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鹏程,冯鹏程讲师,冯鹏程联系方式,冯鹏程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资本运营、财务管理、战略与商业模式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冯鹏程:三板市场为何崩盘:一位资深投资者的反省和希望-资本运营投融资专家冯鹏程教授
2016-01-20 4815

近期国内资本市场风云突变,疯牛成了病牛,“神创板”成了“神经板”。主板从年内最高点5178.19点跌止77日收盘3727.12点,跌幅为28.81%。新三板做市指数从年内最高点2673.17点跌至77日收盘1221.29点,跌幅为54.32%

但主板近期的救市措施是如火如荼层出不穷,全民动员、举国操心。可看看我们新三板,真成了“小三板”,跌幅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惨,竟然无人关心、无人问津,成了被决策层遗忘的角落。

笔者个人认为,目前的新三板可能还不是最困难最低谷时期,暴风没等刮来,暴雨却要来临。面对困境,我们应当静下心来理性思考、未雨绸缪,主动抵御即将到来的暴雨,拥抱暴雨过后的彩虹。

以下全部观点,均为个人浅见,是笔者从一个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者的角度出发的,欢迎斧正。

我的反省

“对政策利好预期太乐观

随着去年825日做市交易制度的正式推出,新三板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利好,接踵而来是今年318日两大指数的顺利上线。于是大家就透过早期部分主管领导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得出了新三板还有诸多重大利好,并预期分层、做市商扩容、公募进场、转板、降门槛、竞价交易都将逐一落地。笔者也犯了这急功近利的错误,也于年初在媒体上提出了“新三板是继中国房地产后的又一财富金矿”概念。

可不曾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对新三板的一致看好预期带来了新三板交易的直冲云霄,但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反倒让主管部门暂停了利好的兑现,于是利好成空,南柯一梦。

“对企业估值预期过高

在去年中期,我们从二级市场上基本以10倍市盈率为参考标准购买协议转让股。到了春节前市盈率涨到15倍,春节后升到20倍,318日后已到了30倍了,4月初都要到40倍市盈率才能在二级市场上买到协议转让股。

做市股更加疯狂,从去年82520倍已疯涨到与中小板、神创板平起平坐了。记得从去年825日起,刚开始的几批做市股,我们是以做市库存价的2倍作为做市开盘价参考。到了今年34月份基本上是以做市库存价的4倍作为开盘参考。可现在能以做市库存价的1.5倍开盘都算是牛股,更有甚者跌破做市库存价。

正是因为估值如火箭般上窜,带来了新三板的暂时虚假繁荣,也导致了刺破泡沫后的阵痛。

“一二级市场发展太不协调

根据主管部门的表述,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差,不是因为需求少了,而是因为供给少了,所以全力以赴增加挂牌企业数量。股转系统数据显示,止73日新三板挂牌企业2658家,即将超越主板,可喜可贺。

可关于新三板合格投资者人数,网上没查到当前确切数据,只显示在5月底接近80000户。有人在群里说有近10万了,就以10万计算,10万个合格投资者要搞活2658家挂牌企业,平均不到40个合格投资者对应一家企业,我们投资者任重而道远,压力山大呀。

“重机构轻个人

如果新三板真是“小三板”,那在很多“小三”眼里,机构是金主,散户就是路边乞丐。管理层说新三板要发展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我就不知道了,这里的机构是仅指证监会备案的机构,还是包括营业执照上显示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同时很多挂牌企业非机构不接待,我致电众多家企业,对方首先问的是“你是机构还是个人”。

不过在此我要郑重地提醒一下诸位,烦请大家每天去看股转公司披露的交易公开信息和行情信息,有没有机构会出现在了贵企业的买方,应当会发现90%以上的市场交易是出自散户之手。也就是说现在每天仅剩的几个亿的交易量还是我们这些散户在“为国护盘”。没了我们这些可怜又可爱的散户,说不定每天连打酱油的人都没有,早成一潭死水了。

