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海,李发海讲师,李发海联系方式,李发海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发海:改运之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016-01-20 66165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解释《周易》中坤卦的语句原文。以此可见积善的重要性。
一般人常以:“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某人为恶而家门却昌盛。”就误解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是无稽之谈。这都是因为多数人,不明白真相颠倒是非、善恶的准则,心中装满着错误的观念,才会这样的。

 

善行的概分从做善事来说,有发心的动机和行为过程以及最后结果三要素,而每一要素,又可论其大小、偏圆、是非之细则。我们都要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行善行而不明白事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恶的行为,那就是枉费苦心了。
所以说,善行不可只看表面,还要结合内外、自他多种因素;不可只局限于眼前,还要看事情未来发展的结果;不能只讲究个人很小的得失,还要看看对大众的影响。如果现前行为,虽然看起来象是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亦是善。如果眼前行为象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例如:过份称赞别人而迷人神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志亲而养大患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善”的认识详细探讨。
一、对的善行与错误的善行
做善事难道是错的吗,当然不是了!只是,我们做事情时,不能认清前因后果,不能掌握适当的分寸,执著於自己的喜好,好事反而得到坏的结果,或者是好的结果里面隐藏着坏恶的因素,那就是错的了。
某人走在街上,看见一个男子殴打一个女士,他气愤不过就上前动手阻止,结果用力过猛,使那位男士的头部撞到了墙上,撞得头破血流。细问之下原来人家是夫妻两人打架,结果人家夫妻不但不感谢他,还叫他赔医药费!做善事原本是要帮助别人,现在别人受到了伤害,使别人心里面增加了烦恼,自己又遭受了损失,这个是不是好心反而得到坏的结果呢?
在《了凡四训》书里面讲:古时候的鲁国,按照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别的国家捉去的百姓,政府都依照惯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出钱赎人却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知道后,就骂他说:“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的富人少,大多数都是穷人,你这样子做造成不好的事例,大家认为赎人接受奖励金是丢脸的事,那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呢,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就会慢慢消失了!”赎人是善事,可是为了炫耀自己,而令后人畏於做善事、难以做善事,这就是善行里面隐藏着恶的因素啊!这样子,善行就变成了有错的善行了。
孔子的又一位学生叫子路,见到有人沉落水中,就把他救上岸来。人家为了报答他,送了一头牛给他,子路就收下了这头牛。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好啊,从此鲁国人民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一个肯救,一个肯谢,救人一命对人有恩,施以回报以表报恩。救与回报,是人们互助互爱、互相尊重的体现。我们不要停留在,只是出力与赔偿的浅显之见,要深思真正能使人们得到利益的深意。受难者得解救,做善事者没有损害,人们看到这些事后身心受到鼓舞,就会乐于做善事行善行了。
从表面上看,子贡不受奖金是对的,如果是为了炫耀、高抬自己,不接受政府奖励金,而令后人难以作善、不敢作善、不愿作善,那么这样的善行就是错误的善行了。反之,表面上看子路接受人家一头牛,施恩受报好象不是很光彩,然而能激发人们自愿行善、欢喜行善,那么这样子的善行就又是对的善行了。
到底所做的善行,是对的善还是错误的善,重点在于有没有坏恶的流弊,如果所做的善行当时没有坏恶,以后也不会造成丝毫的流弊,那就是对的善;反之所做的善行当时就产生了坏恶,也会造成以后的流弊,那就是错误的善。
二、真诚的善行与虚伪的善行
要做善事,首先要发善心想要利益众人,发真善心利益别人,就会尽其能力完成,一切行为都会考虑到能不能利益他人,用真诚心去做善事就是真善。如果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去帮助别人,想通过帮助别人为自己脸上帖金,来达成自己的私欲,既使他做得再怎么好、怎么像,仍然是虚伪的善行,不是真善行。
过去,有一位出家人(俗称和尚),看见有几个恶少在抢夺一个妇女的首饰及财物。这个出家师父就上前与几个恶少撕打起来,由于这个出家师父练过武功又是理直气壮,最后把几个恶少打得跪地求饶,并且要求拜出家师父为师学习武功。这个出家师父教训他们说:“你们抢人财物,还想跟我学武功,想学会武功可以胡作非为吗?”几个恶少恭敬地说:“有师父在,我们怎么敢呢?我们是真的佩服师父的功夫,请师父教教我们吧!”这个出家师父心想,如果听任他们回家还会继续胡作非为,既然他们愿意跟着我,顺便也可以开导开导他们。于是对他们说:“想学武功也可以,但是你们得帮助寺院里干活。”几个恶少见出家师父答应教武功,也就答应可以帮助干活。后来恶少们住进了寺院,开始还不能改掉各种坏毛病,多次被出家师父以教武功的机会,让他们尝到了被打的滋味。说来也怪,恶人自怕恶人磨,这几个青年还就是佩服出家师父的本领,慢慢地接受了师父的教化,改正了他们的恶习。
一般人以为打人、骂人是为恶,以为出家人慈悲为怀怎么可以打人呢?而这位出家师父,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是为了帮助那位女士的人、财安全,二是为了阻止几个恶少不要造恶,所以他打人、骂人是为真善。况且,能令几个迷途少年,觉悟、改过自新,那更是真善!
