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张靖笙:让互联网来倒逼中国的银行们改革
2016-01-20 7846

张靖笙

 

利率市场化的决战时刻

回顾近三十年的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不能不首先分析实行利率市场化前后,对于银行来说是两种天壤之别的市场游戏规则和生存环境。

在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前,在市场上有一定垄断性的中国银行业基本参照央行公布的官方基准利率执行的。中国的银行们面对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所来动的庞大金融市场需求,却享受官方利率管制所带来的相对稳定的利差空间、较小的市场竞争、而且还享受国家信用做风险兜底,在如此优越的市场土壤中,相对国际同行,中国的银行们经营效率不高却回报稳定丰厚。当然,中国银行业也不是没有竞争,利率管制的同业竞争游戏规则是典型的“大鱼吃小鱼”,大小银行掌门人所推崇的经营法宝都是“规模立行”,因为只有大才不会被别人吃掉,于是非技术性地、盲目地、甚至不择手段地突破监管约束来扩大负债和资产规模成为中国的银行们心照不宣的秘笈,结果这种快速成长使得中国银行们普遍性地虚胖,大而不强、肥而不刚、举步蹒跚。

援引银监会2014年6月发布的截止2013年底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资产总额151.4万亿元,2013年的税后利润达到惊人的1.7445万亿,而其中外资银行仅占微不足道的140.3亿,简单的除法,2013年平均每家中国银行们净赚40多亿呐,也难怪笔者这几年的工作中接触的银行客户,即使有这样那样明显的不足之处,可就是有钱任性呐,就算差劲也不差钱呐。

由此可以看到,有国家的保护对于中国的银行企业来说还是太舒服了,作为特殊的既得利益者,在这么舒服的环境里是缺乏改革压力的,从人性的角度就更不可能有改革的动力了,因此,推动庞大的中国银行业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的力量不可能在内部,唯有依靠外部的力量,从外而内倒逼中国的银行们进行改革。

虽然这三十年,国家也不断尝试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格局,通过引入竞争、发布一些引导性的政策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等方式方法对银行们的企业改革施压,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笔者认为,能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银行们的外部大事件只有两件,一件是中国加入世贸,另外一件就是已经箭在弦上的利率市场化。

然而中国加入世贸十多年了,进来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至今仍表现水土不服,加之2008年之后其母国金融市场后院起火,与国内顺风顺水的环境下拥有主场优势的各路本土银行们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从银监会的年报可以看到,他们所占的份额还微不足道、难成气候,当年“狼来了”也成了虚惊一场;

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也走了很多年,可是在众多历史原因下一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的利率体系中,存在着受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已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两种利率体系,被称为“利率双轨制”。其中一轨是利率高度管制下的正规市场,另外一轨就是存在各种形形色色“影子银行”的非正规市场,但正是这样一个有双轨的市场,如果正规市场的融资价格被人为压低了,那么在非正规市场的融资利率一定会被人为地抬高。而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政府兜底的银行机构们进入影子银行市场,也挤占了市场资本,抬高融资成本,这些共同作用,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两年多前十八大报告“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锤定音,配合国家全方位深化改革,金融业管制和准入门槛也逐步松动,阻碍市场竞争的历史性体制性障碍已经逐渐消失,敲响了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中国银行们要准备参与利率市场化命运大决战的警钟,习惯了养尊处优的中国的银行们将接受前所未有的洗礼和挑战。

 

互联网金融草根们能对阵传统银行大树们吗?

今年三月总理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互联网+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强音符,这也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稳增长、转结构、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压力的国计民生,为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国家在不断敲打中国银行业加速向普惠金融方向改革的同时,对于曾经水下潜行的民间金融资本也逐步松绑解禁,并且对于互联网金融更加寄予厚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1月份考察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时就干脆明说了:“让互联网金融倒逼中国传统金融改革”。

虽然近三年涌现的各种互联网金融抢足了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传统的中国银行们又一次惊呼“狼来了”的恐慌情绪,而新冒出来的金融草根们能趁此东风撼动根深叶茂的传统银行大树们吗?恐怕还是要让数据来说说话,对于民间金融(非传统银行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归此类),笔者没有获得官方渠道的统计数据,援引去年9月22日《经济参考报》的披露数字在5万亿左右, 这个规模和151.4万亿相比,从宏观统计数据来看,判断新生的互联网金融要抢了银行的饭碗还为时尚早。但是这也并不能代表传统银行们还能倚老卖老地高枕无忧,笔者认为当下正是对于每个中国传统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来说可能会面临以下非常危险的处境和挑战:

首先,如前文分析,银行们的垄断地位消失了,竞争全面放开了,加之互联网形成的广泛互联的网络社会,金融业务的交易主体去中心化趋势已成定局,根据网络经济中集群力量颠覆中心集权的规则,正如大象是打不过数量庞大的蚁群的,一树难敌众草;

其次,传统银行大树们的传统交易客体是为数不多的白富美客户,特别是各项国家投资业主和大型国有企业,而随着高投入政策的终结和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举步维艰,金融业务的交易客体也要转向数量庞大的屌丝草根,这种前端用户需求的更大差异化、单笔交易微利化要求后端成本结构的更加高效化,这也是过惯了好日子的传统银行大树们很难一下子转过弯来的;

再次就是最厉害的利率市场化所代表的交易定价方式将根本性改变,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了,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后,如前面所分析相对稳定的市场和平稳的技术环境已经一去不复,传统银行大树们的生存环境将持续上演失衡再平衡的动荡,“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规则要让位给“快鱼抢慢鱼”了。

而扮演挑战叫阵角色的互联网金融草根能否与传统银行大树们分庭抗礼,从大鱼口里夺食,就是要看其能否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东风,从鲶鱼变成快鱼,在传统银行们之前不愿做现在也不好做的小微金融市场中快速出击,游刃有余。

  

危机面前传统银行大树们会怎么变?