市场各方急需自律

“媒体不能只歌功颂德

笔者在群里曾明确说过,证监会及股转公司推出新三板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是丰功伟德,需要歌颂。但我们有一些媒体及媒体人只会歌功颂德,描写新三板的太平盛景,而忽视甚至无视新三板的囚笼困境。所以笔者在此恳请媒体,锦上添花的要多宣传,雪中送炭更应呼吁,你们不仅要做决策层的传声机,更要做市场的民意表,报喜也要报忧。

“做市商不能出工不出力

近日有做市公司董秘在微信中跟我说道,他们在查看半年报股东名册时,发现有一家做市商竟然抛售了大部分前期低价获得的做市库存股。无独有偶,这两天我也在群里发现,有公司反映有做市商抛售低价做市库存股。近期我们经常可发现有的做市股,上面挂几万股卖单,下面却史只挂几千股买单。还有更多的僵尸做市股,上面只挂一个卖价2000股,下面也只挂一个买价2000股。在竞价交易没推出来之前,管理层可是寄予做市交易众多厚望,也寄予做市券商企业价格发现者的重任。企业为了公司做市,也让出了较大的利益,但有些做市券商,你们能否出工也出力,主动挑起交易重担呢。

“低价股东不抛售

近期新三板市场的低迷,主要原因是估值的回归,但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低价股东的大量抛售。我不反对老股东出售股票,因为老股东不卖,我们就无法买,也就形不成交易量、分散性和流通性。但我坚决反对大量抛售,特别是近期市场低迷时抛售。低价股东主要指企业挂牌前的原始股东,成本都在一块甚至两三毛钱,同时也包括挂牌后低价增发的参与者。这些低价股东其实都是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关系户,呼吁企业主动与这些低价股东联系,建议近期不抛售。

“散户不故意做低股价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重机构轻个人”导致的后果,由于前期种种原因,个别散户与企业有了不愉快的经历,所以散户利用协议转让的交易漏洞,故意在尾盘时将公司股价对敲至低价,甚至1分钱收盘。还有个别散户,为了达到低价收取筹码的目的,故意将股价对敲至1分钱,导致跌幅近100%。在此,笔者恳请各位散户同仁,在危难时刻,抛弃以前的恩怨,放弃心中私利,扶大厦之将倾,救三板于水火。

三板急需自救

“共同呼吁管理层出台4大利好的征询意见稿

股转系统的多位领导已在不同场合承诺年底前推出分层、做市商扩容、转板及公募进场,我们感谢股转领导们的表态,更坚信股转领导们会言出必行。由于领导们给出的期限都是年底前,有人开玩笑说,这都是在准备年货的节奏啊。但现在离年底还有半年的时间,口头上的远期支票怕是救不了新三板当前的急。

在此,笔者不强股转领导所难,要求利好提前落地。我们也知道出台任何一个新政策都需要思前想后、权衡了再三、考虑周全,但能不能先出台个征询意见稿,既给予脆弱的市场以信心和明确信号,也给予新三板业界献策献计的机会。所以我们特别是媒体及业界,应当通过不同渠道,共同呼吁股转系统体恤民情,关心民意,顺从民心,先推出至少其中一个利好政策的征询意见稿。

“重视二级市场

管理层不能厚一级市场薄二级市场,笔者曾经在群里开玩笑说过,若没有二级市场,交易所就只能叫股权登记中心。有人接道,那新三板就只能叫中小企业股份登记系统,也有人接叫股不转系统,这都是戏话,但千万别成真了。一个正常的交易所,必须是企业挂牌和二级市场交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齐头并进,才能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另外笔者在前期一篇文中结尾曾写道:“中介商要尊重市场,企业要呵护市场,定增这要维护市场,一个脱离市场的增发,必定会失败。一个藐视市场的企业,必定会被市场所抛弃。”

“企业要有市值管理意识

市值管理是一个泊来品,也是近几年才在主板流行开的,市值管理在我们新三板同样重要。我们不期望新三板企业立即就着手市值管理,但至少我们企业要有这种意识。我们不一定要强求大股东增持,因为很多企业主本来就把全部身家投到初创企业了,也无能力去用现金增持。当然若能像伯朗特尹董事长这样明确增持,我们自然要点赞,无法增持我们也可理解。

