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觉,道觉讲师,道觉联系方式,道觉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道德经研究专家,国学应用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道觉:道觉老师浅谈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2016-01-20 47177

《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道觉

老子无处不在,他是那么的简单,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就像我们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然而他是重要的,就如空气一样,我们不能离开他。我们需要得到他的智慧指引,从而简单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工作和获得成功。

《道德经》又称《五千言》,仅仅五千余言,自古至今海之内外已有几千种注本,不可不谓世之罕见。近代以来被毛泽东所唯一佩服的曾国藩也曾有一言:“一日不读老庄,浑身充满酸臭之气”,可见老子在其心中的地位。无独有偶,鲁迅也曾有一言:“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不知道您是否读过该书,但在鲁迅看来不读显然是行不通的。

老子的《道德经》,文简义丰,博大精深,进则被誉为帝王之学,可以治国安邦;退则被奉为安身之道,可以修身养性。当今企业管理者鲜有不感叹管理之累的,为何?庄子曾有言:“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我们之所以累在庄子看来是因为我们舍天道而奉人道,去无为而行有为。

那如何化解管理者身心之疲惫,实现更好的管理,老子告诉我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由此看来,入道便可。

 一、玄妙之道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头尾五个字便是“道,众妙之门”。理解了道便可窥探天地万物之妙门,当然企业管理亦不过是天地间一事耳,可见道之重要。道的核心是什么?在本人看来道的核心便是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把握。

天地万物之变化无不在“无有”两字之间,无可生有,有也终将归无,其间玄妙便是道。道蕴藏着无有生灭变化之玄机,把握了道便懂得了其中之机妙。所有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亦必将由盛而衰,归于无。这是大道,不可不明了。此道即明,便可突破企业经营管理一时之得失,而全然整体的去思考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局面,所因采取的不同对策,应时而变;同时亦需明白在变化中抓住核心,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企业的核心只有一个字“人”,而人的核心也只有一个字“心”,所以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人心”。人心便是道,在企业管理中得人心便是得道。人心有无归向,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者,得人心;德者,得道也。所以作为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核心便是修德,以得人心。

二、上善领导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于如何悟道以修善德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比喻,以其修身便可得之。

      其一:“复归婴儿”。老子认为德最厚的人莫过于婴儿,如果复归婴儿,则常德不离。婴儿之德有三:1、纯真,如果领导都能真实无欺,那么上行下效,整个企业人人都会简单真实,而各种人际关系就会随着简单朴实,员工之间与部门之间少了猜忌而增加信任,彼此配合顺畅,自然就会高绩效;2、亲善,婴儿是最亲善的,简直人见人爱,如果领导能有这种亲善感,员工个个都喜欢,何愁管理不好,怎么可能没有凝聚力和执行力;3、和美,婴儿可以“终日嚎而不嗄”,究其原因是和气至极的缘故,内外和谐自然就美,一个领导如果能够自己内外和美,以至于引导团队内外和美,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自然就会和气生财,而且生大财。

      其二:“上善若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地万物中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学习水之德,便如学习道之德。水德有三:1、处下,水处下故江海能成其大,而领导能虚怀若谷谦卑处下地尊重员工,自然会被员工所尊敬和拥戴;2、柔弱,曾国藩曾有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水是大柔的,然而一旦成势,便可以摧枯拉朽毁灭一切,领导也需要外柔内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圆融处事,便可以柔克刚,化解矛盾于无形;3、不争,水从不与万物争,更多的是成就万物,而作为一个领导如果能不与员工相争于利,更多的去成就员工,反过来员工成功之时,定是领导成就之日。   

三、无为管理

作为领导者不但要有上善的德性,更需要将这种德性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当然老子倡导的管理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关键有二:

其一:“无为而治”。很多人以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做,然后坐享其成,世上显然没那么好的事,这也是对老子莫大的曲解。无为而治含义有三:1无伪,意思是在我们的管理过程中不要去巧装伪饰,殊不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伪装一次,员工就会因人而异奉还无数次,如此得不偿失也,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无违,其意为管理要符合规律,顺应人心,不得背道而驰,不然就将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古有“拔苗助长”的例子便是如此;3,无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可以少作为甚至不作为,顺其自然,便可得无所不为。我们国家改革30年,越来越无为了,而人民越来越富有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再者从管理所经历的三个发展进程(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来看也是一个越来越无为的过程。

     其二:“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皆有其本性,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为本性使然,即自然。此前已有论述,道之玄妙,即在“有无相生”之间。由此,道法自然有三含义可述:1、常无,管理有道,道可知不可见,却不可违,有如四季更替其道可知却不可见,唯有顺之,如春种夏长方能秋收冬藏;2、常有,管理之道无形,却是可以在管理中显现出来的而成为有,符合了道,便能得人心,正如孟子所言“得到多助,失道寡助。”而在管理中如果能得人心,便一切皆有可能;3、自然,便是道,便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管理如果能循人之本性,满足所求,因循利导,被管理者必将追随,驱之亦将不离,此方乃管理真大道也。

     总之,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不是拘泥于某一事的管理方法与技巧,他告诉我们的是大智慧,在道的高度,从“有无相生”中全然整体去把握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管理要妙,由此去化生管理万千法门,以破解层出不穷的众多难题。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