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得良,周得良讲师,周得良联系方式,周得良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TWI认证讲师、MTP认证讲师;CMMI、ASPICE、IS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周得良:周得良顾问通用成功工作法(二)
2016-01-20 47408

PDCA循环工作法

戴明和他对管理所做的贡献:

威廉.爱德华.戴明,1900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依阿华州的苏市;1921年,他从怀俄明州立大学毕业,并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25年, 他从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28年, 又获得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两个学位都是关于数学和数学物理学的;1950年,日本科工联合会设立了戴明奖,并且每年都在日本颁发,以奖励那些为统计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戴明对管理所做的贡献主要在于,推广关于品质变异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的见解。

戴明的十四步法有助于减少变异。十四步法的六个都是关于工作中的培训。戴明认为,如果给予工人的培训不足够,他们每个人就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同样的任务, 从而增加变异。

戴明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做的贡献是推广了休哈特博士的SPC理论和PDCA思想,并将它们付诸实现。 

PDCA 循环是威廉.爱德华.戴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主要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1950年,戴明到日本担任产业界的讲师及顾问,其间帮助整顿、创立日本产业制度,塑造了风靡世界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他的主要目的是,在持续改善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重建日本产业,从而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市场中具备竞争力。 

PDCA 循环分为四个阶段 

P(计划) : 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

D(实施) : 实施行动计划 

C(检查) : 评估结果

A(处理或措施) : 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PDCA循环的特点: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

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

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4个阶段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理”阶段;

PDCA循环八步骤(以质量问题为例):

PLAN

1. 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1.1 确认问题 

1.2 收集和组织数据 

1.3 设定目标和测量方法

2. 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 :

2.1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验证

3. 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3.1比较并选择主要的、直接的影响因素

4. 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

4.1 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4.2 测试并选择 

4.3 提出行动计划和相应的资源

DO

5. 实施行动计划 

5.1 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 (协调和跟进)

5.2 收集数据

CHECK

6. 评估结果(分析数据) 

6.1 结果同目标相符吗?

6.2 每项措施的有效性如何?

6.3 哪里还存在着距离?

6.4 我们学到了什么?

确认措施的标准化

确认新的操作标准 

ACTION

7. 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7.1 采取措施以保证长期的有效性

7.2 将新规则文件化:设定程序和衡量方法

7.3 分享成果

7.4 重复解决方法 (交流好的经验)

8. 提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或在下一个改进机会中重新使用PDCA循环 ;

8.1 总结这一PDCA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八步骤活动详细说明:

1. 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1.1 确认问题 

目的: 对问题进行切实可行的定义;

过程活动:

1. 评审现有的描述问题的数据;

2. 收集团队的反馈 – 其它实际数据;

3. 如果可能,去调查一下问题;

4. 完整的描述:5W2H:何事/何地/何人/何时/如何等;

5. 确认如果问题得到解决,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输入: 管理层设定和提出的最初的问题;

输出:确认后的问题描述;何事: 问题描述 – 有什么现象?何地:发现了问题?何人:同这个问题有关的人?何时:从何时开始? 重复发出?为何:问题是重要的?如何:用%, 个数, PPM, 时间等术语量化;清晰的问题定义 (记录在项目记录上);

工具:问题陈述;5W + 1H;流程图;

提示:不要将问题表述成了原因;避免问题式的或方案式的表述;尽可能用事实去定义问题;是不是急待解决的或实际存在的问题? 

1.2 收集和组织数据 

目标:收集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过程活动:

1.用头脑风暴法收集所需要的数据;

2.画流程图;

3.准备数据收集计划 (何人/ 何事/ 何时/ 如何);

4.执行计划;

5.用直观的形式组织数据 (图表, 曲线, 排列图…);

6.分析组织好的数据;

输出 (步骤1.3的输入):所有描述问题的图表;对问题完整的描述;

工具:数据收集计划;检查表;排列图;控制图;直方图;流程图;其他图形; 

提示:要明白你为什么要作这些图形; “要避免没有目的地滥用图表” – 戴明 

1.3 设定目标和测量方法

目标:清晰地界定和确认目标

过程活动:根据数据分析,确认问题陈述和相关联的目标(时间/成本/质量)和测量方法;同管理层确认目标;

输出 (= 步骤2的输入):管理层认可的、可测量的目标

提示:在这个阶段不要匆忙下结论 

举例说明:

何事: 对产品A59,有2个客户报告发现屏幕花缺陷;

何地: 花痕是在客户的最终检查们发现的,未包装。在射线管厂的检查中未发现花痕;

何人: 客户X和Y , 货仓? 运输? 包装?

