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超,杨松超讲师,杨松超联系方式,杨松超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国学智慧应用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杨松超:科学必须要由人文来驾驭(原创)
2016-01-20 2605

【摘要】人类的知识体系由宗教、人文和科学三部分构成,按照中国哲学中天地人的概念,我们认为宗教是天道、人文是人道、科学是地道。人类发展科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科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人文的润泽和驾驭必然使我们背离发展科学的初衷,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科学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人类的福祉是基于人文驾驭之下的科学。

【关键词】科学、人文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科学”被定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该定义告诉我们,科学是指将各种知识通过分类后,进行专门的研究而逐渐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认为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科学的概念、逻辑和方法产生于西方,与西方文化传统中对自然的好奇和爱智密切相关,在西方近代的早期阶段,“科学”的概念有时是与“自然哲学”的概念互换使用的。有史以来,人类的知识不仅仅只有科学,除了科学,在人类的知识体系里还有宗教和人文,亦即人类的全部知识体系是由宗教、人文和科学三部分组成的。本文拟阐述的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我们的论点是:科学必须要由人文来驾驭。  

一、中国当前唯科学是从的原因简析

    中国在近代屡受列强欺凌,上个世纪初,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通过对西方的了解,将中国积贫积弱的缘由归结到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这场运动的进步意义自不必言,给中国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从此,科学与民主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强音。在民国时期,由于历史惯性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国在自然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方面非常微弱。新中国成立后,一再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确定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中,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大目标之一,可以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科学”一词深入人心,然而,正如我们现在反思时,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倒掉洗澡水的同时,把婴儿也倒掉了一样,我们认为,在过分强调科学的同时,我们却逐步地失掉了人文精神,潘光旦先生在其《人文精神必须东山再起》一文中,就已经痛彻的进行了呼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遗憾的是,潘老先生的呼吁不仅没能制止人文的堕落,反而变本加厉了。

     在当今中国, “科学”似乎成了唯一的判定标准,某事一旦被认定为“不科学”,似乎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我们认为是罔顾人类知识体系的,其态度本身的科学性就值得商榷。人类的知识体系由宗教、人文和科学三部分组成,汉代哲学家杨雄认为:“通天地人者曰儒”,宗教是天道,人文是人道,科学是地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中三者缺一不可,用科学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一切,来统御一切,本身就是错误的。科学的发展和人文的发展完全不同,科学发展是单边向上的,现在的永远比过去的好,未来的一定比现在的好,各种器物的发展就非常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但人文不同,孔子在2500年前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至今仍然具有普世价值。

                二、科学并不具备终极解释的能力

我们在本文所讲的科学指现代科学,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科学的鼻祖,他是数学家、作家,也是哲学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首先挑战了基督教的权威,因为直到17世纪,欧洲都还处在基督教的统治之下,学术研究引用的文献都来自《圣经》。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极少以《圣经》为依据了,科学强调对真理的认识,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本身也是在发展中积累,在积累中发展的,而不是某些人认为的科学就是标准,就是真理的化身。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绝对真理,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发现,很快就证明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只不过是特殊情况下的个例而已,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我们相信,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很可能会被未来更新的理论所取代。2010年,美国科学家在加州亚莫诺湖发现了一种新的生命,这种生命不需要氧、氮和碳,完全颠覆了科学对于生命的定义。未来,谁敢断定我们不会在浩瀚的海洋中发现新的完全不同的生命?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其实是十分有限的,不断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理论,而使现有的科学定义和理论本身不得不做修改,就说明科学本身并不是什么终极真理,它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科学目前不能解释的现象,我们不能武断的就认为它“不科学”,恰恰相反,是科学自身的发展还不具备解释的能力。

            三、科学发展的负面作用

我们认为,人们普遍迷信科学,是因为科学确实在形而下方面,满足了人们太多太多的欲望方面的东西,很多时候是人性中恶的方面,比如,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战争的需要,时至今日,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也会首先被各国应用于军事领域,潜在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快更多地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科学在这里扮演着极恶的帮凶的角色。在生活方面,各种家用电器将人们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同时也让人们失掉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的机会和生活的乐趣;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仍旧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相反使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科学本身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显著。