同时我们至少要保证主要股东不抛售,笔者不反对企业股东适量减持,但反对在二级市场直接抛售。另外若企业确实出于做市或其他目的,需要大宗老股转让,笔者建议企业应合理安排,集中在一、二天完成全部交易,这样不至于影响企业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中枢。同时强烈建议,交易操盘手应在每天两点半之前完成大宗老股转让,让市场价格在两点半之后回复到正常,因为收盘价是以两点半之后的成交均价来确认的。

笔者近期买的一支协议股,增发价6元,市场7元左右,其前期连续多日以2.5元进行大宗老股转让。每次老股转让后的当天尾盘,我特意设6.88元的1000股买单,可企业就是不理睬我,看样子是舍得以2.5元大宗交易,不舍得6.88元卖1千。本来可以收在6.88元的,最后多日收盘价是2.5元,目前已影响到其二级市场价格向6元靠拢了。当然维护正常的收盘价,只是市值管理最浅显的功能。

“散户暂停信访

据了解,在今年的四月份做市指数创最高点位前后,有不少散户不幸成了高位股价的接盘侠,在指数破位下行后,损失巨大。其中有投资者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邮件、信件和电话上访。对于这些投资者的信访,我能理解更不反对。但我们要知道主管部门在所有决策面前,压倒一切的原则就是“维稳”,社会稳定高于一切。所以主管部门在大量信访面前不会锐意进取、优化改革,而是更加谨小慎微、减慢步伐。这样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亏损→信访→市场化停滞→指数下跌→更加亏损→继续信访。

笔者猜测主管部门的利好不敢轻易推出,肯定也有这方面的顾虑。所以笔者也在此呼吁,前期已亏损的散户,木已成舟,信访是换不回损失了。当年的南航权证,一夜间让多少财富化为灰烬,我就是其中不幸的一员,后来也有人信访,但我没听说谁讨回了损失。我们只能吸取投资教训,重头再来,所以暂停信访,让主管部门放手改革,蛋糕大了,一切就像灰太狼常说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我的四点希望

“相信国家高层对新三板的长期政策不会变

媒体不是常说,新三板是国务院批准的交易场所,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这些我相信不只是口号,也必将是长久之国策,我们要坚信。

“相信主管部门会兑现承诺

我们要相信证监会、股转系统关于年底分层、做市商扩容、转板及公募进场,以及未来的降低门槛、竞价交易等诸多利好承诺都会逐一落地。

“相信挂牌企业的发展潜力

我们要相信在新三板政策不断完善的作用下,我们的挂牌企业一定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迅猛发展,再创伟业,也一定会有像阿里巴巴这样世界级伟大企业在新三板诞生。

“相信新三板是财富金矿

我个人还是坚信我之前的“新三板或是继中国房地产之后的又一财富金矿”概念,我坚信新三板终究会成为新神板,只是没有之前预计得快而已。笔者可以坦诚地讲,我一直全仓新三板,期间只调换持股结构,因为我想要陪新三板共成长,更想享新三板金矿一杯羹。

新三板兴亡,每个新三板参与人员皆有责,我们要勤于自省、严于自律、勇于自救、敢于自信,共绘我们新三板美好的蓝图,最终实现我们资本和财富的“中国梦”。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14.8%的企业存活期不到1年,28.8%的企业存活期不到2年,近一半(49.3%)企业的存活期不到4年。

我们手头没有最新数据,但我们预测,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2015年,中国企业的存活率不会高于这个数据。

即便是拿到融资的企业,易凯资本王冉也提出“警惕C轮死”,预测90%企业会死在C轮。很多企业会走上“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

我们不去逐一分析,每家创业企业具体的死因。但是,影响创业企业生死存亡的,肯定有合伙人股权。

我们选择合伙人股权作为讨论点因为“三性”:

重要性。我们认为,创业企业的基础,一是合伙人,二是股权。归根到底,是合伙人股权。它基本奠定了一家创业企业的基因;