有一部电视剧,剧情中有一个女子,带着一把宝剑,这把宝剑是作为联络各路江湖英雄的信物,也是削铁如泥的宝物。这个女士带着宝剑来到一个集镇,在大街上看见一个贫穷老太太,被迎面冲过来的马车吓倒了,有一个富有的中年男子就走过去,把老太太扶了起来,并说了很多有礼貌的话。又看到一个妇女在卖自己的小孩,又是那个富有的中年男子出了银子,但并不是买小孩用的,而是免费的送给她们家过生活用的,并且说了很多感人的话,叫她们回去好好过日子,那母子俩千恩万谢的走了。而那个中年男子,正是这个带着宝剑的女子所要找的未见过面的师叔。经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位女士就放心地去跟师叔相认了,并住到了他师叔的家里。当天,她的师叔要求把宝剑交给自己欣赏一晚,这位女士也没多想就把宝剑交给了师叔。到了第二天,她的师叔换了一个假宝剑交给了她。过了一段时间,等她发现宝剑是假的时候,才知道她的师叔为了谋取真宝剑,老早就仿制了一把假宝剑,还故意在她来到集镇时上演了一场大善人做善事的戏。
我们以为尊敬人、对人有礼貌、帮助别人是善事,在电视剧的故事中,那位女士的师叔,目的是为了骗取她的信任,从而再骗取她的宝剑,她的师叔内心并不是真的想做善事,一切都是为了那把宝剑,那么她师叔的一切善行都是伪装出来的,就是伪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因易生是非纷争故所以不举,留待诸同修自己去深思吧。
是真善还是假善,重点在于初始之动机、初始之发心,动机良、发心纯就是真善,因动机良、发心纯故,过程中自会尽心、尽力、尽责,结果亦会良好。反之若动机不良发心不纯,则一遇措折或与自己不利时,就不能尽心的去做善行,其结果就不得而终了。
三、直善与曲善
即直截了当,一下切中。曲,即盘旋弯曲,不得要领。直善与曲善重点在于,力量用得直截不直截、得力不得力,敢不敢去用力。若做善行能敢出力且力量用得直截得力,就是直善;若做善行时顾忌出力,力量又不用在恰当的地方,就变成了曲善!