     如果任由科学无限发展,而没有人文对其进行润泽和驾驭,会出现何种情况呢?且不说令核武器的发明者都后悔莫及的这个足以毁灭全人类的魔鬼,我们仅以当今世界的人类克隆技术为例,来阐述我们的观点。人类克隆技术的日趋成熟,事实上在解决众多患有不育症夫妇问题的同时,我们认为带来的伦理风险是极大的,能避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也正是很多有识之士坚决反对开展人类克隆研究的原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通过这种技术来复制人类,是危险的,应该被杜绝!”,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国藩也明确表示反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人的自然繁衍是天道,经过现有医学手段的全力治疗仍无法获得生育能力的夫妇应该顺应天道,放弃生育,而不是逆天道而为,明智的放弃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新的生命负责。如果以帮助众多患有不育症夫妇拥有自己的孩子为理由,而大力发展人类克隆技术的话,我们认为,从人性中恶的方面去看,人类克隆技术势必会造成一场伦理灾难,甚至将整个人类送上绝路。具体来说,人们都喜欢美女,喜欢帅哥,在人类自然繁衍过程中,长得非常好的男女一定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都相差不多,一旦人类克隆技术大行其道,谁敢保证不会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公司仿照国际影星,制造出大量的人造男女来,从外形到长相都可能实现对人的完美的需求,问题在于,当这种人造人越来越多,甚至可以根据很多人的癖好,按需制造,花钱就可以买的时候,整个人伦关系就彻底混乱了,因为按照现在的标准,人造的这些“人”不能算作人,而只能算作机器或“玩偶”,但人性中对美的追求和超强智力的追求,一定会使有足够经济支付能力的人直接去给自己定制“妻子”或“丈夫”,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苛求。商业社会的逻辑一定是有需求必会有供给,这种行为一旦大规模铺开,我们可以想象,一开始是我们人和克隆人混杂,但因克隆人在外形、体力和智力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人们会在生产、择偶以及军事斗争等方面大量使用克隆人,克隆人势必越来越多地取代人,试问,当我们需要一个长得像某位国际影星的女子做妻子的时候,可以提前20年预订,那些自然繁育的平常人怎么办,是让他们都去干苦力活吗?科学的发展不需要那么多苦力了,因为对资源的消费,很可能出现垄断克隆人技术和能力的集团对他们认为“无用”的人的大规模屠杀,而这种屠杀和极端的崇强理念也一定会让克隆人有朝一日将自然人逐步屠杀殆尽,因为,科学给他们提供了无限可能,他们本身就不是人,从严格意义上上说,克隆人是人形机器,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难道不是人类对科学的无尽追求将人类自身送上了不归路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不仅有躯体、有思想、有感情,更有灵魂,而这些东西是科学无法左右的,也不可能通过克隆技术注入到克隆人中去的。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因为顺应了人性,是不可逆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盲目的尊崇科学,纯粹的科学控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不是反科学主义者,正如在本文开始时提到的,我们人类的知识体系是由宗教、人文和科学三个方面构成的,宗教是天道,人文是人道,科学只是地道,我们发展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便捷、更舒适,而不是有朝一日我们都变成科学的奴隶,甚至被我们自己发展的科学给毁灭掉。中国的文化是敬畏自然的,而科学强调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人类科学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而不能在科学的支撑下极度地膨胀我们的控制欲和征服欲,以为我们人类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就可以为所欲为;发展科学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谋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才是目的,亦即,我们主张,科学要发展,但必须要在人文的驾驭之下。

 

 

【参考文献】

1、吕文浩.潘光旦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许良.亥姆霍兹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雅克??阿尔努等著.科学与哲学的对话.北京:三联书店,2001.

4、李志超.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刚.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