的业务。对于这类业务,如果企业管理者经过分析确认这种缓慢的市场发展和相对弱的竞争地位将继续下去的话,那么企业就应当实施抽资转向战略或干脆采用放弃战略和清算战略,以尽可能的收回被其占用的资源。但如果这类业务的转向和清算战略较为困难的话(例如受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也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的多样化经营,力图从相关何不相关的业务领域中获取发展机会。 

  象限3中的业务相当于奶牛业务。这些业务具有现金流入大,内部发展对资源的要求相对小的特点。所以,对他们既可以采取各种多元化战略,也可以采用联合投资的战略,以实现进入更又发展前途的业务领域的目标。 

综合战略理论

  大多数公司并非只处于一个产业,经营一种业务。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揭示了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但对于经营多种业务,跨越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度的大集团和控股公司来讲,基本竞争战略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为综合的战略指导技术来帮助企业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综合战略理论并没有象波特的竞争战略那样有完善的和自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它出自众多战略专家们对实际公司战略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综合战略的制定也有其固定的步骤, 

  首先要确立公司的宗旨, 

  然后对公司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根据企业的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内部优势和弱点,选择与上述条件匹配的战略。 

  最后对战略进行筛选和评价,获得最为合理和最据吸引力的战略。 

  综合战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战略、加强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他们分别由12种基本战略组成:前向一体化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集中多元化战略、混合多元化战略、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合资经营战略、收割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其中扩张型的战略又分为一体化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包括集中多元化战略、混合多元化战略);加强型的战略有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防御型的战略有合资经营战略、收割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综合战略的分类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综合战略理论的具体内容 

扩张型战略 

  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通称为一体化战略。 

前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战略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实施前向一体化有两种形式。 

  一是收购兼并下游企业; 

  二是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控制下游企业。 

  收购兼并下游企业的动机或是为了控制分销渠道,占据市场;或是因为下游企业侃价能力高,有大量的利润可以攫取。采取收购兼并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扩大市场,缺点是全部的风险由自己承担。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是前向一体化战略,该公司不断地收购本国及国外的分装商,并提高这些分装商的生产和销售。特许经营权是另一种有效的前向一体化战略,最大优点是将成本和风险分散到下游企业,在食品和服务行业特许经营权大行其道。 

后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应方的所有权或增强对其控制。后向一体化的手段有收购、参股和技术协作。收购往往发生在供货方数量较少或货源有限的情况下,收购的目的是控制成本和形成原材料垄断优势。参股和技术协作是目前更为可行且成本和风险较低的后向一体化战略。收购是聚集上游企业,而参股和技术协作是分散下游企业。公司通过参股和技术协作有意培养多个供应商,从而提高自身的侃价能力,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并且减少了投资风险。这种做法目前正在被制造业广泛采用。 

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对手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产业内的竞争压力,提高公司的侃价能力,改善整个产业结构,使产业长期盈利能力提高。直接竞争者之间的一体化更易于产生效益,因为它在避免设备重置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接收公司的管理者也更易于了解被接收公司。 

  横向一体化的实施有两种形式: 

  一是合并, 

  二是结成战略联盟。 

  横向合并在许多产业中成为最受管理者重视的战略,美国的银行业仅1995年就有500家银行宣布合并,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战略联盟一般在不同地域的企业之间达成,是竞争对手谋求合作、瓜分市场和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用。 

  多元化战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集中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60年代和70 年代多元化最为流行,其出发点在于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性,减少经营风险。但从总体上看,经营多元化的企业管理越来越困难,多元化经营面临着危机。事实上,从多元化经营成功的案例看,多元化的实施要注重企业间业务单元的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注重利用企业现有的强项取胜。 

集中多元化 

  增加新的、但与原有的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称为集中多元化,有时又称为同心多元化。采取集中多元化的企业一般处于零增长或慢增长的产业,增加新的相关产品将显著促进现有产品的销售。另外,集中多元化也促使企业在某一产业的特殊优势扩展到相关产业和产品中,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MCI公司,这家公司目前正迅速地变为一家多元经营的通讯业巨型公司。其业务范围从咨询服务、传呼服务、软件销售、Internet上网到无线通讯,无所不包,但都围绕着通讯产业。到2000年,MCI通讯公司将有一半的业务收入来自1995年时还没有的业务。 

混合多元化 

  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称为混合多元化。这种战略主要为达到两种目的:一是充分利用过剩资源(如管理优势、制度优势或财务优势等);二是降低经营单一行业的投资风险。 

加强型战略 

市场渗透 

  当企业特定产品或服务在当前市场中还未达到饱和,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率还可以显著提高时,企业往往采用市场渗透战略。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力度,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这一战略被广泛地单独使用或与其它战略结合使用。市场渗透的做法包括增加销售人员、增加广告开支、采取广泛的促销手段或加强公关宣传努力。 

  宝洁公司便是一例。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营销,以提高其Venezia牌高级香水的市场份额。其广告形式包括在精美的杂志上做整页广告并附有香水味的纸条。 

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战略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前提条件是存在未开发或未饱和的市场。采用该战略的企业一般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并且可以得到可靠的、经济的高质量销售网络。在80年代和90年代,沃尔玛公司一直是采取进攻性市场开发战略的典范之一。 

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和服务而增加销售。进行产品开发通常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以产品开发战略求得企业未来发展的范例是快船大西洋公司。该公司计划于1998年推出第一艘跨越大西洋的由喷气式发动机推动的货运轮船。该船时速可达到每小时38海里,而目前一般的货船每小时只能行使20海里。这样的货轮为公司赢得了大量的定单,也对传统的货轮造成极大威胁。 

