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波,赵文波讲师,赵文波联系方式,赵文波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企业文化、国学、亲子教育讲师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赵文波:中庸不庸决定人生乐趣    赵文波
2016-01-20 48452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其璀璨的文化里有两颗宝珠——“中道(儒家叫中庸)”和“孝道”。两者都是宇宙自然的规律,都是“道”。孝道人们容易理解,人们看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无私的贡献自己,不求回报;人类的生活里父母无私的照顾,养育孩子,不求回报;动物也有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都在表演者“孝(爱)”,由此中华圣贤总结出“孝道”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中“孝”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

          “中道”也是宇宙自然的规律。人们不太熟悉。人们看到:任何事物,每个人的看法,究到极处都不一样。如一杯茶,十个人喝十个味儿。人们还发现,面对同一种事物,人们在不同时期,感受到的也不一样。如一杯酒,人们在最开始喝和现在喝的味道不一样,并且不同时期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如果仔细品味的话。那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呢?儒家称之为中庸,道家称之为守中,佛家称之为中道,西方心灵成长称之为中立(详见《图解中庸之道——国学智慧与提高成绩》博文)。所以我们国家叫“中国”。人们根据这种现象,总结出“中庸思想”,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心经》《金刚经》都在阐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是大智慧。所以中华民族是有大智慧的民族,是容易“成佛”的民族。(注,佛,觉悟,智慧的意思)

           “中道(中庸之道)”和“孝道”人们如果运用在生活中,与之相应。人们就和谐,如意。这是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哲学基础: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详见《德与深度沟通》《如何拥有好运》等博文)。但是,由于“中庸思想”的深奥,以及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所以人们对其不是很了解。如果,不了解,不知道还可以,就怕知道了,理解偏了,会对我们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中庸之道,使其在我们人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之后你会发现,“中道”的“威力”比“孝道”还大。所以我们的题目叫——《中庸不庸决定人生乐趣》。

          “中庸思想”是一种心法,调整心态的方法,不是“事件平庸”。比如,人们谈恋爱,很多女孩追求完美,完美的反义词“不完美”。由于她内心“执着”于自己的完美想法,如帅,有钱,有责任心等等。内心失衡,无法如实的评估自己,以及自己的完美要求是否有符合其标准的。笔者曾给一个大龄女孩咨询,她的择偶标准有十条。我跟她说:“标准多了等于没标准”,现实中没有符合标准的人,所以找不到丈夫。那“中庸思想”起什么作用呢?“目标第一,完美第二”,首先问自己是否想结婚,结婚对自己人生幸福有什么意义?然后知道“中庸”“中立”思想,放下心中不符合实际的完美,实事求是的评估自己和他人,实事求是的看待婚姻。“将十条标准”改为“三条根本标准”等,如“以德鉴人,容貌第二,经济第三”等幸福婚姻的智慧,她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婚姻。我曾经咨询的那个女孩,因此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伴侣。如果您在生活里,婚姻有此现象。请观看《幸福婚姻作业》博文。

          人们如果误解“中庸”思想。不自省自己的完美主义。以“平庸”代替“中庸”,思想上总“无所谓”,那就出问题了。结果成为“剩男剩女”,到30岁以后,开始“不得不”降低标准,女人的择偶标准里又加了一条“二婚的也可以”,那就可以使“可能不平庸”的婚姻变成了“平庸”(和自己比)。

          现实中众多国人误解“中庸思想”,做人平庸,做事平庸。自己不学习“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把“老实”当“德行”,不求进取,惰性强。还认为自己有大智慧“中庸”,把《中庸》经典当语文学习,不知其深意。生产的产品,以“差不多”为指导思想,不精益求精。这点我们比不过日本人。其原因就是误解“中庸”,去做“平庸”。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中庸”是心态,是心法,是“自我潜能开发”的方法,潜能开发了,事情,产品会做的更好!——中庸不庸决定人生乐趣。人们有了中庸的心态,就会兼顾到更多层面,更多的角度看待当下的事物。就会更加实事求是的做出判断。就会走出“着急”“上火”的状态,智慧瞬间提升。历史上的毛主席,邓小平都是具备这种大智慧的。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应用到中国,产生成功,这是大智慧。能说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就避免了“左”的思想。能写出《论持久战》,能实事求是的看待敌我实力之差异,最终获得全民族的胜利,这是大智慧。小平同志能说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使我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大智慧,大境界。这些都是具备中庸之道的。所以“中庸”是“大智慧”,人的境界高度就来源于“中庸”。而前提,先突破“中庸”不是“平庸”。(未完待续)

