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雅,董博雅讲师,董博雅联系方式,董博雅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向解放军管理流派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董博雅:拿什么呈现你——你所不知道的海岩
2016-01-20 46854
海岩档案
   海岩,原名侣海岩,1969年应征入伍,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干部、北京新华实业总公司管理处处长,现任昆仑饭店董事长,锦江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锦江集团北方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3年入选为中国饭店业年度十大人物。
   海岩代表作:《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平淡生活》、《一米阳光》、《河流如血》等。
   记者在新浪的会客室中见到了自称一流酒店设计师、二流企业管理者和三流作家的海岩。其实,海岩这样说,只是个谦辞,因为无论是哪一个方面,他都做得很优秀。
   酒店设计者海岩:刻意求新
   北京的酒店业市场一直为外资酒店所把持,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海岩主持过的昆仑饭店等几家。多次到北京昆仑饭店的人,感觉常常耳目一新,每隔一两年,饭店的大堂和各个餐厅的变化,都令重游故地的人大吃一惊。如此大兴土木,为的当然是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顾客在街上买一听可乐,两三块钱已经足够,但到昆仑酒店幽雅的环境里喝一听可乐,至少要花30元左右。它的附加值减去服务和酒店的品牌费用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耗费在环境装饰的实物价值和智慧价值上了——在酒店的咖啡厅里喝可乐和在街上喝可乐,其享受程度和愉悦的程度完全不同。
    站在2004年回顾,又何止七八年前的思维已然落伍,就连三年之前的设计,也能依稀看出些陈旧老态,虽然只隔了短短三年,当时的兴奋恍若昨日,如今看来却真有隔世之感。这些作品的黯然失色,让海岩深切地感受到21世纪的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把时代前进的步伐变得如此之快,过去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过去是“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现在是三天不出门就找不着北。在这样的时代,创新成了生存的必须。
   于是在喜爱和尊重传统的同时,海岩的着力之处,更加移向创新。在设计上海餐厅一楼的时候,在北方庭院的骨架中,刻意揉进了许多南方庭院的血肉。曲径通幽、步移景换、窗外有景、景外有窗,每一个角度都不一样,还有布局的小巧和地面的处理,也取了苏州园林的元素,但做了某些修改变型——江南园林的地面多用鹅卵石和瓦片铺敷,因为在昆仑饭店的环境下显得有点脏,不高档,也不适合在狭小的空间里使用,所以在花瓣部分改用了雨花石,把勾边的瓦片也改成光面的太白青,强调了明亮与色彩,以及相对室内化的味道,太白青的黑和雨花石的红,呼应得非常过瘾。
    “我之所以酒店设计做得这么好,还要谢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呢。”海岩笑着说。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海岩的处女作《便衣警察》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对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选择稿件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就是厚重,你的作品要比别人厚重,你写出来的东西应当是沉甸甸的,水准应当比一般作品高;第二个标准是创新,即使水准不是那么高,但你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其他作品从未涉及过的人物,或者你创造了一种新鲜的语言风格,或者作品的结构独出心裁,或者你表现的生活层面及观察角度比较特殊……反正你总得在某一方面不是炒前人的冷饭,不是模仿,而是有你自己的创造,它才是有价值的。”
   这个观点对海岩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让他在进行装饰设计的构思时,总是本能地刻意求新。当他要做一个壁炉,如果这个壁炉在样式上跟传统的壁炉并无二致,那海岩就必定在用材方面寻找变化,如果在用材上无法出新,那就要在尺寸上有所破格。在上海餐厅二楼的酒吧,其中酒品的陈列柜他用了欧式古典书柜的样式,这个书柜做得特别大,算得上顶天立地。
    “这样才有贵族的气质嘛!”海岩直到现在仍然为他的设计而感到自豪。
   企业管理者海岩:柔情作风
   海岩自称对自己小学四年级的学历感到非常自卑。因为这与他现在担任的职务:锦江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昆仑饭店董事长,显得格格不入。
    “我之所以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是因为我没有老换单位。”海岩说出了其中的玄机,“这样领导就有充分的时间来考察我,发现我的优点。慢慢地,我就做到了这个位置。”
    海岩15岁应征入伍,退役后当过工人、警察、共青团干部,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在还担任着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他认为,作家这个职业具有普遍性,因此知道他的人很多,但他敢肯定,他在旅游饭店行业的成就要远远大于他在文学界的成就。
   作为中国的第一批酒店管理者,半路出家的海岩,凭借着在军队中训练出来的雷厉风行,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接纳。
   海岩的领导这样评价海岩:“他是个比较听话,比较肯干,肯用心的人。”
    从一名普通管理者成长起来的海岩,在饭店业已经享有了相当的威望,去年,更入围2003中国饭店业年度十大人物。他说,做到这些最为关键的是两个字:做人。
    很会做人的海岩坦言,做企业最难的是人的问题。“管理企业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工程,任何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只懂企业运营,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就站不稳脚。”