防御型战略 

  采取防御型战略一般出于两种类型的考虑: 

  一是面对衰退行业有计划地退出; 

  二是在行业成熟期,为了维持公司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与竞争对手合作或达成某种妥协。 

  防御型战略包括合资经营、收割、剥离和清算。 

合资经营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想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谋求共同利益时,进行合资经营是一种有效的战略。通常的合作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合资经营,即两个或更多的发起人公司组建一个独立的公司,并按照各自的股份而分享这一新建实体的所有权。另一种合作形式是合作经营,具体做法包括合伙研究和开发、相互销售产品、相互特许经营、交叉生产及共同投标联盟等。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跨国公司采用,因为这些形式有利于公司改进与外部的交流和扩大经营网络,有利于进行全球化经营。例如,佳能公司向柯达公司提供复印机,法国汤姆森公司和日本FVC公司共同生产录像机,以及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共同组装汽车。竞争者之间的合作要取得成功,双方必须提供一些独特的东西,如在技术、销售、基础研究或制造能力方面的优势。然而主要的风险在于,在签署合同后的经营管理中,可能会出现不愿意转移重要技能和技术的情况。 

收割 

  收割战略是产业面对衰退阶段公司实施的有计划、有控制的退出战略。执行收割战略时,企业力图优化业务的现金流,取消或大幅度削减新的投资,减少设备投资,在后续的销售中从业务的任何残留优势上谋取利益,以提高价格或从过去的商誉中获利,甚至广告和研究也被大大削减。常见的收割战术包括:减少产品型号;缩减销售渠道;放弃小客户;降低库存,在交货时间、维修速度或销售援助方面减少服务。收割的最终结果是使该业务被出售或清算。 

  并非所有的业务都是可收割的。收割战略的前提是公司过去存在能赖以生存的真正优势,在大幅削减服务质量,终止广告宣传的同时,销售量不会大幅缩减。实施收割战略的最佳时机是在衰退阶段的产业环境还没有恶化到成为竞相削价的痛苦战争之前。 

剥离 

  出售公司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整块业务被称为剥离。公司会出于两种目的采取剥离战略。一种是将剥离作为某项业务的退出战略。实施该战略的前提是,某项业务只有在衰退的早期出售才能使净投资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实施收割战略之后再出售。及早出售常常使公司从收购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因为出售越早,出卖者的侃价能力越高。一旦衰退明显,产业内的资产购买者将具有很强的侃价能力,而将价格压得低于实际价值。另一种采取剥离的目的在于公司总体战略方向的调整。它来源于众多公司致力于集中加强自己的核心优势,降低多元化经营的程度。1994年,美国公司完成的剥离总值达到226亿。进行剥离的公司其股票市值在第一年平均上升了20.2%!而同期的标准普尔股票价格综合指数仅上升了1.5%。 

清算 

  为实现有形资产价值而将公司全部资产分块售出被称为清算(liquidation)。清算等于承认失败,因而是一种在感情上难以接收的战略。然而,停止营业可能是比继续大笔亏损更为有利的选择。

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Value Chain Model)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如下图),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既可以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  

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 

涉及任何产业内竞争的各种基本活动有五种类型 

  进料后勤: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如原材料搬运、仓储、库存控制、车辆调度和向供应商退货。 

  生产作业: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机械加工、包装、组装、设备维护、检测等。 

  发货后勤:与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如产成品库存管理、原材料搬运、送货车辆调度等。 

  销售:与提供买方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它们进行购买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广告、促销、销售队伍、渠道建设等。 

  服务: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如安装、维修、培训、零部件供应等。 

在任何产业内所涉及的各种支持性活动可以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采购与物料管理:指购买用于企业价值链各种投入的活动,采购既包括企业生产原料的采购,也包括支持性活动相关的购买行为,如研发设备的购买等;另外亦包含物料的的管理作业。 

  研究与开发:每项价值活动都包含着技术成分,无论是技术诀窍、程序,还是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出来的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各种涉及所有类型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开发和报酬等各种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基本和支持性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 

  企业基础制度:企业基础制度支撑了企业的价值链条。如:会计制度、行政流程..等 

  对于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公司运行的哪个环节可以提高客户价值或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任意一个价值增加行为,关键问题在于: 

  (1) 是否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价值(收入)不变; 

  (2) 是否可以在提高价值的同时保持成本不变; 

  (3) 是否可以降低工序投入的同时有保持成本收入不变;; 

  (4)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可以同时实现123条。 

  价值链的框架是将链条从基础材料到最终用户分解为独立工序,以理解成本行为和差异来源。通过分析每道工序系统的成本、收入和价值,业务部门可以获得成本差异、累计优势。 

  下图为复印机生产企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一旦建立起来,就会非常有助于准确地分析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增加的价值。价值链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组合价值链联盟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企业更加关心自己核心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发展整个价值链中一个环节,如研发、生产、物流等环节。 

价值链咨询模型

  价值链咨询模型是在波特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价值链咨询模型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运营层。决策层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资源配置进行决策;管理层主要包括了财务管理、行政、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职能,负责对企业的效率和成本费用进行控制;而企业的运营层则涵盖了企业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和服务的诸多环节。这个层次主要应该体现各个层次的增值性,进行收入、费用的核算和控制。 

  战略地图与价值链比较

  自从安索夫等人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表以来,战略管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到了8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更是达到了巅峰。有关战略管理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研究人员从产业理论、资源观、一般管理理论等方面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但是这些理论更多的集中在战略界定以及战略制定上,而关于如何更好的执行战略,相关的研究要少得多,而且一直充满争议。但不管如何,价值链为战略执行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之后的很多有关价值管理的研究尽管都各有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价值链的思想。而大卫·诺顿、罗伯特·卡普兰两人提出的战略地图可谓是其中的完美之作。 

