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王忠诚讲师,王忠诚联系方式,王忠诚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家庭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王忠诚:家长焦虑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咨询大集解答小记
2016-01-20 41107
由于工作的缘故,常常要深入到中小学幼儿园,给老师和家长讲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也经常应报刊、电台之约,为其撰写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近日,笔者又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了由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家长学校组织的第三届家庭教育咨询大集。整个上午,前来“赶集”的家长络绎不绝,先后解答了数十位家长的提问,家长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各种问题,在这里挑选几点共性的话题,将笔者不成熟的解答提供给家长朋友,仅供参考: 该放手时就放手 几位妈妈焦虑地询问:我家孩子凡事都依赖家长,我该怎么办才能解脱孩子的这种依赖感呢?我家孩子上学总是拖拖拉拉,迟到了还埋怨家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孩子渐渐长大了,有些事情应该让他尝试着去实践、去做,这也是自然规律,当家长的不要凡事总是放心不下。 拿孩子上学来说吧,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家长适当接送是应当的。可是随着孩子的年龄渐渐长大,你能永远这样接送下去吗?每天上下学,是培养孩子刚毅,能吃苦的一个最佳好机会,可惜很多家长错过了。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学校看看,到了放学的时候,小学门口家长来接送孩子的场面是相当壮观的,你可以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爷爷背着孩子的书包,奶奶领着孩子的小手;爸爸或妈妈亲自开车或骑自行车接送孩子等等。实际上家长这样的行为完全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无形中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与发挥。 其实,让孩子锻炼着自己上学,可以让他在路途上寻找到不少乐趣,也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只要是家长放心,孩子定能够给你一个惊喜的。 有些孩子上学常常迟到,孩子竟然将迟到的责任归结为父母,甚至把上学视为家长的事情。上学究竟是谁的事?迟到了该有谁来负责?何时我们的家长才能终止不送孩子上学?…… 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父母,应该从小让孩子懂得按时上学,上学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和学校不喜欢学生有迟到的现象。试想,一个不能按时上学的学生,将来怎能按时上班工作?一个不守时的学生,将来又怎么能干好自己的工作,怎么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许多家长每天早晨叫醒孩子起床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抱怨:孩子不愿意上学怎么办? 这不难。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家长没有义务来代替他包办一切。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不能迟到。要是遇到雨雪天气,还要提早一些时间起床,免得在路上堵车什么的。要是坐不上车,就是走也要到学校,因为按时上学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所以,家长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第一天起就应该让他明白这份责任。孩子上了学,家长可给孩子买一个小闹钟,并给孩子交代明白,把时间控制好,和小闹钟交朋友,每天早晨当听到小闹钟一响,就要立即起床,以后爸爸妈妈就不再叫你了。如果是起不了床,上学迟到了,责任由自己承担。这样坚持一个周左右,孩子就会慢慢适应过来,到时闹钟一叫,孩子就会马上起床。 说实话,家长代替孩子做得越多,照顾得越周到,孩子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今天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将来会当个好父母!身为家长,我们应当明白:做为父母,我们要教育孩子对待自己的事情要有一种独立的责任感,如果缺少了这种责任感,孩子会控制不住自己,将来甚至给父母惹祸,严重者带来家庭悲剧。 如何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责任的种子?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 让孩子自己决定。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好办法。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玩具、书包、书籍等物品,要自己负责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要自己负责打扫,自己的被褥要自己来负责收拾等等。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了才能做个懂得自律的人。 要说明的是,不管孩子为自己或为家中做了什么事情,家长都不能在报酬上做文章。家长一旦养成了只要是孩子做事情就付给孩子报酬的做法,就会给孩子养成金钱第一的想法,失去了自尊,甚至影响了孩子今后做事情的兴趣和愿望,形成凡事都要思前想后的错误观念。 要正确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就要在家中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许多家长,特别是年轻的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动手,既是孩子要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也会说:“别添乱。”“抓紧时间学习去。”等等。孩子渐渐长大了,家长整天埋怨:“我们家的孩子不会干活。”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阻碍了孩子动手劳动的习惯。孩子在家不干活,也会对这个家不负责任,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变得自私自利,孤独冷漠,好像在家里所有的活都和自己没关系似的。到父母醒悟过来的时候再埋怨孩子不干活,一切都晚了。   一份资料显示:中国城市的儿童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给孩子充裕时间劳动吧!让孩子在家中有固定的“工作”,如扫地、刷碗等,家长天天都要吩咐孩子做事情,并将事情负责到底,这样做最起码让孩子了解生活、了解父母的艰辛,同时也增长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今后的自身发展大有好处。