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强,张小强讲师,张小强联系方式,张小强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FMP培训模式创始人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小强:从“将就”到“讲究”
2018-01-30 2120

浅谈 中国智造突围之路2017-04-20 于(深圳机场候机室)


应秦皇岛作家协会企业文化杂志社邀请,特为6月份《文化之窗》专刊约稿“中国智造”主题内容,午餐后候机时刻,提笔供稿。


结合十多年企业从职管理与企业经营经验,结合当下全球经营环境与挑战,以传统制造瓶颈为出发点,浅谈未来智造及“中国智造”突围之路径,欢迎广大读者朋友及同行们交流探讨。


2015年,我国有约220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可以称得上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咖”。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与其他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相比,普遍存在“产量大、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提起“品质”“质量”,人们往往一下就会想到“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很少会想到“中国制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存在太多的“差不多先生”,做产品太过“将就”;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乏把企业做强,做产品做“讲究”的意识。


什么是“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是胡适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作者借“差不多先生”嘲讽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做事不求甚解、为人处世不认真的人。细细算来,这篇文章距离今天已经差不多一百多年了,但时至今日,“差不多先生”还未作古,而且在中国制造业领域健康地活着,且“儿孙满堂”——汽车制造的差不多、马桶盖制造的差不多,生产程序差不多、售后服务差不多……如此这般,也就难怪中国人都抢着购买德国制造的产品了;生产工作粗心大意,产品质量可想而知,售后服务敷衍了事、瑕疵多,产品难以形成持续消费群……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产品品质低下”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什么是“工匠精神”?中国价值型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守永在《工匠精神》一书中指出:“工匠精神是指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严谨、细致、专业、专注、敬业、坚持等。”这种工匠精神恰恰是中国制造业向中国“质”造转型最迫切需要的。


工匠精神的提出,对制造业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这意味着中国制造要告别“差不多先生”,无论是企业,还是国民经济都要讲究“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从“将就”到“讲究”,品质的升华。

首先,从“将就”到“讲究”,能够缩小我国制造业产品本身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由于我国制造业主流产品的标准较低,导致我国产品质量在性能上不稳定、功能性基本参数不达标、可靠性较差。具体来说,我国制造产品合格率为98.76%,而国外制造业产品合格率则为99.99%。要知道在制造业生产上,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形容产品质量差距一点不为过。


如果我国制造业也可以把产品的生产标准“讲究”到国际标准,那么也就不用担心出口商品的质量问题,也不用总在产生贸易摩擦时,由于产品标准不统一,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给世人留下我国产品质量差的印象。


其次,由于国产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从“将就”到“讲究”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


欧盟一项数据显示,2013年欧盟各成员国在海关总共查获了价值约和13亿欧元的假冒伪劣产品,其中来自中国制造的产品占73%。加之,近些年国内频发诸如“苏丹红”“塑化剂”“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国制造”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已变得“臭名昭著”,这些事件无疑彻底将“中国制造”的信誉击碎。


在我们引以为豪的IT制造业领域,同样存在假冒伪劣的现象,比如说,假冒手机电池充电爆炸伤人;组装手机或者翻新机占到整个手机全国手机市场销量的25%,甚至还多;将自产的质量较差的零部件,贴上其他知名品牌标志,以次充好的现象等等。


再次,从“将就”到“讲究”能够获得更高国际影响力。。


欧美等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角度出发,制定了大量针对国外进口产品和服务的准入制度和技术标准,如Rosh、无铅、无卤、Up指令等法规。这些标准对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导致那些“档次低、质量差”的产品无法出口到发达国家。


中国制造只有走讲究之路,提升品质,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更高的国际影响力,才能赚取更多价值。


讲究、升华品质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首先,讲究品质升华的中国制造,将带来“质量红利”,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过去是只有生产出来商品,就不愁销路,原因是市场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如今时代不同了,全世界经济都已经步入过剩时期,各行各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制造业当年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国内外制造业的夹击态势,只有依靠提升自身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地位,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其次,走“讲究”之路,提升品质一直是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坚持的战略部署。


据统计,截至2012年“在日本,存续超过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已突破2.1万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222家在荷兰,还有196家在法国。就连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百年家族企业也达到1100家。而在中国,经营历史超过150年的百年企业,仅有5家。” 此外,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

为什么我国没有扎堆出现这么多长寿的企业呢?这是偶然吗?显然不是,他们长存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追求“高品质”,传承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的记者在采访德国宝马汽车制造厂的一名员工时,这名员工说过这样一句话:“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或没有完全拧紧,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而正是基于对每道生产工序、每个零部件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高品质,才铸就了像宝马、西门子、奔驰、博世等百年制造业家族。


当下,提到中国制造业就不得不提到“创新”和“创造”。因为只有创新才是提升中国国民经济的不竭动力,而制造是创造的基础,只有把好产品“品质”关,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创新。因此,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是我们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首先,对政府而言完善质量为先的体制机制,创造一种有利于社会进步、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

德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也曾经历过“质量”问题的困扰,德国通过“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即“法律、标准、质量认证”,完成了整个德国制造业的蜕变;而日本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树立了“标准为先,质量立国”的质量管理文化。


其次,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要发扬“工匠精神”。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被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了国家对“工匠”这一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对“工匠精神”的大力支持。这种精神不仅仅需要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去贯彻和执行,也是每一位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直白一点说,就是企业不要为了追求利润,而放弃最根本的产品质量问题。


西安三花良治电器公司,一家专门研发智能马桶盖的企业,其总经理马悦曾说:“从‘将就’到‘讲究’,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产品质量的标准只能在宏观上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起到规范生产的作用,但具体到螺丝拧几圈这样的细节问题,才是更体现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可见我们制造业的质量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