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凤茹,郝凤茹讲师,郝凤茹联系方式,郝凤茹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小企业转型及再生研究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郝凤茹:我们认识中的误区(1)
2016-01-20 42020
所谓“极限” 2005年,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在北京举办了她的个人舞蹈表演专场晚会。从电视上看到演出现场的画面,陈爱莲轻盈的舞姿,婀娜的体态,让人难以相信她已经60岁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专门采访了她,谈到如此年龄依然活跃在舞台,一场表演下来,是否有体力不支?她笑道:“我感觉还可以再跳一场!”看到她,还令我想到另一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那个40多岁依然激情满怀在舞台上演绎着孔雀灵魂的舞者。 谁都知道,舞蹈艺术对年龄有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是属于年轻人的。大多从事舞蹈工作的人,在30岁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另作打算,或从事教学、编导等幕后工作,或转行干别的。这道年龄的“极限”,令许多热爱舞蹈艺术的人望而生畏。多年前我就遇见过一位原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不到40岁,自觉干舞蹈没有出路,匆匆下海,进了一间公司打杂。说到干舞蹈这一行,他满脸无奈。然而,在陈爱莲、杨丽萍身上似乎看不到“极限”的存在。她们这种状态,让我对“极限”有了顿悟。我在想,所谓的“极限”是否存在?如果“极限”存在,那么陈爱莲这个年龄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家“抱孙子”、养花,充其量和街道大妈们一起去广场跳跳秧歌舞;如果“极限”存在,当年红军长征时所走过的雪山、草地,大多是无人区,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应该说,无论从生命科学或者生存常识看,都是难以逾越的“极限”,那么红军就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如果“极限”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会有所谓的“极限”?这是不是我们在自我设限?如果是这样,那么“极限”岂不是极为有限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极限”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它不断暗示你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当你无数次暗示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会成为事实。因此,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这种消极暗示中放弃了可能成功的努力,变为平庸者!而只有被多数人认为有些“不正常”的那么一部分人,他们不相信“极限”的存在,又或他们痴迷于自己所钟爱的事情,执意要达成自己的目标,根本无暇理会所谓的“极限”,他们终于突破“极限”,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令人艳羡的成功者! 其实,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的“极限”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极限”的东西。竞技运动中各项纪录不断被刷新就是对“极限”的不断突破。陈爱莲在远远超越舞蹈“极限”年龄的60岁时自由舞蹈恰恰也验证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人们提出挑战“极限”。实际上,这是挑战人们对“极限”的认知。当然,挑战“极限”不是简单想想就成的,这背后支撑的必定是理想、信念、热爱这些看似有些玄虚,但确实能够孕育巨大能量、创造奇迹的精神元素。如同陈爱莲所说,如果不是她对舞蹈艺术的痴迷和热爱,不是她保持艺术青春的坚定信念,就不可能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每天坚持练功不止。。。。。。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在50年的时间里克服心浮气燥,坚持做一样事情,还有什么能够成为“极限”?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