  一、战略地图 

  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一直在研究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并先后在几百家企业中推行平衡计分卡。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两人先后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五篇文章,并在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战略地图》三本专著,这些研究构成了他们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如果你不能衡量,那么,你就不能管理;而如果你不能描述,那么你就不能衡量。显然,在他们看来描述战略成为战略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础。而战略地图就是用来描述战略的有效工具。 

  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提出的战略地图,包含的内容的确非常丰富,但并不杂乱。战略地图将组织战略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达的非常直观、形象。通用的战略地图是从平衡计分卡简单的四层面模型发展而来的,但整个价值管理流程却秉承了价值链的思想。但与平衡计分卡相比,战略地图增加了一个细节层,用以说明战略的时间动态性,还增加了颗粒层,用以改善情形和重点。战略地图在战略制定和执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从图中可以看到,战略地图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检查清单。如果一项战略遗漏了模板中某项因素,那么这项战略可能是有缺陷的。比如说,我们经常发现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和客户价值主张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创新目标,员工技能、激励以及信息技术作用的目标模糊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战略地图上很清楚的显示出来,我们也可以很快捷、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顺利解决。 

  二、战略地图与价值链比较 

  虽然战略地图是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在平衡计分卡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地图中关于价值创造和管理的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价值链的思想。价值链对于价值活动分解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他们对于价值活动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从这两个方面看,战略地图可以说是平衡计分卡和价值链共同发展的结果。 

  ()战略地图与价值链的共同之处。 

  1、价值的创造活动的方向一致是它们另外一个相同点。 

  价值链强调从利润目标开始对能够创造价值的活动或者因素进行分解,以找出价值真正的来源和关键环节。 

  战略地图也反映了要实现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依靠生产率战略和增长战略的执行情况,而生产率战略必须通过内部流程的运行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将那些向客户传递差异化价值主张的关键流程称为战略主题。 

  2、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创造的目标也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价值链将价值创造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是实现价值创造的直接活动,而支持活动是完成基本活动的必备条件;战略地图中学习和成长层面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和组织资本都为内部流程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充分支持。 

  价值链和战略地图的最终目标也基本一致。价值链将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以利润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战略地图将这个结果更加丰富,不但体现了企业追求利润增长的目标,同时还将股东价值的长期增长考虑进来。 

  ()战略地图与价值链的共同之处。 

  虽然在很多方面,战略地图和价值链都很密切的联系,但这丝毫不能抹杀战略地图的创新之处。战略地图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纳入到战略执行中来,将价值管理的过程和目标更加明确,而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清晰的管理过程正是实现战略管理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战略地图比价值链作出了更为合理的改善和创新,这些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不一样。 

  理论基础的不一样决定了他们虽然可能采用同样的工具,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更多的体现在竞争方面。竞争常常导致对立,社会财富不一定因此而增加。 

  而战略地图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管理理论,关注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强调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战略地图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思想:如果你不能描述,那么你就不能衡量,如果你不能衡量,那么你就不能管理,指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对于实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2、原则不同。 

  战略地图的原则是实现长、短期利益的平衡,而价值链更多的关注在短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长短期之间的利益常常是矛盾的,我们投资于无形资产是希望它能在未来带来更多的收益,而削减成本投入则是为了改善短期的财务表现,这两者显然是冲突的。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通常都希望实现持续的增长的价值目标,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人员又比较倾向于改善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牺牲长期利益来换取短期业绩的改善。价值链并没有对两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而战略地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将平衡长短期利益作为战略执行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执行过程。 

  3、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目标明确。 

  战略地图的目标是寻求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它首先将这个目标分解为两个子目标:生产率战略和增长战略。 

  生产率战略体现的是企业短期目标,这个目标又可以被细分为两部分:降低成本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将目标明确为将总成本从200万元降低到180万元,将客户的收入贡献从100万元提高到120万元。 

  增长战略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追求持续的股东价值增长,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目标明确为将优质客户从10万个增加到15万个。明确的目标为执行战略指明了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战略执行的一致和协调。 

  4、关注的焦点不同。 

  价值链关注的是内部管理对价值创造的影响,而战略地图关注的则是客户价值主张对价值创造的影响,这种关注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演变的轨迹。 

  当制造业占据经济的主要地位时,客户对于生产厂商的影响能力基本上是比较有限的。 

  但随着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客户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很多领域客户的需求甚至可以左右企业的生存。客户影响力的不断成长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从关注内部生产活动转向关注客户价值需求,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的宗旨。战略地图也体现了客户影响力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满足客户的价值主张是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 

  5、财务目标的内容更加丰富。 

  价值链分析的终点是利润,利润概念虽然在会计核算中非常方便,但是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却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价值链中的利润、价值创造和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链希望通过增强内部的价值创造能力,产生更多的利润,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利润似乎并不能帮助其实现这个目标。利润是一个绝对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使用资产的效率。而对于股东而言,利润只是扣除了实际发生成本后的收益,并没有反映企业占用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所以利润水平并不能体现管理者使用股东资本的真实水平。另外利润只是一个时点数值,并没有反映未来增长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部分。 

  战略地图明确了战略目标是实现长期的股东价值,这个目标可以细分为两部分:生产率战略和增长战略。生产战略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而增长战略则需通过增加收入机会和提高客户价值来实现。可以看出战略地图中的战略目标不仅体现了短期的财务目标,还包含了长期的战略目标。 