不可逆性。创业企业的产品出点问题,可以通过快速迭代解决。技术或运营出点问题,影响的是公司短期发展。但是,如果合伙人股权出问题呢?经常是不可逆的“车毁人亡”。开局稀里糊涂,难治;

普遍性。在过去,创业者一人包打天下,不需要考虑合伙人股权问题。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合伙创业的新时代,合伙创业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成功企业的标配。但是,对于合伙人股权这个新课题,中国很多创业老手和新手都缺乏基本的认知。

二、统计数据

在我们服务创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合伙人股权故事,也帮创业企业处理过形形色色的合伙人股权事故。基于项目经验,我们梳理了导致合伙人股权纠纷的“十大坑”。

专注互联网公司数据研究的IT桔子据此开发了一套企业股权健康体检工具。该工具上线后,创业者们纷纷都来“测一把”,3天内共有2134位创业者为自己公司做了股权体检。基于收集的统计数据,我们准备了本调研报告。

以下是我们的问卷与IT桔子收集到的创业企业股权体检数据:

三、数据分析

基于这些一手数据,我们对企业股权体检结果逐一分析如下,供创始人做合伙人股权架构设计或投资人判断投资项目时参考:

(1)创业团队是否有大家信服明确的老大?

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核心是老大的股权设计。老大不清晰,企业股权没法分配。创业企业,要么一开始就有清晰明确的老大,要么磨合出一个老大。很多公司的股权战争,缘于老大不清晰。比如,真功夫。

企业有清晰明确的老大,并不必然代表专制。苹果、微软、GoogleBAT、小米……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有清晰明确的老大。老大不控股时,这些企业都通过AB股计划、事业合伙人制等确保老大对公司的控制力。创业团队的决策机制,可以民主协商,但意见分歧时必须集中决策,一锤定音。

在公司的股东会与董事会层面,老大只有对公司有控制,公司才有主人,才不会沦为赌徒手里不断转售的纸牌。老大在底层运营层面适度失控,公司才能走出老大的短板与局限性。有些声称试验失控的创始人,也未必敢在公司股权层面冒险失控。

根据统计数据,有13.5%的企业没有明确老大。这可能会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决策效率,甚至引发创业团队内部的股权战争。

(2)创业团队是否有合伙人?

在过去,很多创始人是一人包打天下。

在现在,新东方三驾马车、腾讯五虎、阿里巴巴十八罗汉……我们已经进入了合伙创业的新时代。创始人单打独斗心力难支,合伙人并肩兵团作战共进退才能胜出。创始人需要寻找在产品、技术、运营或其它重要领域可以独当一面的同盟军。

“初创企业合伙人的重要性胜过风口的商业模式”,并不为过。在实践中,有很多创业者问如何做「员工」股权激励,但很少有创业者问如何做「合伙人」股权设计。

即便有些创业者意识到合伙人的重要性,但你见到他们公司的股权架构时就会发现,上边还是慈禧,下边还是义和团。他们认为的重要合伙人,很少持股。

合伙创业,合伙人既要有软的交情,也要有硬的利益,才能长远。只讲交情不讲利益,或只讲利益不讲交情,都是耍流氓。

根据统计数据,参与体检的有17.71%创业企业都只有光杆司令创始人,没有合伙人。创业路上,你们想一个人爬雪山过草地吗?

(3)创业团队是否完全按出资比例分配股权?

如果把创业看成一场远距离拉力赛,赛车手最后可以胜出的原因,至少包括跑道的选择、赛车手的素质与跑车的性能。跑车赖以启动的那桶汽油,肯定不是胜出的唯一重要因素。创业企业合伙人的早期出资,就好比是那桶汽油。

在过去,如果公司启动资金是100万,出资70万的股东即便不参与创业,占股70%是常识;在现在,只出钱不干活的股东“掏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常识。在过去,股东分股权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钱」是最大变量。在现在,「人」是股权分配的最大变量。

我们见到,很多创业企业的股权分配,都是“时间的错位”:根据创业团队当下的贡献,去分配公司未来的利益。创业初期,不好评估各自贡献,创业团队的早期出资就成了评估团队贡献的核心指标。这导致有钱但缺乏创业能力与创业心态的合伙人成了公司大股东,有创业能力与创业心态、但资金不足的合伙人成了创业小伙伴。我们建议,全职核心合伙人团队的股权分为资金股与人力股,资金股占小头,人力股要占大头。