危机面前传统银行如何变,向哪走?笔者看来,出路有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国际化,一个方向是平民化普惠化。

作为大鱼翻身都不容易,变成快鱼是不现实的,因此大鱼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唯有跳出中国市场这个湖游向国际市场的海,对于金字塔顶端的超大规模的国有银行、全国股份性银行,跟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配合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去布局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对国内市场做一定的战略性让渡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

而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在中国传统银行业阵营中占大多数的中小规模的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走国际化道路恐怕是不现实的,既然仍然要扎根国内市场的土地,利用利率市场化下全面竞争带来的机会,虽然和互联网金融创业者比变化速度比不上,不过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资金实力、风险管理水平和成熟运营能力稳扎稳打,走群众路线、更接地气的普惠化金融服务也不失为有前途的出路。

而在国内市场与互联网金融产业者快慢比拼中,胜败的关键就在于数据资源。

 

金融的大数据之战

    金融是一个需要高度信息化的行业,因为金融的最根本价值在于建立了市场经济中各交易参与方的内外部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互融通的中介体系,交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逐步交换的过程,交易双方通过信息建立信心和信任,因此,银行从经营货币到经营信用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背后所依赖的都是信息的处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路,不能否认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银行是最积极最大方的业主,远远地走在其他传统行业(甚至包括电信业)的前面,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就是加入某国有大银行的信息科技部,在该行工作的七年时间里,参与了三次该行信息科技全系统的升级换代,亲历了每一次升级银行的大手笔投资,也体会了银行在升级过程中脱胎换骨的进步和阵痛。

虽然中国的银行们具备了当前国内传统产业、除IT企业外最雄厚的信息科技基础,某些大行在信息技术的实力甚至不比IBM中国的技术团队差,但是笔者认为,至今为止银行对信息科技的大把投资,还是在努力构造一个“技术领先、数据落后”的金融信息化体系。有个小细节可以印证笔者的判断,笔者工作关系会与银行领导、信息科技团队、业务团队都有充分的接触和沟通机会。在科技团队的话语系统中,充耳的都是各种代表顶尖昂贵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和“交易”、“系统”、“功能”、“接口”这样的技术名词;而当笔者从行领导口里听到的多是关于“数据”的询问或者叹息,我的技术同行们常常要么噤若寒蝉、无言以对,要么把原因归结为业务人员操作不善造成的数据质量低下;而笔者接触业务人员,发现不太友好的使用体验让业务人员对本单位的信息科技团队充满了抱怨和敌意,这样的局面随着信息化投资的加大仿佛成了恶性循环。从中笔者可以看“技术领先、数据落后”的这种定位造成了银行投资信息科技的巨大泥潭,大量的投资并不能弥补科技和业务巨大的鸿沟,双方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紧密配合的关系岂不是缘木求鱼?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能从根深叶茂、财雄势厚的银行们口里抢到食,我想恰恰就是钻了银行们没把IT投资重心放在“数据”的空子。如果我们分析互联网金融做得比较成功的模式,他们莫不是利用互联网能帮助这些金融行业的创新创业者完成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的积累,因此在建立了某方面传统金融服务所不具备信息优势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把数据优势转化成在提供信用中介服务的信息优势进而赢得竞争的先机,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尤其在利率市场化后,信息优势所代表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定价优势,恐怕对于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冲击面会更大。如果说传统金融着重服务于占比20%的大客户,最根本原因他们的信息系统缺乏采集和处理另外80%的小微客户信息资源的方式和方法,银行们唯有通过预设门槛来识别自己的目标客户,这样一来与当前网络经济下的普惠化市场主流发展方向必然背道而驰。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远远不及稳健成熟的传统银行,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远远比传统银行高,对于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仍然将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的中流砥柱地位,因此大树也不能被砍倒。

    

互联网倒逼的改革红利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久的将来,完全“线上”化的信息流通方式必然颠覆传统的“线下”信用中介服务方式,让原有金融市场、用户、产品和价值链被重新洗牌,传统的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已经消失,具有开放、共享、平等、普惠等特点的互联网金融,通过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威力,笔者认为这些都还不是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价值。

如果说传统金融市场的土壤是由资金资源和资产资源组成的,新兴金融市场的土壤则是由大数据资源组成,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大树还是草根,要想在新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就要学会吸取大数据土壤的营养。

如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价值是让广大传统金融从业者们感受到了大数据资源所蕴含的巨大商机,过去在封闭的信息系统里面片段化的、零碎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而经过开放的互联网信息海洋的熔炼,只要具备必要的数据技术手段,一方面,从海量数据中不但能分析和勾勒出用户群体完整的信息视图,这样传统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和成本被大大降低;另外一方面,相当多的数据挖掘技术也能准确地发掘甚至预测出连用户自己都没有察觉的需求,这样对于应对用户差异化需求赢得了先机。新一轮的传统银行改革,必然是首先从内而外彻底地重构自己的“技术领先、数据落后”的金融信息化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彻底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银行业务模式全面转型,这不失为一条顺势而为的好捷径,如上金融市场土壤说,当下互联网倒逼传统银行大树们的改革,就是把自己的根基尽快重新深深扎进互联网广阔的大数据土壤上,重新吸取未来市场的巨大养分。

因此,互联网倒逼传统银行改革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挑战和压力,还是可以预期的巨大红利。

 

(2015年4月18日初稿)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