  6、价值创造活动也有很大的不同。 

  与价值链相比,战略地图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全面、更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战略地图非常重视无形资产对于价值创造活动的重要性,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将无形资产分为三种:人力资本,包括员工技能、才干和知识;信息资本,包括数据库、信息系统、网络和技术基础设施;组织资本,包括文化、领导力、员工协调一致、团队工作和知识管理。两人在研究中发现,2/3的企业没有在战略和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计划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协调一致的关系,而最终他们的投入与目标脱离。 

  战略地图在运营管理中首次提到了风险管理对于价值创造的作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金融企业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在内的金融企业实际上是在管理风险中创造收益。这些企业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并更具资产的风险水平进行合理定价,最终创造更多的价值。 

  战略地图强调加强客户管理,包括客户的识别、选择、关系维护、客户价值管理等等。企业不再仅仅依靠提供附加的服务或者增值的产品来吸引和保持客户,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或改进产品或者服务,关注客户,培养客户对于企业的感情,给客户一种归属的感觉。企业通过实施客户管理来维持或者增加客户的数量。

生命周期分析法

  生命周期分析法是运用生命周期分析矩阵,根据企业的实力和产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评价战略的适宜性的一种方法。利用它有助于战略选择,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生命周期法由亚瑟·利特尔咨询公司提出,并被战略管理学界所接受。该方法以两个参数来确定公司中各个经营单位所处的位置:行业成熟度;战略竞争地位。 

  生命周期矩阵的横坐标代表产业发展的阶段――幼稚、成长、成熟、衰退。纵坐标代表企业的实力,分为五类――主导、较强、有利、维持、脆弱。 

  相关图表: 

   

生命周期法的理论论点及应用

  生命周期法认为,任何行业根据所表现的特征,可划分成下列四个阶段:孕育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划分行业成熟程度时,一般考虑下列因素:增长率、增长潜力、产品线范围、竞争者数目、市场占有率分布状况、市场占有率的稳定性、顾客稳定性、进入行业的难易程度、技术等。 

确定一个经营单位的战略竞争地位需要一定的定性判断,这种判断一般基于这样的多项指标:如产品线宽度、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变动以及技术的改变等。应用生命周期法,一个经营单位的战略竞争地位可划分成:主导地位。强劲地位、有利地位、可维持地位和软弱地位五种类型。 

  1、主导地位:能够控制竞争者的行为;具有较广的战略选择,且战略能独立于竞争者而做出。 

  2、强劲地位:能够遵循自己的战略和政策,而不会危及到长期的地位。 

  3、有利地位:可能具有~定的战略优势;有能够保持其长期地位的好机会。 

  4、可维持地位:具有证明其运营可继续存在的满意的经营绩效;通常以忍耐来抵御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有能够维持其长期地位的一般机会。 

  5、软弱地位:令人不满意的经营绩效,但有改进的可能;可能具备较好地位的特点,但有主要的弱点;短期内能够生存,但想要长期生存下去则必须改进其地位。 

  以行业成熟度为横坐标,竞争地位为纵坐标,这样组成一个具有20单元的生命周期矩阵。按照咨询公司的建议,有四种战略选择,即发展类、选择类、抽资转向或恢复类放弃类。 

企业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核心能力及其核心的特征

  关于核心能力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对核心能力概念的理解各异,但对核心能力特征的理解却大同小异。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核心能力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2)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刚性( Leonar-Barton2000)。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演绎出核心能力的三大核心特征 

  1.价值特征:创造独特价值 核心能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核心能力应当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一项能力之所以是核心的,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的。 

  (3)核心能力是企业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2.资产特征:专用性资产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投资是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核心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征。核心能力的专用性还体现在积累的自然属性,因为核心能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企业积累性学习的结果,也即企业的“管理遗产”,它使仿制者处于时间劣势,即使仿制者知道核心能力,也由于资源的积累需要一段时间而无法参与竞争(福斯、哈姆森,1998)。核心能力的资产专用性特征对外面的潜在进入者构成一种进入壁垒,以保护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又对企业本身构成了一种退出壁垒,这种退出壁垒对企业产生一种推动作用,激励企业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知识特征:隐性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很容易被仿制,而具有方法论特征的知识则相对来说较难仿制。如果核心能力必须是异质的,必须是完全不能仿制和替代的,那么核心能力必须是以隐性知识为主。正因为隐性知识不公开、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觉察、复余而又自成体系的缘故(Winter1987),核心能力才具有“普遍模糊”的特点。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 

核心能力的识别

  由于核心能力具有上述特点,难以被仿制和替代,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在大多数文献中引证的企业案例往往带有事后追溯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已经成功了;一个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是因为它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我们的任务是从企业的成长历程出发(即从“事前”和“事中”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事后分析),寻找识别核心能力的途径,从而帮助企业培育、巩固、应用和转换核心能力,以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识别核心能力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活动为基础;二是以技能为基础.这两种方法虽然有助于企业识别其重要活动和关键技能,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核心能力的资产特征和知识特征,即核心能力更多表现在专用性资产、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积累知识等隐性和动态要素方面。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应该从有形(资产)和无形(知识)、静态(技能)和动态(活动)、内部(企业)和外部(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多角度、多层次着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进而培育和保持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

  1.价值链分析 

  核心能力的价值链分析实际上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公司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体系,而不是个别产品或服务的简单组合。有些活动的经营业绩好于竞争者,并对最终产品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活动就可以被称作核心能力(辛德、艾伯伦,1999)。核心能力与活动的一个细微但却重要的差别是: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而核心能力则是组织所拥有的。 