   他的诀窍是,在规则化的同时兼顾情感因素,实行人情化管理。“一个人做事的成功与否,很大部分取决于对别人的态度。如果是采取友善的、关心的态度去与员工谈事,效果肯定会好得多。”海岩说。
   因为昆仑饭店曾有美国人、日本人等参与管理,海岩在与他们合作的同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美国人做事很技术化,程序简单,日本人讲妥协,大多数人带动少数人,他们这套方法在中国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中国人是讲互交,所谓礼尚往来,你的命令大家执行不执行,取决于你平时对他好不好,而并非你的命令是否正确,同样的一个命令由不同的人发出,效果是不一样的。”
   海岩很喜欢《大学》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排序。他的员工经常听到他这样说:“你首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齐家就是说把家治好,孝敬父母,善待妻儿。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去为国尽忠为公司效力。”
   海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个婉约派,在海岩的“柔情作风”下,他的团队特别团结。有人说,他就像一个大家长,把酒店经营成温暖的大家庭。但从骨子里看,他却是个强硬派。这在他用人的独特原则上,就表现得很清楚。
   “我现在说不清楚什么人我会用,但有两种人我是坚决不会用的。”海岩竖起两根手指。“太没理想和太有理想的人,我都不会重用。”
   在海岩看来,志向过于远大的人通常不会脚踏实地,缺乏兢兢业业的精神;而太没理想的人则缺乏奉献精神。
   作家海岩:悲剧特色
   海岩看上去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说话低调而不乏幽默,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神气活现的老总。海岩说他对自己的创作不是很自信,也没有计划,如果自信,就辞职当专业作家了,文学创作这种事有可写的就有,没可写的就没有。
   就在这样的“业余”状态下,声称平时不读书的海岩写出来的小说,却接连火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让海岩在新书出版上占尽了优势,对印数很有要求的海岩说,几度谈判,《河流如血》拿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印25万册的“天数”。说起新作,海岩声称这部35万字的长篇,只花了他三个半月的时间,而且据称“构思只用了上下班和上厕所的时间”。
   《河流如血》以一个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寻找亲情的过程为主线,描写了一家四口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命运大起大落的过程。这部最新小说在保持诸多“海岩特色”的基础上,更多地将家庭、伦理、亲情融汇于故事当中,对于房屋中介、活体模特等形形色色的城市人物以及当下热门话题都有涉及。在人物故事以及价值取向的处理上,作者试图将外在的时尚与内在人性的挖掘结合起来。
   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案件不是海岩新作的重点。海岩说,其实本来案件分量很足,但小说写到三分之一时,广电总局通令涉案剧不能上黄金档,因此只好“急转弯”。对外界的转型之说,海岩不以为然。他说:“流行琼瑶时说我是言情戏,提到涉案又说我是案情戏,我哪有什么型?就像让葛优演秃子和有头发的,都是葛优的味道。”            “其实我始终是披着狼皮的羊。公安是我的外衣,言情也就是个衬衣吧,真正的内衬其实是那些个情绪:人物的悲剧感、命运的无常、金钱的力量、传统道德对个体情感的伤害、价值的冲突等等,这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戏核,而不在于戏里面你写不写案件,写不写爱情。”海岩为自己下了定论。
   海岩的小说始终在挖掘和探索人性中最本质、隐藏最深的内容。这使他的小说带有明显的悲剧特色。海岩以把主角或重要人物写死换取观众的同情、伤心乃至争议。海岩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悲剧,主要人物都“不得好死”。以至有人笑称:“海岩的小说,主角不死,就不会完。”
   生活中的海岩:远离爱情
   海岩小说重在写女性,强在写女性,这是读者与观众都公认的。但至今海岩还是单身一人。海岩的情感生活,异常单调乏味。他曾经有段婚姻,但很快就与爱人分手了。现在只有一个20来岁的儿子,是这段乏味婚姻的惟一纪念。
   海岩对这段失败的婚姻似乎耿耿于怀,以至他小说中的女性几乎都是靠不住的。这些女性不是背叛自己的爱人就是在情感上首鼠两端、游移不定: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女主角吕月月以一个揭发电话将男主角逼上了绝路;《永不瞑目》中的欧庆春对肖童也是利用大于真情;《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的林星则与吕月月惊人相似地“大义灭亲”;《玉观音》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女主角安心和罗晶晶则分别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纠缠不清、欲说还休、一言难尽。
   海岩自己也承认:“我其实是一个爱情的失败主义者,是个爱情悲观主义者。”
   海岩闭口不谈他的婚姻为什么失败,据他说,这或许是因为他在童年的时候父母离异,15岁时又离开家独自生活,给他带来的影响吧。
   他说他习惯了孤独,也不想改变什么。他不希望一大家子在一块儿生活,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的家。他很少请人到家做客,工作之余,他最大的乐趣也是待在家里。他总觉得,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发泄,一种情感的寄托。
   另一个寄托,是海岩养的几只宠物,现在海岩有5只猫,3只狗。海岩对它们非常宠爱,甚至有的记者打着为海岩的宠物拍照的幌子去采访海岩,他也不会拒绝人家。而平时,海岩可是出了名的难约。
   海岩给出这样的解释:“因为它们和人不一样,它们的忠诚是无条件的,而人或多或少是要和我讲条件的。”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