从前,有一位医德很好的郎中。有一天,有位老太太生了重病,请他去治病。在病人家中看病的时候,当中有一段时间,病人的亲属出门办事,不在病房中,病房中就只有病人与郎中两个人。等到病人的家属回来后,那位生病的老太太对子女说,子女孝敬给她的几两银子不见了,说银子就藏在病床的被子底下的,还用花手绢包起来的,现在没有人来过,怀疑是被郎中偷拿去了。子女们就在床上、被子下找银子,结果银子真的没有了。他们就问郎中说:“你有没有把银子拿去呢?”言下之意,除了你没有别人拿。这个郎中见到当时的情况,老太太失去了银子对子女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几两银子心疼的样子,担心造成老人的心结,使老人病上加病,增加他们整个家庭的忧愁,看情形无论怎样的辩解,也不会有人相信的。这个郎中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几两银子,交给了老太太,对她家里人说:“你们家里的人都不在,我看见这银子掉在地上怕被别人拿走,就捡了起来,等你们都在家时再交给你们。”病人的家属,见银子数目相符,也不管是不是丢失的那几两,况且人家郎中说得也很客气,就收起了银子,也没再多说什么难听的话。看病完毕,这个郎中就回家了。当天就有少数人议论纷纷,说些有损於郎中的话(说他贪钱)。过了几天,那个病人的子女忽然找上门来,见到这个郎中又是磕头又是赔礼,连说冤枉了好人,又说老母亲非要叫他们来赔礼道赚的,一定要请求郎中师傅的宽恕。原来,郎中走后没几天,病人的子女在整理房间时,发现送给老母亲的几两银子,就掉落的床头的墙角里,确实是用花手绢包起来的,当时被东西遮住所以没看见。现在找着了银子,知道是冤枉了好人,她们又是惭愧又是感激,所以今天特来道谢,并向乡亲们说明真相。当时有人就问这个郎中:“你没有拿银子,为什么要承认拿了银子呢?”郎中回答说:“银子找不到,老太太必定病上加愁,病就可能治不好;按照当时情形,我若不承认,徒增别人怀疑,不如付出银子,既能释怨又可病愈,两件事情都解决了。”
积德行善,不可以只是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不为媚世,纯为爱人助人,直接的去利益别人,才是直善。直即不弯曲直截了当,一切行为能圆满善行的,就毫不顾忌的去做,不拘泥於世俗的浅见,只求身正、心明鬼神可晓,不必绕来绕去的耍花招,如此作善是名直善。这位郎中的行为,只想着能否对人有益,不去管大家的讥谤,也不去想自己是否吃亏,不让别人浪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象这样地去行善行,就是属于直善。
有位女士在某部门工作,在工作期间,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内借故调戏她,时间久了就是当着众同事的面,也常做些不雅的动作。这位女士很气恼,就向上级部门反应。上级派人来调查,可那位负责人却说是正常的工作行为,没有什么越轨的事。其实,该部门的大部分女职员,都有被那个负责人骚扰过的经历,但是都顾及颜面不愿承认有那些事,又为了能安稳的工作,对领导平时做的那些不雅的动作,以及说些“不恰当”的话,在调查人员面前,都一概谎称说“不知道”!可同事们对这位女士却是非常关心的,经常的和这位女士谈心安慰她,叫她不要烦恼,又是请客吃饭又是陪她游玩散心,尽其所能的关怀她。后来这位女士,决定辞职不干了,并上法庭告那个领导“性骚扰”。一开始由于别人都不肯作证,所以官司进展不利。直到其中的一位女同事,实在受不了那位领导的折磨,以及家庭生活各方面带来的烦恼,决定豁出去了,就为这位女士出庭作证,并说出那位领导多次对自己的折磨(领导强迫与她发生性关系及虐待她)。最后经过详细的调查,情况属实,该部门领导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同事们都“很想”帮助她,以好言语相劝、感人的安慰,愿意花钱请客陪她散心,同事们是不是好心呢?当然是好心了!我们也不能说她的同事们,是坏心不是好心,可是这样的好心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吗?这位女士最需要的帮助不是这样的好心,需要的仅仅是大家能够说出事实的真相而已,可是她们却不愿意说!即是好心好事,也就是善行,只是这个善行打了绕弯,好比一条山路弯弯曲曲的,左边有一块大石头,路就往右弯一点,右边有一个大坑,路就往左边弯一点,最终只能是条弯路,做善事只是打“擦边球”,绕来绕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与精力,结果别人可能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利益,如此行善是为曲善。
我们常常以为,为人谨慎、随和不得罪人,就是一个善人。但是如果一味的求平安,不能敢作敢为,不能坚持道义,就变成了软弱、没有主见了。这样子去行善行,畏首畏尾,顾忌太多,先受世俗成见约束,后被自身利益阻挡,如此行善行连少数人的小事都解救不了,又怎么能去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呢?
四、正善与偏善
恰好对路,符合实际,符合行善的事实及行善的精神。偏,偏在一边,远离正行,偏重在眼前行善的外相,忽略了结果的深远效益。偏善与正善重要点,在于事情的结果以及行事的方法是否合乎善理。所作的善行,对他人、对大家确实有利益,就是正善;如果我们做的善行,不能对他人、对大众有利益,或是表面看起有小利而实际是有大害,这样的善行就是偏善!