何时: 对客户X是老问题了, 对客户Y,自9月份以来是第一次发现;

多少: 客户X是500PPM, 9月份跳到3800PPM, 以前客户Y没有报告该缺陷, 9月份跳到2900PPM ;PPM为百万中不良比率;

目标: 在3个月内将此缺陷降为0;

2. 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 

目标:寻找可能的原因和确认根本原因

过程活动:

1.用头脑风暴法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2.组织数据 (因果图) ;

3.根据因果图,选择 (通过小组讨论) 2 至 3个主要原因;

4.对主要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5 why;

5.通过试验和测量确认,所选择的原因是问题真正的原因 (根本原因);

输出 (= 步骤3的输入) :经过确认和测量的问题的原因;

提示:不要匆匆忙忙就排除原因 ;

工具:头脑风暴;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5 why;

3. 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目的:比较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辨认对质量问题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

过程活动:

1.收集所有的影响因素;

2.收集和整理所有的末端因素;

3.评估是否这些末端因素是可控的?

4.对末端因素逐条确认;

5.找出真正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输出 (= 步骤3.2的输入):主要原因;

提示:原因仅限于那些对质量有直接影响的; 

工具:排列图;散布图;关联图 / 亲和图;矩阵图;实验设计法;

4. 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

4.1 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目标:确认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以及简单、快速地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能性;

过程活动:

1.用头脑风暴法获得所有的解决方法;

2.针对主要原因验证所建议的解决方法;

3.选择那些最佳的备选方法;

4.明确描述解决方法;

5.决定简单的验证是否可能;

输出 (= 步骤 3.2的输入):关于解决方法的简明清单;

提示:解决方案限制在10个以下 

工具:头脑风暴和投票法;

4.2 测试预选方案并选择 

目标:选择将要实施的最终解决方法;

过程活动:

1.决定和执行针对简便验证方法的验证计划;

2.确认验证结果;

3.建立挑选矩阵图;

4.做出最终选择;

5.如有必要,同管理层确认所选方法;

输出 (= 步骤4的输入):按优先顺序准则排列的经挑选的方法(方案);

提示:制订准则以便备选方案优先顺序的统计;

工具:数据收集;散布图;决策矩阵;

4.3提出行动计划和相应的资源

目标:建立有效的和可操作的行动计划;

过程活动: 对每一个解决方案, 界定:

1.做什么;

2.谁去做;

3.何时完成;

4.需要哪些资源;

5.预期结果是什么等等;

输出:完整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界定/何事/何地/何人/所需资源/何时/预期结果

工具:行动计划;甘特图等;

提示:确保必要的协调,以免各项任务间的冗余;如果行动责任人不是小组成员,应和该责任人分享相关信息; 

5.实施行动计划

目标:将措施付诸实施

过程活动:

1.实施培训和信息沟通计划;

2.在实验的基础上实施措施;

3.评估结果;

4.措施的全方位应用;

5.检查所有措施的完成情况;

输出:所有完成了的措施;相关的测量方法和收集的数据;

提示:在现场推动和跟进;将措施和结果可视化;

工具:行动计划;甘特图等;

6.评估结果(分析数据)

目标:确认措施是否产生预期的结果;检查项目目标是否得到满足;

过程活动:

1.收集数据和审核相关区域/流程……;

2.用有效的形式组织数据;

3.分析信息:结果确实体现出改进吗? 结果同目标相比如何? 分析差距? (5 why )

如果可能,完成措施;

4.确认每个措施的有效性:如果结果满意或可接收,转到步骤7;如果结果不满意,回到步骤2;

5.决定后续步骤;

输出:针对将要标准化的措施的协议;有关所学到的知识系统整理;

工具:所有的图表 (参见1.2);5 why ;

7.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目标:保持改进,在类似区域内传播、分享知识和方法

过程活动:

1.定义所需的规则和指标;

2.设立相关联的测量手段;

3.更新操作指示、设置要点和程序;

4.确保针对新的操作活动的沟通或培训;

5.列出其他也可以应用所实施的方法的地方;

6.向管理层,展示小组过程/措施和标准化情况;

7.建议类似的措施在哪些地方也可以应用;

输出:建立的新标准;有准备地进行新的PDCA循环;小组解散或转向新的改进机会;

工具:程序化或标准化等;.

8.提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 或在下一个改进机会中重新使用PDCA循环 ;

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期望在一次PDCA循环中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过程改进应在科学性和哲学性之间取得平衡;

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考虑未解决的问题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