人力股要和创业团队四年全职的服务期限挂钩,分期成熟。对于创业团队出资合计不超过100万的,我们建议,资金股合计不超过20%

根据统计数据,近一半(43.11%)参与体检的创业企业都完全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这可以是一个结果,但慎重将团队成员出资当成决定股权分配数量的依据。

对于剩下的近一半(56.89%)不是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的创业企业,公司得有其它决定合伙人股权分配数量的公平合理依据。比如,以往工作履历、对创业项目未来的参与度与贡献度、承担的创业风险等。

(4)创业团队是否签署了合伙人股权分配协议?

创业团队股权的一些进入机制(激励股权预留、股权比例与出资比例不一致等)与退出机制(分期成熟、回购等),很难写进工商局推荐使用的标准模板公司章程。因此,我们建议,创业团队就股权的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单独签署合伙人股权分配协议。

根据统计数据,高达40.07%参与体检的创业企业都没有签署股权分配协议。对于这些企业,你们回去翻翻你们的公司章程,知道合伙人如何进入退出吗?

(5)创业合伙人是否有退出机制?

合伙人股权战争最大的导火索之一,是完全没有退出机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资5万,持有公司30%股权。干满6个月就由于与团队不和主动离职了,或由于不胜任、健康原因或家庭变故等被动离职了。

离职后,退出合伙人坚决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1)《公司法》没规定,股东离职得退股;(2)公司章程没有约定;(3)股东之间也没签过任何其他协议约定,甚至没就退出机制做过任何沟通;(4)他出过钱,也阶段性参与了创业。

其他合伙人认为不回购股权,既不公平也不合情不合理,但由于事先没有约定合伙人的退出机制,对合法回购退出合伙人的股权束手无策。

对于类似情形,我们通常建议,

1)在企业初创期,合伙人的股权分为资金股与人力股,资金股占小头(通常占10-20%之间),人力股占大头(80%-90%之间),人力股至少要和四年服务期限挂钩,甚至核心业绩指标挂钩;

2)如果合伙人离职,资金股与已经成熟的人力股,离职合伙人可以兑现,但未成熟的人力股应当被回购;

3)鉴于咱们中国人“谈利益,伤感情”的观念,我们建议,合伙人之间首先就退出机制的公平合理性充分沟通理解到同一个波段,做好团队的预期管理,然后再做方案落地。

根据统计数据,虽然经过反复的市场教育,仍然有大量企业(41.10%)并没有任何合伙人退出机制。即便是已经有合伙人退出机制的企业,退出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被执行性,以及合伙人团队对退出机制的认同感有多高,也是个问题。

(6)外部投资人是否控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股权缺乏基本常识的,不仅仅是创业者,也包括大量非专业机构的投资人。比如,我们看到,有投资人投70万,创始人投30万,股权一开始简单、直接、高效、粗暴地做成7030

但是,项目跑2年后,创始人认为,自己既出钱又出力,吭哧吭哧却干成了小股东,投资人只出钱不出力却是大股东,不公平。想找其他合伙人进来,却发现没股权空间。投资机构看完公司股权后,没有一家敢进。优秀合伙人与后续机构投资人进入公司的通道都给堵上了。

我们见过太多上市公司投资个三五百万,甚至有的孵化器投资个三五十万,都热衷于控股创业企业。他们认为,股权占的抢的越多越好。很多初创企业,一开始把股权当大白菜卖。

等到公司启动融资,发现股权结构不对,想对股权架构进行调整时,发现微调早期投资人股权就是动人家价值三五百万的蛋糕,是活生生“烤”验人性。人性,又很难经得起“烤”验,结果经常是鸡飞蛋打。

根据统计数据,高达19.49%参与体检的创业企业由外部投资人控股。这些企业在未来招募合伙人与外部融资时,都会经历股权之痛。如果没有在创业早期调整股权结构,这会给后续合伙人与机构投资人进入添堵,进而限制了公司的发展。

(7)是否给兼职人员发放大量股权?