从前,有一位宰相告老还乡了,虽然他不做宰相没有了官职,但是乡亲们依然对他很恭敬。有一天,一个乡民喝醉了酒,见到这位退职的宰相,毫无顾忌地借酒发狂,蛮横无礼地对“宰相”大声辱骂。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时这位“宰相”,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处罚那位醉汉,对随从的人说:“他喝醉了,不要与他计较!”。没想到,过了一段时期,那个醉汉更加胆大妄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这位退职的宰相才后悔地说:“当初若稍为跟他计较,送官惩办,若能令他警醒,也许今日他就不会犯下这样的大罪啊!当初我过于忠厚,怕被别人误认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
这位“宰相”,他当时不与醉汉计较,看起来是善行,是对醉汉好,这只是一方面的善。而不能给与醉汉适当的教训,以至醉汉后来以为自己有本事、够胆,自大自狂愈变愈坏而犯死罪,这在另一方面讲又是不善。顾及身份,拘泥世俗言论,片面的只管眼前的善行,而没有考虑到结果会怎么样,这样子去行善行就是偏善。
古时候,商人们多喜欢成群结队一起远行。有一队一百多人组成的商队,他们坐大船出海到各地去做买卖。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辛,最后满载着金银珠宝准备回乡。途中顺便搭载了一位修道的出家僧人。这位出家僧人在搭船期间,无意中发现有一位贪心不足的人,准备了毒药想下毒毒死全船的人,然后就能独吞大家经过重重苦难所得来的财宝。这位出家僧人思索,要是劝化那个想下毒的恶人,他不但不会听从,反而令他起恶心先杀了自己灭口;要是向大家说明,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大家也不会相信,说了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不免恶事发生。为了阻止一场灾难,这位僧人,在半夜里乘众人都没有防备,拿着棍棒就跟踪那个准备下毒的人,最后在他想下毒的时候,打得那个恶人遍体鳞伤不能行动,最后得靠大家共同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结果下毒不成,众商人都平安的返乡与家人团聚。
普通的观点是,修道的人要慈悲不可以打人,何况是把人打得遍体鳞伤呢!以为这个出家人把人打成瘫痪是不修行的行为,以为是恶不是善!我们凡夫没有功夫的人,只能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事实,不能知晓可能会发生的事实,如果这位僧人,不把那个恶人打成重伤,他就会把一百多人全部都害死,死了一百多人是个灾难,他造下了恶业将来要下地狱同样也是个灾难。修道的人发菩萨心肠,为救度众生舍弃个人得失,把恶人打成重伤,令恶人无法再去造恶,是为一善;免除一百多人一死,也是一善。待众人都能平安回家过日子,那个恶人的伤情自会慢慢的治好,象这样结果是大家都得到了平安,切合行善的真理,符合得善的事实,是名正善。
人们都知道善行是正理,恶行是偏邪。但是行善时若以善心反而结成恶果,是为正中之偏;如果作恶的人,无意之间反而作成了好事,就是偏中之正。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以为好人做的就是好事,坏人做的都是坏事,我们修道、学佛法智慧的人要深思啊!
五、满善与半善
满,即全体,不缺失(圆满)。半,即一半,不足量(缺憾)。我们说的这个满与半,是从自身的方面来讲的,不是讲数目的多少,而是讲我们做善事的心境,是不是真的能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如果能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得到结果就会良好,这样子善行就是满善;如果心地不真诚,做善事时松散怠慢,没有尽心尽力结果就会有漏缺,这样的善行就是半善。
从前有一名贫女子,到寺院里来烧香,因家境困难没有财力,就把身上仅有的二文钱捐献给寺院里。寺院里的主持知道这件事后,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这名女子被选进王宫,享受着富贵生活,她就携带几千两银钱来到寺院里布施捐款,主持僧却只派了徒弟代为诵经而已。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钱,你就亲自替我作法事祈福,今天我捐献几千两银钱,你为什么不来给我作法事祈福呢?”老和尚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于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前她家里贫穷没有钱财,连仅有的二文钱都肯布施,这二文钱对她来说也是很难得到的啊,如此艰苦还要布施,布施之心难得,布施之勇气可嘉,布施之行为可敬,如此诚心、真心是为满心布施,所以是属于满善。然而进宫之后富有了,拿了几千两银钱来布施,必定是高高在上以为自己很有颜面很光彩,以施舍者自居,如此心中松散怠慢,打失了许多布施的真诚心,何况那些银钱,不是自己的辛苦得来的,那都是跟她以前一样艰辛的人民,上供给朝廷的辛苦钱呐!就看她向老和尚问话的情形可以略知,若是诚心布施给佛法僧三宝的,就不管寺院里是否替她诵经,更不管是老和尚念经还是小师父念经。若是出钱要请出家僧人作法事,那也只能叫做出钱请僧人做法事,不能叫做布施行善,所以她的善行就是半善。象这样的事例,就是“千金为半二文为满”的道理。
