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平,谭晓平讲师,谭晓平联系方式,谭晓平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建材家居管理与营销实战培训师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谭晓平: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钱荒
2016-01-20 38536

经济运行有特定的规律,我们称之为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有高峰和低谷。

老板的真本事,不是表现在高峰期,谁能安然度过低谷或者在低谷获得快速发展,才是一个老板的真本事。实际上,很多企业在高峰期获得的利润,在低谷期会全部“吐出来”。

碰上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已经够倒霉的了,如果三四个经济周期有低谷重叠在一起,那么就是老板的生死大限。 

现金流不足非常可怕 

目前,恰恰就是多个经济周期的低谷重叠的时期。

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至今影响尤存。这样的危机,50年至100年发生一次,我们恰恰“有幸”遭遇如此危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比欧美要小得多,但对于沿海出口导向的企业影响非常大。这是第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

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汇改,人民币升值已经超过25%,目前仍然受到美国强大的升值压力。目前升值幅度已经接近中小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因为中小企业是出口的主力军,所以受到长期压力的企业纷纷转做内销,加大了国内竞争的压力。这是第二个经济周期。

为了应对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标志是“四万亿”投向“铁公基”,带来的结果是通胀。这是第三个经济周期。

为了应对通胀,中央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减少,银行把资金投向他们认为信用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成为最直接“受害者”。这是第四个经济周期。

中国的多数产业,经过前期的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阶段,目前正在迈向寡头垄断阶段。寡头垄断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小企业“批量死亡”,多数企业濒临死亡的边缘。这是第五个经济周期。

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多个经济周期低谷重叠,并且短期内难以好转,所以,如何度过改革以来最艰难的日子,确实考验老板们的智慧。

多重经济周期低谷重叠,中国企业家遭遇严重的信心危机,已经不足以用“悲观”二字形容。

企业的困难,有两个综合表现:一是盈利减少甚至亏损;二是现金流不足。其实,亏损不可怕,现金流不足却非常可怕。那些轰然倒塌的大企业,往往并非盈利出现问题,而是资金链断裂。 

不要急于借钱

面对现金流不足,企业的本能是融资。不论那条渠道,不论什么代价,只要能弄来钱,就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所以,私募融资、债券融资、内部集资、社会集资、高利贷等这些老板们非常陌生的金融词汇,一夜之间变成了热词。

既然银根收缩,那么就从体制外融资,于是,催生了有史以来最泛滥的“担保公司”。奇怪的是,“担保公司”不做担保,专做“高利贷”。

用高利贷的方式融资,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使资金缺口更大。

企业融资是有条件的,大企业因为有银行“授信额度”和不动产等“抵押品”,融资相对容易。小企业没有上述条件,要么在“体制内”进行高成本融资,要么在“体制外”进行高风险融资。但当国家收缩银根时,似乎只有高风险融资一条路了。

缺钱的时候不要急于借钱,而是要先审视企业的生存环境,然后再寻找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如果行业已经到了产业集中的阶段,那么,企业就要坚决而快速地逃离该行业,坚守行业只会血本无归。所以,此时不要借钱维持经营,而是要有步调地撤退。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行业已经到了产业集中的阶段,经济低谷会加速行业的集中化进程。如果未来几年要退出行业,不如趁早退出。

如果只是短期内资金周转不灵,那么,一定要找到那些合法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在“高利贷”盛行的环境下,这类企业或许不多,但每个地方都有。这类企业一般不张扬,谨慎经营,不追求暴利,是合适的融资对象。

如果行业和企业经营正常,企业只是遇到了现金流问题,那么,建议企业最好不要找金融企业融资,而要通过积极的市场行为进行“渠道融资”。

善用“渠道融资”

多数人对“渠道融资”非常陌生,正因为陌生,所以只要操作得当,效果非常好。

目前的“钱荒”主要集中于政府控制的房地产业和经营困难的制造业,上游的资源性产业和下游的流通业(批发业和零售业),并不存在明显的“钱荒”问题。

结构性的“钱荒”问题,可以通过“渠道融资”解决。

一般来说,下游的流通业因为变现能力强,所以资金问题并不大。但是,因为多重经济周期低谷的影响,经营也会遇到很大困难。

如果说制造业面对的是流动性问题,那么流通业面对的则是需求不足、经营不稳定的问题。

谁能帮助流通业解决经营问题,流通业充裕的资金就会流向这些企业,从而产生“渠道融资”。

例如,一家资金困难的企业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营销队伍,协助客户拓展经营。具体办法:一是经营周期提前,大致提前1~2个月开展营销活动;二是经营活动从原来的客户,延伸到“客户的客户”,如果原来做到批发商,现在则协助批发商做到零售商;三是帮助客户从渠道融资,从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行双重“渠道融资”。

由于采取了积极的营销行动,企业的渠道信用增加,下游客户的“预付款”不仅比原来提前,而且规模也迅速扩大。当下游客户有信心时,上游供货商的信心是不言而喻的。

企业经营性的问题,最好还是回归经营性问题解决。金融,在经济高峰时或许可以锦上添花,但在低谷时却难以雪中送炭。

那些有“钱荒”问题的企业,有些是不务“正业”的结果,比如进入房地产;有些是经营问题恶化的结果。如果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外部输血是难以持久的。

“钱荒”的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企业的经营功能出了问题。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