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平,谭晓平讲师,谭晓平联系方式,谭晓平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建材家居管理与营销实战培训师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谭晓平:营销的困局
2016-01-20 38409

从宏观上,中国经济正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痛苦的时期。对于目前经济困难的根源,理论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唯一没有发声,或者声音最微弱的是营销界。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经济成就,除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与之匹配的各项举措,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市场营销在中国的普及和发扬光大。那么,从这个视角分析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发现有价值的和根本性的问题。

      国际市场也好,国内市场也好,从专业上说,就是个市场营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的困局,本质上是营销的困局。微观上,是企业营销的困局,中观上,是行业营销的困局,宏观上,是国家营销的困局。

      在《销售与市场》这个迄今为止,中国最权威、最专业的营销杂志上,从来就不缺乏对中国营销理性的分析和具有忧患意识的前瞻思考。

         2005年,营销版在一片对同质竞争的讨伐和担忧的气氛中,推出了“走出竞争僵局”的封面专题。很可惜,“竞争僵局”这个营销现象及其成因,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同样可惜的是,关注到这个现象及其成因的专家和杂志社,也没有对其进行持续的研究和关注。

      任何行业,在竞争和需求变化的压力下,都处于不断的创新和演进之中。在市场进入成熟期后,竞争在学习和模仿的推动下,产品大多不再存在本质性差异,而技术也不再为哪一家企业所专有,产品、技术、营销,甚至市场操作都会逐步走向同质。如果没有一个竞争者能够取得压倒其它对手、明显而持久的竞争优势,那么,竞争就会陷入僵局。

      在竞争僵局下,几乎所有企业都不会从竞争中获得好处。大浪淘下之后留下的只是幸存者,而不是赢家。

      而在那个关键的时间,也发生了一个影响甚广,但没有正确导向的争论:关于制造和创造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没有集中到如何从制造走向创造,而是集中到中国制造的是与非上

      毫无疑问,质疑中国制造是不得人心的。因为中国制造尽管问题多多,但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中国制造,哪有今天的中国经济?质疑中国制造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那一定是哗众取宠。

         2005年,是中国那些经历了充分竞争的行业走向成熟---尽管是低水平成熟---的前夜,随之,在完成最后的“收获”之后,在2007年,中国经济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而200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因金融危机陷入衰退的大环境下,经历了短暂的“风景这边独好”之后,也陷入整体的困难之中。

      中国营销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

      首先,由于后发优势,中国各行各业和中国企业存在巨大的学习和模仿空间,而中国营销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学习和模仿,而且是在一个加速和压缩式的进程中,迅速完成了学习和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造成了许多“夹生饭”,比如企业增长了,却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块头变大了,综合能力却并不匹配。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产品和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和价值,使得学习和模仿“红利”,在创新能力没有培育出来之前,迅速消耗。这种现象在家电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中国企业主要采取竞争导向。“贴身紧逼”式的竞争,加上超常的学习与模仿能力,虽然对跨国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但对本土企业相互之间造成的杀伤力,更为致命。中国企业一红就死,批量衰退,原因就是有崛起的“杀手锏”却没有立足的“护身符”。

      结果是中国企业用一个大的行业周期,涵盖了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若干个行业周期。当这个行业周期进入到成熟期后,学习和模仿已经不足以推动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培育出来,企业竞争由同质进入僵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行业周期决定着经济周期。当越来越多的行业步入竞争僵局的时候,国民经济的困难也就如期而至了。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经济达到增长高峰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

      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当一些行业进入竞争僵局时,另外一些行业仍然生机勃勃。但是,当越来越的行业和国民经济支柱行业进入竞争僵局时,整体上的停滞或者衰退,就不可避免。

      而营销的困局,表现市场机会的稀小;市场机会的稀小,又源于创新能力的不足。表面上看,中国企业最稀缺的是资金,资金短缺也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但如果不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整体上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过多的资金投放,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经济问题。

      以前,我们说中国在爬坡,世界在过坎,现在,中国不仅需要继续爬坡,而且需要过坎。这个坎,就是企业创新能力问题以及与之匹配的综合实力问题。

      学习与模仿,只能缩短差距而无法实现超越。这既是中国营销的困局,也是中国经济的困局。而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无论是企业界、理论界或者是政府,都是说得多,研究得少,采取的实质性行动更少。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