传说,汉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以利行善济世,吕洞宾问说:“这种金子会还原吗?”汉钟离回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洞宾说:“这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这种法术我不想学。”汉钟离欢喜地说:“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如果明知对五百年后的人有害而心不动,贪图眼前的法术,行善最终还有恶果,如此行善为不圆满就是半善。学成点铁成金之术,既可救济他人也可自用,有这样的好事(便宜),吕洞宾真心为善故,考虑到对五百年后的人有害而不愿意学,是对做的善行负责,因心地真诚负责故,不学、不用此法术,免去了五百年后无数人被害,岂止是三千功德的定数可比!所以汉钟离说,“就凭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因心地真诚故,表面上看他没有做什么,其实他这不做、不行,正是对行善行的负责(是讲负责任,并不是讲不要去做善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漏缺及恶果,时时保持这个警醒心去做善事,发心与善行都能圆满就是满善。
六、难行善与易行善
难行善与易行善的重点,在于能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去舍己利人。人们做善事,在力所能及之下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回报于自己,对自己不会有损害。对自己有利益才去行善,发这样的心去做善事,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此作善就是易善。如果是做别人不愿做、不会做的善事,忍别人所不能忍行别人所不能行的难能可贵之善,舍己为人控制心意难,于己无益作善受苦行之艰难,有此天下稀少的精神实在是难,这种难为之善就是难行善(简称难善)。
生活中,有些人比较热心,喜欢送人家水果食品,给别人一些玩具纪念品之类,看见乞丐也能布施点饭食,也能帮助别人干干活什么的,这些都是小事,很容易做到,如果碰到大利益之事,大都不肯让人,真正关系自己的事也不肯吃亏,这些就是属易善。
清·汪道鼎著《坐花志果》一书中记载:贾阿玉,阳羡(宜兴县)人。少年时在街上为乞丐,夜里常栖身于城外土地庙里。有一年除夕日,下午,见地上有蓝布包一个,拾起来打开一看,是件女衫,里面裹着一包银子,约三十两。他先是高兴,继而想:“我是个要饭的,哪用得上这个。丢失银子的人,难保不因此焦急而寻短见。”就坐在路边等待失主来找。过了很久,见一中年妇女从城里号哭着走出来,边走边到处寻找东西。阿玉知道她是物主,就呼叫她。妇人见他是个乞丐,没有理睬,自顾寻找,哭得更厉害了。阿玉说:“你找什么?我坐在这里很久了,该能见到的。”妇人才告诉说,把衣服和银子丢失了,并说:“我丈夫欠官粮被关押,我把女儿卖了,要去交上银子赎人出来。现在丢失了,只有去死了!”阿玉问她衣服颜色和包银纸,回答都相符合,就拿出来交还给她。妇人检查以后,非常感激,就分了点银子出来,给阿玉以示谢意,阿玉坚决不受。
当天夜里,他睡在土地祠里。忽见殿上灯烛辉煌,心中怀疑:“天还未亮,怎么会有人前来进香呢?”突然听到殿上有人说:“今天有一乞丐,他拾金不昧,保全了别人夫妇两命,功德相当大,应该赐予福报。”另有人说:“此人应终身做乞丐,寿至三十岁。”殿上的人说:“应该向东岳申报,给他添注禄籍,再赐给他妻子和儿子,以劝世人为善。”接着又命赐给他银子一箱。立即有人拿来一只大箱,放在阿玉面前,说:“这是神赐给你的!”阿玉欢喜之极,就醒了,周围仍是一片漆黑。伸了个懒腰,想站起来,刚一伸脚,哗啦地一声响,踢到一样东西。伸手一摸,拿到一串用绳子串好的大钱,共六枚。他暗笑:“这就是神所赐的东西么!”就揣在了怀里。
阳羡当地有种风俗,每年新春期间,家家做好许多糕饼,分施给街上的乞丐。同时城内外设有许多赌场,还有卖糖的挑子摊贩,摊板上放着骰子设彩与人打赌,赢者可以随意拿糖或钱。这些摊彩挑子,都集中在长桥上。这长桥就是晋朝孝侯周处斩蛟的地方。第二天阿玉要得糕饼很多,吃得饱饱的,就带着六枚大制钱来到长桥,与糖担赌,每赌都胜,赌了十多个摊子,得了千多钱。就又来到赌场,又连连获胜,从早到晚,赢钱达数万之多。当时有位姓贾的老先生,在长桥旁开面馆,阿玉平时乞讨得钱,就去那里买面吃。老人也一直很同情他。当天阿玉把赢来的钱,都寄存在贾老先生店里。第二天阿玉又去赌,一赌就胜。过了四五天,积钱达百数十千之多。他忽然想到:“赌场所得的钱,都是非义之财。我虽蒙神赐,但输家并不都是家有余财的人,我这样巧取过来,不免造孽。何况我又是个要饭花子,突然得到这么多钱,只要勤俭一点,也可以成个家了,不必再去赌博,就是赌胜了,于心不安,赌败了,还得当叫花子。”于是他在神前发誓:“永不再赌!”