  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地分析在企业从事的所有活动中哪些活动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并说明如何将一系列活动组成体系以建立竞争优势(波特,1997)。价值链分析可以用来识别对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起核心作用的活动。真正的核心能力是关键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活动构成了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通用电气有限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营销和良好的产品形象,而松下公司和无线电设备公司等竞争者对GE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培育了增值较多的活动——松下公司是在零配件方面,而无线电设备公司则是在零售方面。尽管他们提供的产品相似,但是在价值链中,他们的核心价值增值活动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核心能力也各具特色。 

  2.技能分析 

   从技能角度分析和识别核心能力对企业来说最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主要也是从技能着手分析核心能力的(1995)。大多数竞争优势源泉根植于出众的技能:业务单位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有更好的销售人员,并且对顾客更体贴、更周到,原因在于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诀窍。没有一个业务单位在各种职能上都有出众的技能,但成功的业务是因为在对某些业务单位战略很重要的职能上具有一定技能优势。如果这种战略是关于质量的,该单位可能在制造技能方面或全面质量管理上具有优势;如果该战略是关于服务的,那么该业务单位将需要在服务技能上,通过设计更优秀的系统或更简易的服务产品拥有某些优势。 

  业务单位想成功地施展一种关键业务技能,就必须成功地实施其战略的活动,大多数战略活动包括一组关键业务技能。这组关键业务技能中的每一种都能够进一步分解为“部件”和“子部件”。部件是按高标准实现关键业务技能所需要的因素。部件可以分解为子部件,甚至能进一步细分。某些部件对业务技能的总体业绩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些部件称为关键性部件。 

  一项业务技能的每种部件都依赖于诀窍。关键性部件中诀窍的质量对整体业绩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在关键性部件里,公司具有能够开发某些自己特有的诀窍,以及不能被竞争对手广泛使用的出众能力或知识。通过界定“关键业务技能”,精确抓住“关键部件或子部件”,可以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3.资产分析 

  资产专用性越强,可占用性准租越多,缔约成本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企业更倾向于交易内部化.因此,企业内的专用性投资是取得和维持准租金的源泉。虽然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获得超额利润,但这种有形的专用性资产产生的优势容易模仿因而难以持久,稳定而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无形资产的专用性投资。 

  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 Brooking1998)。我们看到卓越公司的优势并不是体现在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上,而是蕴藏在下列诸多的无形资产中: 

  (1)市场资产:产生与公司和其市场或客户的有益关系,包括各种品牌、忠诚客户、销售渠道、专营协议等。 

  (2)人力资产:体现在企业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 

  (3)知识产权资产: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财产形式,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商标和各种设计专用权等。 

  (4)基础结构资产:指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 

  人力资产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基础,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产权资产只能取得暂时的相对优势。与其说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可口可乐配方,还不如说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使消费者相信其具有秘密配方的能力,这个能力建立在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等无形资产基础之上。因此,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从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着手,特别是品牌、渠道、文化、结构和程序等方面,因为这些因素是企业自身长期投资、学习和积累的结果,从而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征。 

  4.知识分析 

  正如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所说的那样,核心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不过,波兰尼(Polanyi)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尽管有利于解释企业核心能力难以模仿和复制,但对于企业进行知识分析则显得粗糙。较权威的对知识的分类来自经合组织(OECD)。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类大致属于显性知识,后两类属于隐性知识。企业知识并不是企业个体所有知识的总和,而是企业能象人一样具有认知能力,把其经历储存于“组织记忆”(organizatlonal memory)中,从而拥有知识。 

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

  核心能力的识别也可以从企业外部着手,即从竞争对手和顾客的角度分析,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多大程度的差异;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对重要差异起关键作用的驱动力有哪些。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方法有两种:一是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二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1.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 

顾客贡献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顾客贡献分析是从企业的外部出发,分析在带给顾客价值中哪些是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那么带给顾客核心价值的能力便是核心能力,而不是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看作是核心能力,因为顾客购买本田车,是由于本田车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方面的能力确实为顾客提供了如下好处:极省油,易发动,易加速。因此,要识别核心能力就必须弄清:顾客愿意付钱购买的究竟是什么;顾客为什么愿意为某些产品或服务支付更多的钱;哪些价值因素对顾客最为重要,也因此对实际售价最有贡献。经过如此分析,可以初步识别能真正打动顾客的核心能力。 

  2.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波特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所选择产业的吸引力;既定产业内的战略定位(Porter1997)。也就是说,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要有能够进入具有吸引力的产业的资源和能力,即战略产业要素(strategic industrial factors);另一方面拥有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即战略性资产(strategic assets)(Amit and Schoemaker1993)。因此,从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有两个步骤:(1)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拥有哪些战略产业要素,各自拥有的战略产业要素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原因何在;(2)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和资产表现差异,特别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外在表现,如技术开发和创新速度、产品形象、品牌、声誉、售后服务、顾客忠诚等,识别哪些是企业具有的战略性资产,根植于战略性资产之中的便是核心能力。 

ECIRM战略模型中的五个要素 

EEntrepreneur)——企业家 

这里所说的企业家,是指一个企业的经营主持者和最高管理者,是企业经营意志的源泉和灵魂。所谓企业的经营意志,也就是奈特所讲的“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一个企业能否成长,第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主持这个企业经营的企业家是否具备足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或者说第一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个企业能否拥有一个具备足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东方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兴衰,70%的责任在于企业家。”西方管理学宗师德鲁克说:“一个企业组织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正因为这样,人们总是把克莱斯勒的复兴、GE的强大归因于企业家艾科卡和韦尔奇。总之,一个企业倘若要成功,首先必须拥有一个卓越的、志存高远的企业家。 

  目前阶段,中国企业还无法形成组织化的结构系统,没有一个自身良好运行的system;巴菲特看重的不是一个公司里有没有天才企业家,而是有没有一个system、组织效率。中国只能靠企业家个人英雄打天下。这源于各自的经济结构不同。 

