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斌,孔斌讲师,孔斌联系方式,孔斌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阿里巴巴金牌讲师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2021-03-16 2212

    前些日子,因为一件生活之中小事,我白天以为自己不在意了,不料当夜梦里梦见之后,还被气醒了,之后越想越不忿和委屈,在这样遇到气愤难平之时,我更想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情绪,明明从理智层面知道这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又在感性层面上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情绪的波澜。当夜有足足两个小时一直希望得到一个合理合情的答案,遗憾的是:并没有。只能最终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睡去。


    翌日清晨的太阳透过纱帘照进卧室,我的内心忽然豁然和明亮起来。回到工作室泡了一杯茶,在户外坐着看着树叶下斑驳的光影,再问一声自己为何昨日如此气愤?


    通过这事我想了很多,也一直在反思这件事。

    说起来,情绪是人的日常。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有些是好的,有些则令我们愤懑、不安、愤怒等等。因为情绪和我们的肉身关联太大,所以处理情绪,是修行中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愤怒的根源,常常是因为一腔热血被挫伤,或者是遭遇到羞辱和误解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会忘掉恐惧,拼命想要去证明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某一种情绪的产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但如果我们只是想,反反复复用这种情绪来折磨自己时,就陷入“障”之中了。


    这种障,一来,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主人公。哪怕加上一句限定语,“对自己来说,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实要强调的还是后半句。固然,每个人都很重要,但这里并不想凭空讨论“自己有多重要”,而是想在实践上把这种观念和个体承受的压力痛苦、所产生的行为建立联系,以发现一个人越把自己置于中心,就越多地承受这种视角带来的痛苦。觉得自己不能受委屈的根本,还是因为这种执念。觉得自己过于重要的执念。


    二来,是强迫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引导感性情绪去“放下“和“不在意”以及违心的“谅解与原谅”。这是更要不得的行为,因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表现,时间长久下去,负面情绪所压抑的创口越来越深,而若是不能把这种情绪放在阳光之下,尽量以觉知的视角去看待和安慰以及理顺其中的根源,这种伤害必将反噬自身。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肉体上遭遇了实质性的伤害,由情绪而带来的痛苦,都是修行的发端。因为会产生这种自我伤害的执念,皆因我们每个人都有“我很重要,受到委屈我一定要让对方明白”这种执念。


    但是,在现实世界之中,即使我们拼命向对方解释,甚至是去教育他们,我们常常也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其他人说服的。


    最常见的结果是,当我们拼命想把我们知道的那些东西告诉别人,别人却根本不领情,反而会和我们争执。


    其实,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会有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奇怪。每个人的前期经历都不一样。道理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一个人接受一个道理,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思考,只有思考到了那个点上,他才能被这个道理点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光一闪般的“悟”。

    我们在世间行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一件事的道理,并明白事理产生的根源,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以及对这件事更深层的洞察;而有人因为天生比较顽固,智慧不足,不具备自我反思的力量,所以他们没有办法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域,反而对那些想要帮助他们打破的人恶语相向。


    自我反思、反求诸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个能够内向归因、并且认真、诚恳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人,是懂得自我反思、并善于自我反思的人。


    表面上看人人并并无区别,但是一个修行者,他会得到内在的自在,进而通过内在情绪,影响外在的精神面貌。因为人的内心宇宙和外部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对自我的洞察,就是修行的途径之一。这类人,自己构建了自我循环,同时跟这个世界交互,有足够智慧明白该在哪些时刻对自己进行有益的提醒。


    但是同样的,我们也不应该苛责那些暂时没有呈现出慧根的人。他们的表现,他们的反应,和他们之前的经历,之前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自我的内核有关。他们还不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没有顿悟的智慧,也没有到开悟的时机。对这样的人而言,即便是良善的劝谏,也十分容易被理解成苛刻的谴责。


    人的情绪非常重要,也在于这里。我们通过处理自己的情绪,来认知我们自己的内心。情绪的根源在一个人的世界观深处。通过不断地疏导情绪,通过“破”的方式来“立”,通过拆毁的方式来重建。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圆满。


    同时,我们通过了解自己处理情绪的艰难,也能宽宥别人。因为我们经历过,所以能理解其他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就能洞察苛责背后的宽宥与慈慜,由此心甘情愿去接受缺憾并面对之。


    当一个人质问别人“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你就不明白的”的时候,恰恰表明他看不出来人与人之间这么明显的差别。不同的人,在性格、理解力、思维模式、逻辑能力等方面存在天渊之别, 从来就不是整齐划一的。


    当我们有情绪时,正是自己在自我修行之时,如何对待它、安抚它,并通过它洞察自己,就是我们自己悟的过程。


    情绪时时产生,就是在提醒我们,自我的觉知和潜意识对它的疏导亦一刻也不能停止。这就是修行的难度。我们既不能过于急躁,也不能停止。即便可以培养,也绝不是短期有望见效的。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能看出的改变,就不该奢望在短期得到解决,不该期待通过一场沟通而奏效。


    我们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大到宇宙天体运行,小到人体五脏六腑,其运行规律与逻辑上都是基本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道”。


    “道”无处不在,但要做到与道合真确实那么的不易。其原因在于我们自身局限了自我的认知。

正如我们只相信所认知的有限知识,相信以所谓科学方式证明的情况,却不相信自己与生俱来的灵感,不相信自身灵敏的直觉。而直觉是什么?直觉是来自高维的信息,我们人类所有科学发明来自于灵感,灵感是来自于高维的信息。


    如果我们从某一天开始突然明白了,噢,我要认真的倾听内心的声音,能平和的与自己沟通,不去刻意压制自身情绪,能觉知的看待自己。并且从心中找到事情的答案,再从现实去努力验证,就如科学家的灵光一现而得出的大胆假设,再以此去求证一般。那么或许这条与自身和解与沟通的路就通畅了。   


    无形能量总比有形能量更加具有威力,更加具有高层次的力量和功能。逐渐的摸索之中,你会发现无论修行的是哪一家功法,走的是哪一条路,最终都将走到一起。正如那句话一样:我们从山脚下出发,一路上彼此并未相见,但到达山峰时,我们对视而笑,终于等到你来了。


吾生也有涯,其修行也无涯。

晨曦写于21年3月15日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