那位贾老先生的面馆,恰好缺少资本,准备关闭。阿玉就和他商量,把所得钱尽数筹为面店本钱,自己也去店里作佣工。贾翁也很高兴,择吉日重新开张,顾客争相前来,生意十分兴旺,得利超过以前数倍。几年以后,积资达数千之多,店业更是一番宏伟的气象。贾翁无子,只有一女,对阿玉非常感德和器重,就把女儿嫁给他。阿玉也把贾翁当亲生父亲对待,相依互助而终。后来阿玉之妻生了两个儿子,阿玉活到七十岁才死。至今他的儿子还在经营这家面馆,已是小康之家了。阿玉不知自己的原姓,就依贾老先生而姓贾了。
阿玉是个乞丐,而能拾金不昧,成全了失主家夫妻的性命,可说很难得的了。如果说,他捡到的钱不是自己的,本来就应该还给人家,这也算不了什么,到后来他梦见神赐,赌得多金,按一般人观念,难道不会仗恃这骰(tóu音,头)子就是聚宝盆,而更加想盈满巨箱的金钱吗?而阿玉却能在连连得手之后,想到输家处境难堪,并在神前设誓而永不再赌,在得意之时能有几个人会为别人着想的呢?有道是“贫穷布施难,富贵制心难”,穷贫受苦也不贪捡到的钱财,赌场神助能赢大钱,还知道及早的收手忏悔,而后竟能安分守己的营生,处处都显得难能可贵啊!
七、大善与小善
一件善事的大小,就是要看这件事能不能利益更多的人,利益的力度是不是够深远。重要点在于心量的狭隘与广大之分别。若心量狭隘局限于个人的喜好,针对某个的、单一的个体去行善行,相对的来讲就是属于小善;反之心量广大普及一切人、一切事,利益的犯围广大,这样子的善行就是大善。
如果对某些事喜欢做,只有在这些事上他才会去行善,在别的事上叫他行善他就不会去做,这就是有喜好与厌恶之分。几个人在一起相处得很投缘,让他去帮助他就会去帮助,若是不相识的人或是不喜欢的人,他就不去帮助,这就是有亲与疏的分别。做善行只顾及眼前的一个人,不管会不会损害到更多人,用分别心、喜厌心去做善行,用心狭隘不宽广,如此的行善行就是属于小善!