       我们上一节里探讨了中庸不是平庸,中庸是心法,心态调节的方法,自我潜能开发的方法。原理就是每个人自我思想都有一些偏执层面,如上文中提到的大龄女孩找伴侣追求完美的例子,由于偏执于完美,就脱离了事情的真相,就不实事求是,结果不如意。使用“中庸”“中立”的思想(建议阅读《图解中庸之道》博文,里面详细解读为什么万物的本质是中立的),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如实的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标准,就拥有了另外的可能性。整个过程是自我心态的转变,自我智慧的提升,自我看事物高度的提升。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是偏执和妄想障碍住了。人的潜能有90%以上没有开发出来,人目前只使用其不到10%而已。人未开发的潜能佛家思想形容其“如来”“佛”“大智慧”。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之德相,只是偏执与妄想而不可得”。这句话以中庸思想可以理解。

       中庸思想就犹如一个平衡木,当人们心里偏执时,执着于名声,财富,完美。。。。。。时,内心的平衡木就失衡,自我就不自在,自我潜能被障碍住。如人们最先追求财富时的目标是——钱为我所用;当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内心执着加重,失衡了,就慢慢变成——我被钱所累。整天为钱,事业奔命,而忘记了五福临门的人生目标。中庸思想使你当下警觉,心态适可而止,恢复平衡,所面对的名声,财富,做的事情更加“完美”,兼顾的更加“到位”。所以中庸不庸。

      “知止”是一个大智慧,大学问。其原理就是基于中庸思想的“平衡木原理”——适可而止。有两个人最推崇这种思想李嘉诚和曾国藩。李嘉诚的办公室里悬挂“知止常盛”的条幅自警。曾国藩一生推崇“止学”,书房起名叫“求缺斋”(对完美的名利不要执着)。两人因深谙“适可而止”,使自己所在的领域财富和权力基业长青。很多企业家在探讨基业长青之道,因中庸思想而生的“止学”就是其中重要的“道”。

       中华圣贤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圣贤经典里就有《止学》这部经典,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体味“适可而止”的大智慧。

     《止学》的作者文中子(三字经有他的名字),原名王通,隋末唐初人,深谙儒释道三家。唐朝重臣魏征,李靖,房玄龄是他的弟子。著名诗人王维是其孙。其代表著作《止学》被后人所推崇,李嘉诚,曾国藩一生推崇《止学》。

     《止学》里对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名,利,权,困难(蹇),智慧,情感,修身,修心”等等加以介绍“适可而止”的智慧。我们摘选几句话介绍给大家,大家体会其中的道理。

     《止学》关于“名”的论述,在“誉卷”里写道:“好誉者多辱也,誉存其伪,诌者以誉其人,智者不就也。”一个人如果过于好面子,贪荣誉,就会自己给自己障碍,自己给自己羞辱,荣誉的本质是中立的,如果一个人过于好面子,身边就会有小人经常夸你,赞美你,说的话都是胡诌八扯,真正智慧的人是不好面子的。马云在杨澜访谈录里说道:“荣誉人们能给你,也能不给你,人们说我怎么怎么好,我没有那么好,人们说我怎么怎么坏,我没那么坏。”这是一个成功人士对“面子,名誉”的中庸之道。

       《止学》关于“财富,钱”的论述,在“利卷”里写道:“惑人者无逾利也,众逐利而富寡,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最迷惑人的莫过于利了。很多人都在追求财富,但富有的人占少数。当一个人的德行不够时,利太大了就会伤害自己,利少了反而不会有危害。人们选择时,追求时要谨慎。一个人的财富是有天道的(舍得之道),人们要明白,追求时要时刻警醒自己。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赚钱的”,未必是;所有的人不敢做,不认为是利的,或者就是利。有德行的人重义气轻利;而没有德行的人喜欢牟利而远离诚信。利只能驾驭小人而不会驾驭君子。利是没有尽头的,生命是有限的,对此,追求利益的人要警觉,不要懈怠。利不是一个人所占据的,要懂得舍,一个人的运是有兴衰的,面对这些,追求利益的人要警惕啊!(详见《舍得之道与世界500强》博文)

        以上摘录“誉卷”和“利卷”的几句话,大家看过不知有哪些体会?现代社会,人们很看重名声和金钱,众多的人对此心态失衡,失衡的结果是有的被名声所累,所害,被财富所累,所害。你是吗?( 关于《止学》全文,详见本博客《止学》博文)

       追求名利没有错,要有德行,要有智慧,要有高度,要有境界。由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名和利!

       让我们深入学习中庸思想,学习基于中庸思想产生的“适可而止”的心法《止学》,获得人生更大的成功!