地是种出来的,工作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不劳动者不得食。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如果我们不劳动,将来大家都会没饭吃,没工作干。   当然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和赞赏,以赏识的口吻来评价孩子。如果只是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导致孩子浓厚的自私自利。 批评孩子要让他心服口复 有家长咨询:我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他总是不服气,我该怎么办?我批评孩子时,我说一句,孩子有三句在等着我,总是和我顶嘴,我该怎么办? 应当承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让冰冻全部融化了也非一日之暖。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孩子的坏习惯是父母所“制造”出来的?可责任却要孩子一个人来承担?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呀! 孩子犯了错误,免不了要受到父母的批评。对孩子的批评,孩子是否心服口服?如果你没有弄清是非忘加批评孩子,孩子就会不服气。 作为父母,首先要用童心去考虑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如果你不完全理解,那么如何去说服孩子呢?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绝不能用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强行向孩子灌输。书本上的道理看起来顺理,但做起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要因人而易。给孩子讲大道理是很难接受的。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能惩罚孩子或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包。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影响。要仔细观察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尽量去理解他,即使需要就某件事情批评他,也要在弄清楚真相之后再作批评。 那些动不动就拿孩子出气的父母,是永远也教育不好孩子的。有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在外面喝了酒就回家教训孩子,甚至是孩子睡下了,也要把孩子叫醒,长此下去,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就会逐渐消失的。所以孩子犯了错误就不敢回家,惟恐回家遭受父母的打骂。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实孩子犯了错误,等他明白过来之后,也是后悔的,孩子总归是孩子吗,你不允许他犯错误那是不对的。犯过一次错误,就给自己积累一定的经验,某种程度上说,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但是也是在犯过许多次错误之后成长起来的,难道不是吗? 孩子犯了错误批评一顿是对的,但是,有些父母得理不饶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霸道的气势,还说这是让孩子怕你,这有必要吗?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孩子所犯错误的要害对其进行批评说服,千万不可忘加指责孩子。有时即使你批评得对,但是也不要把话说的太多,那些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的父母,话说的太多就失去了作用了。好话说三遍,孩子就会厌烦。即使你再怎么生气,再怎么大声呵斥孩子,他也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孩子的错该怎么犯还是怎么犯,一旦形成了破罐子破摔,那就麻烦了。 父母要抓住孩子的心理,不能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更不能一味抓住孩子的小辫不放手,孩子一犯错误就把过去所犯的错误统统抖搂出来,在孩子面前说一些过继的话。这样做只能是给孩子增加思想上的压力,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孩子一见你批评他,就会产生厌倦心理,甚至连听都不听,更可怕的是,干脆走的远远的,连见你都不想见。 所以,凡事要说理,只有依理来说服孩子,孩子才能听得进父母的话。 正视孩子的对抗情绪 一位妈妈和一位爸爸咨询说:我家孩子总是和我对着干,我该怎么办?我给孩子布置任务,孩子就是不愿意做,而且老和我作对,我该如何才好? 许多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做这个他偏干那个,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孩子的对抗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孩子发生这种对抗情绪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担心。 幼时的孩子,身体虽然迅速增长,但心理却并不成熟。此时孩子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对成人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管的太严,好似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因此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才形成了你让他朝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干这个,他偏干那个。此时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上的关怀,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家长朋友般的呵护与沟通,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家庭、生活等压力很大,而对孩子常常是急噪,这样跟孩子说话,往往是声音不大不会说话,孩子是在父子或母子之间碰撞中长大的。如何才能消除孩子的这种对抗情绪呢? 首先要欣赏对方。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家长要用平静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因为孩子的所想、所思、所做等都是远远超乎我们意料之外的。 其次,对话要友好、和气。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最好最好的朋友,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要你倾诉自己的心声时,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先停下来听孩子讲完,千万不要说:“我没空儿。”“等我忙完了再说。”等拒绝孩子。茶余饭后是聊天、沟通的最佳时机,家长可要及时把握好。 另外,家长与孩子之间要相互理解。家长与孩子彼此之间要坦率地表达自己,设身处地待人,和孩子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