在《了凡四训》书中记载(故事传说,只为譬喻):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有一次,他的神识(俗称鬼魂)被鬼差带到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簿却只几张而已。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只有几张的善录簿轻。仲达好奇的问:“我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岁,哪来如此多的恶录呢?”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又问:“那善录里面记的是什么?”阎王答:“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时,你上书谏阻,这轴里就是奏章稿文。”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采纳,何以有此份量?”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根据这个譬喻来讲,如果只考虑到自身或眼前,善心只能为一人一物,虽然做了很多善事,所得功德也是小得很,就是小善。心中装着天下,为了万民着想,就算是一件小事,所得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就是大善。
八、阴善与阳善
阴善与阳善的,重要点在于做善行想不想要让人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若做善事欲想大家都知道,到处的去宣扬,大家都知道你在做善行,那就是阳善;如果做善事不想让人知道,也确实没有人知道,那就是阴善。
在农村,有一户人家因天灾,庄稼没有好收成,又因家贫,直到第二年准备播种时,播种的良种子还没有着落。有一个同村的人知道后就和他商量,愿意提供好的粮种供他家播种,但要求用他家的普通粮种以一斤半换他一斤好的粮种,这位缺少种子的农户就答应了,达成了交换。从此以后,那位提供良种子的人,也不管是在什么场合,逢到人就说:“他家多亏了我呀!要不他家庄稼没有好的种子,播种下去肯定收成也是不好的”。弄得那位缺少良种的人家,见到别人就觉得矮了三分。象这样子,喜欢到处宣扬、显示自己的好心,在帮助人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压力,他所作的善行功德早己折去了很多,如此行善行就叫做阳善。
在过去,有一位贫穷的,靠教儿童念书的教书先生(私塾先生),他长期地过着艰苦贫穷的生活,心里面实在是很烦恼。有一年在快过年的前几天,他看着那些地主、有钱人,吃着大鱼大肉穿着绫罗绸缎,回想想自己的生活,心中烦闷啊,大感人生不平等,觉得老天无眼,在感伤之余奋笔疾书,写了一篇《告天地神明文》。大意是说:自己生平从不作恶却穷困潦倒,而那些地主、有钱人,也没有做什么善行,倒享受富贵生活,真是神明不公老天无眼啊!写完后就拿到灯火上烧掉了。当晚,这位教书先生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鬼神跟他说:“你穷困潦倒只因你命中福薄,前生没有多修福报,虽然你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可你也没有做什么善行啊,象你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大发疾愤言语刻薄已经损及了天地鬼神,这就是折损你福报的行为啊!象这样下去又怎么能有福报呢?”这位教书的先生不服气的问道:“某某地主,他整天享受富贵,他作了什么善行?”鬼神回答说:“他今天所享受的富贵,也是他前生修的福报得来的。有些人作善事,不一定是被世人所知道的,可各司的鬼神却都清清楚楚,这样的善行所得到的福报反而更大,譬如你说的那个地主,他在去年就修了两个月的芦席桥,不就是在行善行吗?”教书先生在梦醒后,心想梦中鬼神说某某地主(编者注:就是出钱办私塾的人),去年修了两个月的芦席桥,我怎么没有听说呢?他觉得很蹊跷,第二天就跑去问那个地主,并告知梦中的事情。那个地主想了半天,才对教书先生说:“修桥的事没有,要说‘芦席桥’可能是这么一回事,去年初冬我到集镇上去玩,有个卖‘折子’的(折子是当地话,就是芦席的另一名称),他叫我买他的‘折子’,我顺便就买了两个。因拿‘折子’很累,我就抄近路,结果走到(半路上的)小河沟,发现河里水宽走不过去,我累了也不想绕路走,也不想从水里走,就干脆把两个‘折子’放到河里,踩着‘折子’就过了河。后来我也没有把‘折子’捞起来,算算时间那‘折子’做的桥也只能维持两、三个月,因为你也踩他也踩也不禁踩啊!”
(注:‘折子’是我们家乡话,有的地方人把它叫做‘条席’或者叫‘粮席’。就是农村里用芦苇编成的一尺多宽几十米长的芦苇席,是用来屯积粮食用的。用时先在地面上圈成几米大的圆圈扎牢,然后放粮食,放一圈折子就放一些粮食,这样一圈一圈能圈得很高。不用的时候把它紧密地圈成捆用绳子扎牢,便于拿走。)
那个地主,把折子放到小河沟里,因为经常有人抄近路走小道,于是折子就起到了桥的作用,他也没对人说,大家都不知道,要不是教书先生做的梦,可能永远也没有人知道!象这样的善行,不求好名、不求回报、没有人知,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在行善,他这样子去行善行就是阴善。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行善不一定非要怎样怎样的招摇才是善行,只要善念存乎于心,时时的警醒,一举一动都有善意在里头啊!
我们都认为,行善得美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却没有人去在意,如果世人的名誉超过了他行善的实质,就是过份地消耗了自己的功德,可能会引发不可知的祸殃。而做的事情实质上是良善的,但却没有人知道或被世人误会讥毁,倘又能逆来顺受的,必定会消融隐而未发的灾凶,增长以后的吉祥!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