     “中庸”不是“平庸”,中庸不庸决定人生乐趣!(未完待续)

             我们在上一节探讨了基于中庸思想的平衡木原理,讲到了古人因此留给我们的经典《止学》。止,适可而止,进退,收发之道。懂得止的智慧,内心就会平衡,平和。当下看事物更加全面,事情会做的更好。所以止不是事物停止,而是内心收发之道。我们在《大学》里看到“知所先后则近道已”这句话,看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事业),平天下”的先后顺序。我们也相信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做到这个看是简单的道理很难。您可以做一下自我觉察,您真做到这个顺序了吗?如果没有做到,其原因就是偏离中庸之道,其原因就是对“名”或者“利”或者“权”执着,内心失衡,不知道“止学”。所以在圣贤教育里重视的是“知行合一”“解行相应”,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只有做到,才能对我们的人生有利。只有深谙中庸之道,力行“适可而止”的心法,我们在人生中走的从容,做事能做到“点上”,说话能说到“点上”,能排好一天工作的时间优先序,能排好一天生活的优先序,能排好一生事情的优先序,五福临门的人生才得以实现。能兼顾到五福临门的人,是要有智慧“高度”的,只有“高度”才成看清“人生全景”。所以众多的人懂得五福临门的含义,而真能实现的不是很多。其原因就是“孝道”和“中道”不能做到,其原因就是虽然做到了“孝道”,但做不到“中道”。

         如何做到“中道”呢?

        一,基于《止学》,找到自己的失衡点(如对,名利权),做“吾日三省吾身”。

       一个人的习惯养成,不是一下子就成改变过来的。因为失衡的心态是很长时间养成的,平衡的心态也需要一段时间建立。而建立的最好方法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身是行为,行为调整,内心就会调整。如何检视内心平衡了呢?以内心所面对的失衡点,自在,清净为准,这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结果以当事人自己满意为准。这种方法的深入原理在《图解中庸之道》博文里会详加论述,邀请您观看。

     我们现代人学习,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误把“知道了”等于“会”,这是在升学范畴里的评估方法,而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不等于“会”,“做到”才等于“会”,才能在生活中“有效”。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虽然知道中庸思想的基本原理,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好事情。但不做,不习,也不会拥有这种智慧带来的利益。我们真能做到“今天我习了吗?”问自己,自己的收获就开始了。

      二,基于“内心平衡,自在,清净”,做“吾日三省吾心”。

      一个人先有心态,思想活动,才有身体的行为,然后产生结果。心态——行为——结果,也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模型。我们初步对行为的觉察,容易觉察到,但一段时间后,行为有所转变,但内心还是“失衡”,这时候,就需“吾日三省吾心”了。自我觉察“内心”在儒家,佛家里都有相应的论述,佛家尤为多。儒家的修“礼”“谦卑”,和佛家思想意识的戒律——戒五毒,贪嗔痴慢疑的傲慢是同一原理。人们觉察“事件”会发现一上午有众多的事件需要调整,然而如果仔细对事件归类,发现很多是由于“心不谦卑”造成的,我们如果自省“心不谦卑”一件事,就可以“对治”由此产生的众多的行为。所以高级的“习”,是自省“内心”。这么做,效率会非常高。

     一个人如果一天自省自己的心念,戒“贪嗔痴慢疑”思想的五毒,他的清净心,自在心,平衡心会逐渐增强。一个人如果过贪,就会对利执着,一个人如果过于嗔恨,发怒,他就会对名声过于执着;一个人如果过于痴迷,痴迷于上网,赌博,吃喝嫖赌,名闻利养等等,就是极度失衡的体现,偏离了中庸大道。同理傲慢,怀疑一切都是“失衡”的体现。您有可能要问,贪嗔痴慢疑没有了,那不是佛了吗?我不想成佛,我只想人生五福临门,事业发达,持久。可以,因为不是你做“吾日三省吾心”,戒贪嗔痴慢疑,你就可以成佛,你只是运用“调心”这种高效率的佛家方法,使自己快速的往“中间”跑而已,不是你跑了,就成佛了,而是你的贪嗔痴慢疑减少了而已。离成究竟的佛还很远。你行动的过程就会给自己带来智慧,带来境界,带来好处,带来觉悟。“佛”,印度语“佛陀耶”,翻译成汉语“智慧,觉悟”。一个觉悟的人就是佛,一个迷失的佛就是人。

       以上我们探讨了中庸之道的原理,特征,价值和拥有的方法。希望能对您五福临门的人生实现有所帮助,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中庸不庸决定人生乐趣!(全文终)。

详见https://zhaowenbolaoshi.blog.163.com/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