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良,曾水良讲师,曾水良联系方式,曾水良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家族企业治理、转型变革管理名家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曾水良:曾水良:2009民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元年”
2016-01-20 59854
自1980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中小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50%以上,劳动就业率80%以上,为社会安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整体规模上看,民企仍然表现为“弱、小、散” ! 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只是为了一个产品,为了一块市场而搏杀。即发现了一个好产品,然后倾力投入,再无限扩大,而一旦这个产品完结,就再找一个新产品,始终不渝的就是产品取向。在整个产品经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狭隘性,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及民营企业长远战略的忽略,忽视民营企业单一产品的竞争到组合产品的竞争、从组合产品的竞争到供应链的竞争,从供应链的竞争到整个产业链的竞争。目前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竞争属于低层次的“产品竞争”。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自1980年陷入困境的部分民营企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出了一些共性问题:战略决策失误、对行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导致决策失误、过度扩张和盲目多元化、过于依赖OEM模式、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盲目发展、道德、社会责任的缺乏和监管缺失、基础管理薄弱等等。 中国民企产业结构低下主要体现在行业准入门槛低,先期资源投入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白热化,劳动力密集,产品属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最低端等,我们可以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一个人的笑脸,也就是微笑曲线理论,产品研发和营销品牌处与微笑曲线的两端,也就是最高点,代表着高附加值;而生产加工制造则处于曲线的中间,也就是最低点,代表着低附加值。 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原生态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和家庭工业,服装、制鞋、制革、打火机、眼镜等,已成为温州产业的代名词,先天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密集型产业链条及家族粗放式的治理结构,小农式的管理思维造成了温州民企的产业升级障碍。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达60%以上。调查显示,浙江省有超过12%的企业用的是6年前更新的设备,而且还有13.3%的企业的主要设备没有更新过,只有不到1/3企业拥有9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设备。近几年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通过行业“合纵连横”做大,但产业链升级后的管理缺失和人文环境的落后,行业联合后的效率低下及协调难度的增强,无疑都加大了温州民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突显了民企主动治理升级问题的困境。 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1.民营经济越来越集中于第三和第二产业,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民营经济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保持了绝对优势。从2007年的统计中看出,就行业分布来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经济主体有85.22%分布在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造成大量中小型民营经济的过度涌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经济遭受致命打击。所以,对于一些处于竞争性产业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正面临着产业再选择的客观要求。 2.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有许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尽管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上的相对比重在降低,但绝对量并未减少。不能否认,处于第二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属于低效率的落后产业,这些企业显然同国家的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问题甚至更为突出。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民营经济在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已经成为第二产业特别是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印染以及各种轻加工工业的主体。另一方面,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较低的附加价值已经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这些产业与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相悖,也不符合我们特别强调的工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因此,这类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3.民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它们已经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的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也并不高。据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我们仅仅从数量上来看,国有上榜企业有331家,占比66%,私营上榜企业有98家,占比9%,从收入和利润来看,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占全部企业的八成以上,相比之下,上榜的近百家私营企业创造的利润不过1055亿元,大体相当于国有企业的1/10。从这一榜单我们可以看出,不妨把“中国企业500强”更名为“国有企业500强”,可能更为合适一点。为什么我们民营企业在数量、规模与质量上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呢?第一,中国现阶段部分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如原油、天然气、乙烯、电讯、民航、电力、汽车、高附加值钢材、船舶、海运、港口、铁路等,基本为资源垄断行业,民营企业进入门槛过高;第二,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前期投入较大或风险过高,民营资本进入难度较大等等。 2008年,因为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营经济体遭遇出口形势的急速恶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但是,一个全面反思产业模式的气氛正在生死一线之间挣扎的民营企业中形成,压力下追求产业升级转型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家们殊途同归的选择。民营企业家在现今的严峻形势下,都应好好审视自己的企业、产业是否真的有全球竞争力,要敢于放弃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结构提升是龙头,可以确保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被历史定格的2008,金融危机市场竞争格局重大变化,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 中国民企要审势度势,顺势取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或许2009将是一个“中国民企制造”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元年”! 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和失败的“切肤之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强化企业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中国民企要认真评估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目前,中国民企战略转型要关注五个方面:一、从“朝阳产业”向“战略产业” 整合调整发展转型;二、从“多元化经营”向“归核化经营”转型 ;三、从“跳跃式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四、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型 。五、从“弱、小、散” 向“ 提高产业集中度战略”转型 。 “过冬”绝不是“熬冬”,“谁熬到最后谁就能生存下去”是消极应对,只有放眼长远,思考发展战略,在关键资源、潜力业务和自主创新上进行战略性投入,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 。(曾水良: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民企治理专家)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