  西方的企业家不那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西方有成熟的经理人市场可以随时替代。但是中国没有经理人市场,企业家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中国看一个企业有没有未来应该重点观察它的企业家。 

  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呢?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定量检测的问题,更多地只能依赖于定性描述。 

  美国管理学协会花了5年时间,对4000名企业管理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选出了1812名最成功的管理者,发现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一般应具备以下20种能力: 

1)工作效率高; 

2)有主动进取精神,总想不断改进工作; 

3)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问题; 

4)有概括能力; 

5)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6)有自信心; 

7)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 

8)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 

9)善于用权; 

10)善于调动别人的积极性; 

(11)善于利用谈心做工作; 

(12)热情关心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13)能使别人积极而又乐观地工作; 

(14)能实行集体领导; 

(15)能自我克制; 

(16)主动果断; 

(17)能客观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18)对自己正确估价,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19)勤俭刻苦和具有灵活性; 

(20)具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以上20条,有的属于才能,有的属于个性,还有的则属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能力。 

  在日本,则有企业家需要具备“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的说法。其中,“十项品德”包括: 

1、 使命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完成任务的坚强信念。 

2、 信赖感。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保持良好关系,互相信任与支持。 

3、 诚实。在上下级和周围关系中,都能真心真意,以诚相待。 

4、 忍耐。具有高度的忍耐力,不随便在群众面前发脾气。 

5、 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事与下级体贴关心。 

6、 责任感。对工作敢于负责任,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 积极性。对任何事情都要主动,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完成。 

8、 进取心。能在事业上积极上进,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 

9、 公平。对人对事都秉公处理。 

10、 勇气。对于危险的工作能亲自动手,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企业家最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是:雄心壮志、胆识、决断力、号召力、统驭力和体力。 

C(Capital)——资本 

  企业的组建与诞生,需要有资本的投入。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有持续的资本供给。一个企业从诞生到分阶段地一步步成长,再到最后成就为大型公司,必定是一个 “融资——投资——再融资——再投资”的规模不断放大的资本循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伴随着大量收购、兼并、重组、合资、战略结盟等活动的资本扩张过程。在企业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资本供血中断或出现资本短缺,企业都有可能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而前功尽弃、中途夭折。而那些已经成为蓝筹公司的大企业,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资本吞吐。惟其能维持大规模的资本吞吐能力,它们才能维持其在产业竞争中的领导性地位。实证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能否或能以一个什么样的速度成长成为一个大蓝筹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它动员和吸纳资本的能力和效率究竟有多大。大多数大型公司的成长史,实质上就是持续地和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的结果。惟其能够持续地和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它们才得以形成足够量级的资本规模去追逮或承接大型的产业机会(比如工业革命时期从事远洋贸易和铁路建设的机会,今天进入航空航天和石油化工产业的机会等,都极其倚赖资本规模)。亦惟其能够持续地和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它们才得以以过人的资本优势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吞并或挤垮竞争对手、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先占性地控制产业资源。 

  在ECIRM模型中,“C--资本”要素的质地优劣可以归结为三点:( 

  1)资本规模,即资本量的大小,包括公司的存量资本多少、市值规模大小、需要时候可望实现的融资额多少等。 

  (2)资本成本或资本价格,即公司占用的存量资本成本和增量融资成本。 

  (3)资本生成的速度,即融资的时效性。努力做到资本生成规模大,成本低,速率快,应该是所有公司在改善资本要素的品质方面所致力于追求的目标。 

  人们也可以依据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成长质量。 

  围绕资本生成的“规模-成本-速率”要求,我们倾向于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察一个特定公司之“C--资本”要素的质地优劣: 

公司现有的或存量的资本实力(含存量资产和现有资金)。 

公司的资信质地,比如资产的质押能力强还是弱,财务报表情况是否符合资本提供者的要求,公司是否具备上市条件等。 

公司的融资渠道,即公司在银行信贷、证券市场、商业信用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融资渠道是否畅通。 

公司的信誉。 

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比如相应的专业人才、经验、胆魄、执行力等。 

&资本的赢利模式:是收取固定收益还是分享剩余收益,是分享经营利润还是寻求资本增值?总之,成功的公司或者竞争为王,或者垄断制胜,终究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和大规模的资本供给。一个致力于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必须确立资本信誉,擅用金融工具,广开资本通路,拓宽金融渠道,扩大资本规模,擅长资本运作,努力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大规模和有效率的资本吞吐体系。 

I(Industry)——产业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还与它所在或所选择从事的产业或产品领域紧密相关。迈克尔·波特说:“制定战略很重要的一步,是企业家必须花心思好好界定企业所经营的产业。”产业选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产业的盈利能力制约着产业内厂商的盈利水平。迈克尔·波特著名的竞争战略理论早已揭示,一个产业的长期盈利水平最终是由五种力量制约的:买方的侃价能力、卖方的侃价能力、进入壁垒、替代品的威胁和业内厂商的竞争结构。该理论认为,当产业内竞争者、替代品、潜在进入者、供应商和客户这五种竞争力量强大的时候,产业竞争将必然趋向激烈,激烈的竞争将使产业赢利能力下降。因此,企业为追求满意的赢利,就应该找出最佳的产业定位,以期能对抗这些竞争力的作用。资源战略学派的重将、哈佛商学院教授科利斯指出:“产业选择对于企业战略获得长期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公司绩效的最好预报器就是公司赖以展开竞争的产业的获利能力……公司赖以展开竞争的产业的基本经济状况在公司绩效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工具性角色。” 