我们看到,很多初创企业热衷于找一些高大上的外部兼职人员撑门面,并发放大量股权。

但是,这些兼职人员既多少时间投入,也没承担创业风险。股权利益与其对创业项目的参与度、贡献度严重不匹配,性价比不高。这也经常导致全职核心的合伙人团队心理失衡。

对于外部兼职人员,我们建议以微期权的模式合作,而且对期权设定成熟机制(比如,顾问期限,顾问频率,甚至顾问结果),而不是大量发放股权。经过磨合,如果弱关系的兼职人员成为强关系的全职创业团队成员,公司可以给这些人员增发股权。

根据统计数据,有13.17%参与体检的创业企业给兼职人员发放大量股权。

(8)是否给短期资源承诺者发放大量股权?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希望借助外部资源,容易给早期的资源承诺者许诺过多股权,把资源承诺者当成公司合伙人大额发放股权。但是,资源入股经常面临的问题是:

1)资源的实际价值不好评估;

2)资源的实际到位有很大变数;

3)很多资源是短期阶段性发挥作用;

4)对于价值低的资源,没必要花大量股权去交换。对于价值高的资源,资源方也不愿意免费导入。

因此,对于资源承诺者,我们通常建议,优先考虑项目合作,利益分成,而不是长期股权深度绑定。即便股权合作,主要也是与资源方建立链接关系,通过微股权合作,且事先约定股权兑现的前提条件。

根据统计数据,有12.61%的企业给短期资源承诺者发放大量股权。

(9)是否给未来管理团队与员工预留了一定比例的股权?

创业就像接力赛,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持续招募人才。股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创业团队最初分配股权时,应该有意识地预留一部分股权放入股权池,为持续招募人才开放通道。

根据统计数据,有17.57%的创业企业没有给后续人才进入预留股权通道。如果创业团队后续对预留股权招募后续人才达不成一致意见,这会影响到人才招募,进而严重影响公司发展。

(10)创业团队是否有跟配偶就创业股权进行钱权分离的协议?

全职直接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的核心团队,是创业合伙人。容易被忽视的是,创业合伙人的配偶,其实是背后最大的隐形创业合伙人。关于配偶股权,一方面,很重要。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创业者群体的离婚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法律,婚姻期间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夫妻间另有约定。创业者离婚的直接结果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土豆创始人王薇因为配偶股权纠纷,影响了土豆的最佳上市时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创投圈还专门为此设计了“土豆条款”,简单粗暴地要求创业者配偶放弃就企业股权主张任何权利;但另一方面,很敏感。处理不当,股权没分完,婚先离了。

为了既保障公司股权与团队的稳定性,又兼顾配偶合理的经济利益,稳固创业者后方的和谐家庭关系,我们专门开发了“七八点配偶股权条款”,一方面,约定股权为创业者个人财产,另一方面,创业者同意与配偶分享股权变现利益,做到钱权分离。

根据统计数据,有高达60.03%的创业企业没有就配偶股权做到钱权分离。如果婚姻出现变数,创业者只能愿赌服输。

四、结语

我们已经进入了合伙创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创始人需要可以并肩作战的合伙人,而公司核心创业团队之间建立“共创、共担、共享”、阳光透明、相对公平合理的合伙创业文化,做好合伙人股权分配,有利于吸引合伙人。

参与本期股权健康体检的,大都是参加过我们创业股权公开课培训的创始人。但即便如此,我们看到,仍然有很多创业者还在犯股权分配的常识性错误。我们预测,在我们学员之外的群体,犯这些常识错误的比例会高很多。初创企业的基础,一是合伙人,二是股权。基础没打好,纠正的代价极大,甚至无法挽救。

我们后续会持续优化、细化股权健康体检工具。建议创业者多做股权健康体检、多做“大保健”,为您的创业买一份“安全险”。

做好公司合伙人股权架构,找合伙人、找投资人、找员工,再也不用纠结了。听起来棒棒哒~~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