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杰,贺新杰讲师,贺新杰联系方式,贺新杰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实战派互联网+营销与电商运营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贺新杰: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国创新囧境
2016-01-20 9258
2015年10月5日17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话音尚在绕梁之际,国内主流媒体就争先恐后地在之后的几分钟之内将消息传到了国内亿万读者视野当中。霎时间,在微信朋友圈,人们更是纷纷刷屏,接力传导这一让国人兴奋不已的科学喜讯。与此同时,无数的探秘者们更是利用搜索引擎翻箱倒柜般查找与屠呦呦相关的百科资料或陈年往事以解大脑存储空白之渴!一篇发布于2011年9月15日的名为“屠呦呦为什么当不了院士”的内容虚实相间的博客,更是铁树生花般地从10月5日夜里21:57分左右38000出头的点击数瞬时飓升到了22:33分查看时的50350次阅读量!国人对于诺奖的热望肯定和对于抗疟高效药青蒿素发现发明者屠呦呦教授的追识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中的对于屠呦呦“为人低调”的人物画像一般,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关于这位85岁高龄中国医药学界女教授屠呦呦相关信息也非常有限。在完成不多的可查阅资料阅读之后,为这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至高殊荣的屠教授感到庆祝之余,透过其“三无”背景和“人际关系不佳”的传说,作为一名连环创业者和创业创新理论学习思考者,更让我深切感受到的是屠教授获得这份殊荣之后悲凉的中国创新囧境!

屠教授“一无博士学位”,“二无院士头衔”,“三无留洋背景”,在诺贝尔奖开立一百余年以来的科学奖项得主当中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之人。因为出生年代和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国内特殊环境原因,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和留洋履历是屠教授同代学人内心深处共有的痛。但即使在屠教授研究成果于2011年得到国际高度认可的被认为是“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后,也未济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列,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是中国科学院不肖于认同“拉斯克医学奖”的权威性?还是中国科学院真如相关博文和传言所说,因为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口碑”而众口铄金般将之拒于“院士群体”之外?

在试图给出可能的答案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公开报道中提取出来的几个关于屠教授遭受非议的相关表述:

其一: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其二: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其三:“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拉斯克医学奖”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为什么在1978年“523”项目关于“青蒿素”研究成果鉴定会之后,屠呦呦被很多人批评为“不够淡泊名利”和“个性执拗”?

因为屠呦呦对鉴定科研成果未署自己名字、抹杀个体贡献的不公正做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而这种抗争被认为是对于“名利”的“执拗”追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从其在与屠呦呦交流中发现:屠呦呦曾把中医研究院的有关“523”项目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中而不愿给其查看”。这样的表述,又反过来确证了同行对于屠的“执拗”说法。但正是这种有防备的“执拗”,让屠呦呦对于日后确认自己领导的科研小组才是对“青蒿素”发现发明起到关键性初始性作用提供了佐证。在这样一个对知识产权保护一度蛮荒、甚至时至今日也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国度,屠的这一做法正是保护自己科研成果、力证自己清白的有效举措。

“清者需要自清”,并且几十年如一日面对“非议”选择“沉默、低调”的自清,正是这个国度“创新”活动面临的巨大制度囧境的体现。

而中国科学院一直将屠教授拒于“院士”群体之外,莫非其不以科学考证为制度基底确认重大科研成果所属?或难道真以悠悠众人之口议定名份?无论哪种情况,作为中国享有最高科学荣誉的科学机构,中国科学院对创新认定、保护的力度和能力都让世人捶胸顿足!中国科学院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整个国家、社会层面在创新认定、创新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力量式微了。

创新囧境的另一个体现,在于把本属于个人或小团队的发明创新成果归属于“集体荣誉”的意识形态,在于重要创新成果贡献者为争取个人应得名份所遭遇的 “不淡泊名利”的普遍式批判境遇。

“集体荣誉”从来都是抹杀个人创造激情的根据地,其以鼓励焕发团队力量为名,而行平均主义大锅饭利益瓜分之实。从0到1的突破性高价值创新,很少是人人参与的结果。彼得·蒂尔认为:从0到1的过程才是价值创造的过程。而从1到N就只能是价值复制、迁移和累加的行径。以屠呦呦为首的小组率先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的从0到1的发明,让山东、云南、上海的研究团队有了价值复制、迁移和累加的可能,但这与首先发明者的价值贡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后来者对于作为抗疟药物的最终形成都有所贡献。 《唯核不破》一书认为:创业同时拥有“创新”和“不确定”双重属性。放在“抗疟有效药品科研攻关项目”来看,于808个可能的中药方中筛选发现留存青蒿药材,再历经190次试验失败之后而成功提取青蒿素过程,其不确定性之高真可以用匪夷所思形容!这样的辛苦执著付出后的科研成果,更不应该将其简单归于“集体荣誉”。

中国是个乐衷于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度。这种“患不均”的传统,要求人们以“圆滑”、“中庸”、“不出挑”、“不执拗”示人。这与“创新”需要体现出差异,创造出额外价值的内在诉求恰好背道而驰!屠教授以“沉默低调”的语言衬托其“执拗”的本然行为属性,却始终遭遇同行“致谢缺乏诚意”的不肖。

但愿令举国欢舞的诺贝尔医学奖的归属,带给国人的不单单是骄傲兴奋,还有对一颗长期以来饱受不公平非议而低调“执拗”抗争的不凡老者受伤之心的宽慰,更应有对拆除遏制中国创业、创新动力彻底焕发的制度藩篱的觉悟和动力!

本文转自:亿欧网;作者:吕良泽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