  其次,产品市场总量和产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成长空间和规模极限。有的产品,市场总量小,产业规模不够,局限于该领域的企业,即便竞争为王成了该领域的垄断性企业,也不足以成就蓝筹规模。为了说理,我们无妨往极端里说,如果是卖茶叶蛋、做打火机,那么无论如何是做不成一个蓝筹企业的。能够成就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在产品和产业选择上,要么是选择一个产品或产业具备足够大的规模(比如石油、飞机制造、麦当劳式快餐、航空航天、钢铁、电力等),要么是企业的战略能力和系统能力足以能够把多个产业多个产品有效率地纳入自己的事业领域。当然,企业的成就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它们的产品或产业选择不是一步到位的。通常情况下,企业成长的一个其典型路线往往是,从一个产品做起,然后是多个相关产品,然后是由多个相关产品组成的一个产业,然后是进入相关产业,最后甚至进入非相关产业,最终发展成为从事多个产业、拥有n个产品的巨型公司。 

  一个特定公司在ECIRM模型中“I--产业”要素的质地优劣: 

1)产业规模,即产品市场及其利基的总量大小。 

2)产业的竞争结构和产业吸引力。 

3)产业盈利模式。 

4)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的结构政策、产业的组织政策、产业的技术政策、产业的布局政策、本国产业与国际产业关系的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 

5)公司业务组合中多元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状况。 

6)公司经营特定产业的效率优势。 

  一个志在长远的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或业务应该经得起下列问题的检验: 

1)公司所在或拟进入的产业,其市场和利基规模足够大吗?产业趋势是增长还是衰退? 

2)产业的竞争结构和长期盈利水平合适吗?演变趋势如何?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良产业的竞争结构和长期盈利水平? 

3)公司所在或拟进入的产业有现实的盈利模式吗?公司掌握了这个盈利模式的成功要点吗? 

4)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本公司的成长吗?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产业政策或利用产业政策? 

5)公司所拥有或所准备拥有的多元产业或多元业务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吗?这种协同效应足以抵销增加的管理成本吗? 

6)本公司是该项业务的最佳拥有者吗?或者说,本公司能以最优效率从事该项业务吗?如果不是,则意味着:第一,本公司从事该项业务没有最后的竞争优势;第二,其它公司可以以比本公司更优的效率从事该项业务,所以如果本公司出于某种因素(比如为了配套其它业务)确实需要该项业务,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获得(即从效率更优者那里购入)。 

  总之,企业在产品和产业选择上,必须进入或必须创造条件准备进入那些市场足够的大型产业,而且必须有能力创造产业利基,主导产业秩序,领导产业升级换代。 

R(Resource)——资源 

  资源是指一个企业从事某一特定产品或产业的经营所必须具备的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产要素、条件、技能(Skill)和能力(Capabilities)。这些资源,可以粗略地分类成:  (1)天然资源:比如矿藏、土地、水利、景观、气候; 

  (2)物质资源:产品、技术、装备、资产—甚至是存货; 

  (3)人力资源:团队、技工、熟练工、低成本劳工等; 

  (4)市场资源:品牌(产品、人力和资本市场)、营销网络、客户、供应商; 

  (5)公共关系资源; 

  (6)从事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经营所必备的要素等。 

  首先,资源决定着企业能做什么,即企业的业务范围。一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是一个投入资源然后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企业只有资源才能生产经营,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就从事什么样的生成经营。 

  其次,资源决定着企业能做多大,即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成长总是受资源约束的,在一定的生产函数或技术水平下,企业所能达到的成长极限是被其所拥有的资源量限定的。有多少资源,只能做多大的企业。存量资源的多少决定着企业所能达到的经营规模大小,获取或积累增量资源的速度,制约着企业的成长速度。 

  再次,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基于资源的公司战略观认为,公司战略的立足点在于开发并利用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要点有三个方面: 

  (1)选择能够利用公司的主要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战略不能偏离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基础。 

  (2)确保公司的资源和能力能被充分利用并使赢利潜力发挥到极致。 

  (3)建立公司的资源基础,填补资源缺口。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资源具备耐久、专业化和非流动的特性,将约束公司的行动方向。拥有宝贵资源的公司将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利润。竞争环境的变化可能降低现有资源的价值。环境一发生改变,现有资源即可能让公司陷入行动惯性的陷阱。塑造了公司现有战略框架、流程、关系和价值的资源,通常是使公司陷入行动惯性的元凶。 

  在ECIRM模型中,我们倾向于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一个公司之“R--资源”要素的质地优劣: 

  (1)资源保有量。 

  (2)基于资源对产业机会和竞争优势的贡献看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 

  (3)公司获得资源的规模、成本和速度。 

  (4)公司所处的资源环境。 

  总之,任何一个产业,都有着其特定的资源要求。从事任何一个产业的经营,都必须占领、控制、拥有或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资源。否则,企业家再能干也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货币意义上的资本再充裕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过程。 

M(Management)——管理 

  当资本和资源都为着特定的产业经营而聚合到一个企业体之后,如何保证企业组织在运营上的有效,从而使这些资本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使用,就成为企业经营中的致命问题。在ECIRM战略模型中,“管理”是一个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和保障组织运营效率的要素。细分言之,ECIRM模型中的“M--管理”,包括(1)公司治理结构,(2)决策体制,(3)组织结构,(4)机制和流程,(5)责权利体系的安排和落实,(6)绩效考核和薪筹体系,(7)企业文化和(8)企业信息化等等足以影响组织运营效率的所有方方面面。 

  企业人都知道,上述管理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层面或环节失当、失效或失灵,都将导致企业组织的整体无效率。比如企业信息系统的失灵将误导管理决策,企业组织结构的错误将造成企业整体运行的低效率,业务流程的失当将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文化的失败将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考核不当和激励不足将导致人力资源流失等等。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企业:它们有着丰厚的资源和充裕的资本,占据着重要的产业位置,但是因为体制、文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个企业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造成资本闲置,资源浪费严重,市场竞争力缺乏,最终不能于产业变迁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倒。总之,要成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确保组织运行效率。 

造就大公司的不朽逻辑 

  ECIRM——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是成就企业不可或缺的五大要素。从过程看,一个公司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优选企业家,持续地聚集资本,占领最有规模和最有盈利能力的产业,整合和控制相应的产业资源,持续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改进的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短缺或滞后,都将造成企业成长的停顿甚至导致企业整体的失败。从结果看,综观国外成熟市场经济体里的那些著名公司,它们每每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迥异的企业个性,但在这五个方面却有着高度的一致,即: 

  (1)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 

  (2)资本——良好的资本信誉和可持续的、大容量的、高效率的资本通路; 

  (3)产业—— 市场规模巨大和行业赢利能力不俗的产业位置; 

  (4)资源——良好的甚至是独占性的产业资源; 

  (5)管理——足以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标杆的优秀管理。这五者中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将动摇其已经晋身其中的蓝筹地位。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取决于: 

  1ECIRM战略版图里每个要素的量级和品质; 

  2、五个要素之间的适配性; 

  3、五个要素在各自改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彼此协同性。 

  4、五个要素构成的企业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对外部经济环境演变的适应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第一,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等五个语汇的概念内涵是因应不同的语境而有着不同所指的。尤其是“产业”、“资源”和“管理”三个概念,岐义丛生,人们在使用中总是依据特定的语境而有特定的所指。同样是资源战略学派,不同的学者往往有着不同的资源内涵界定;同样是“管理”一词,在不同的管理学家和管理者心目中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在我们的ECIRM模型中,五个要素的概念内涵也是特定的,与其它语境下的概念内容有出入。 

  第二,现实中的企业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五个要素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的,而更多的时候总是表现为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先行”而后其它要素跟进的势态。比如说,可能是先有企业家后找资本然后再选择产业、整合资源,可能是先有资本后找企业家然后再选择产业、整合资源,可能是先有资源后有企业家和资本的加入然后再做实了相应的产业,也可能是先有了很好的产业位置和资源禀赋然后再吸引了资本和企业家的加入,等等。各种情势,不一而足。没有哪一个企业是天生地五要素完整适配的。企业的成长永远是一个五要素动态平衡的过程,五要素之间的平衡是阶段性的,不平衡是永恒的。 

  造就大公司,需要致力于五方面的战略行动: 

  其一、立足长远,致力于构建ECIRM战略的完整版图,而不是只专注于企业的眼前盈利。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蓝筹型企业家与一个普通生意人的分水岭。普通生意人追求的是发财赚钱,蓝筹型企业家追求的是基业长青和领袖型产业地位,在他们的思维里,稳定的企业盈利是企业长治久安和产业地位的自然结果。一个致力于造就蓝筹公司的企业或企业家,应该致力于构建起ECIRM战略的完整版图,从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有系统的努力。当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可能成长为蓝筹公司的时候,主要依据不在于它的中短期盈利多寡,主要判断标准在于这个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效率构建起完整的ECIRM版图并保持它们发展的可持续性。五个要素中,缺失任何一个或若干个,企业都将行而不远。 

   其二、持续提升ECIRM战略里每个要素的量级和品质。 

  1、企业家:永无止境地追求企业成长是企业家精神的魂魄,企业家的能力与才干是企业成长的大限。一个致力于成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必须致力于营造一套优选企业家的机制和文化,或者能促使在位企业家持续改进其素质和能力,或者能以优替劣地实现企业家的有序更新和过渡。 

  2、资本:全方位构建和疏通企业吸纳资本的渠道,在资本规模、资本成本、资本增值率和资本循环的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塑造企业的资本强势,营造企业的资本竞争力。 

  3、产业:尽量淡出规模不足的行业,集中资源占领总量大、利基厚、盈利能力强的产业,而且要十分注重踏准产业生命周期和循环周期的节奏。 

  4、资源:不遗余力地发育、整合和控制产业资源,扩大资源的规模,改善资源的品质。 

  5、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运营效率。 

  其三、努力促进五要素之间的性质适配和功能藕合,推动五要素的结构优化。任何一个企业的ECIRM五要素都形成一个特定的结构,这个结构的形成或者因为天然的原因,或者因为历史的原因。一个致力于成为蓝筹公司的企业,必须因应发展的需要,随时检视自己ECIRM五要素的适配性,并持续地推动五要素的结构优化:或者基于资源重组业务和发育能力,或者基于业务重组能力和整合资源,或者基于能力发育资源和重组业务。 

  其四、保持五个要素在各自改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彼此协同性。ECIRM五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有其自主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进程。有的往这个方向演进,有的往那个方向演进;有的发展快些,有的发展慢些。企业在需要保证五个要素之间性质适配的同时,还需要确保五要素之间演进方向的一致和发展速度的协同。否则,过量的要素将形成闲置和浪费,不足的要素将成为“短板”而制约企业的总体效率和发展。在改进五要素的努力中,补长短板的边际效果最大。所以,企业要致力于保持五要素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重点是发现“短板”、补长“短板”。 

  其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迁作出适时反应,或者引导环境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或者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演变的新态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企业更多地是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在成长成为产业领袖之后,大公司往往有着足够的产业势力,这时候公司可能主导产业的秩序和业态,领导产业的走势和方向,就是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但总体上讲,企业还是环境的产物,它必需随时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的变迁。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