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鹏,刘华鹏讲师,刘华鹏联系方式,刘华鹏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华鹏:银行理财经理的眼泪在飞?
2016-01-20 10299

指标年年涨,今年最烦;存款年年拉,今年最难。今年,是各家银行被存款弄得最头痛的一年,也是由存款利率非市场化催生的“银行理财产品”年满11岁。回顾这个中国特色的理财产品成长历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4年初,理财产品诞生于存款基础薄弱的股份制银行,当年作为从四大行“吸金”的绝杀利器,也让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户从中尝到真正的实惠。当时四大行虽有少量产品跟进,但还是担心“挤占了存款怎么办”,视理财产品为小银行的小打小闹,远远没有成为他们货架上的主流。

第二阶段

四大行产品在2007年以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没有理财产品的日子也过得不错,不易被察觉的客户流失也不过是凤毛麟角。

第三阶段

当客户资金在四大行之间开始流动的时候,大象开始跳舞,理财产品的密集发售和大力推广,成为银行“稳住”客户的重要手段。


第四阶段

当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变成“唯一手段”的时候(特别是有的银行倡导先进的管理资产考核),理财产品陷入尴尬境地。

当前理财产品面临的尴尬,以及引发的触动和思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第一,银行一边用“高收益”讨好客户,一边抱怨“客户被惯坏了”。当下,客户最爱问银行的问题是“你们最近有什么好产品?”而且,客户的这个“好”是对“收益率高”的特指,双方已经默契得心照不宣。银行的客户们不但没有能把科学的理财意识灌输给客户,反被客户“教育”,甚至到了“不卖理财就张不开嘴”的地步。某行长曾向笔者吐槽:我们的“理财经理”已经沦为名符其实的“只会卖理财的经理”。理财产品的出现,受益者是客户,“失能”的是客户经理。这11年来总体上看,客户是进步了,客户经理却没有什么进步。

第二,理财目标的单一化导致服务内容的单一化,以及产品配置的单一化。综合的理财服务应该包括对客户资产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综合安排,而大多数客户经理对“理财”的理解是“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收益”,这样的观念不仅让收益不确定甚至为负的产品(如基金)滞销,为客户提供安全性的产品(保险)也被做滥——要么不敢开口不会开口,要么被迫进入“误导模式”。即使客户把全部货币资产都买成理财产品,也收不到关于资产流动性风险的任何提示。目前各家分行的基金保险等复杂产品的客户覆盖率平均2-8%,鲜有超过1成者。客户的需求一定是多样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多样的,问题出在了“匹配能力不足”上面。

第三,理财产品是客户经理的“红舞鞋”,一旦做大就无暇他顾。笔者对客户经理的调研数据:当一家机构的理财产品保有量超过全部管理资产30%,辖下客户经理70%以上的工作时间就会花在理财产品到期客户的转存和挽留,能够用于开发新客户或者进行复杂产品销售的时间所剩无多。哪怕是“优秀”的客户经理,他们掌握的客户量越大,越是没有时间营销新客户,遑论那些没有人维护的中端客户或者潜力客户。不“维护”理财产品到期客户会导致客户流失,“维护”就没时间拓新增。客户经理不但在网点“独舞”,而且被理财产品束缚住手脚,面对不断增长的业务指标,充满无力感。

第四,理财产品是银行的“鸡肋”,对利润和中收的贡献微乎其微。“理财产品卖的越多,我们付给分行的买单成本越高,可是不卖又留不住客户”,某二级分行计财部老总无奈地告诉笔者。个人业务玩的就是“大数定律”,思维的转变和方法的优化不是包治百病和天下通吃,但是无数辅导案例可以证明的是,客户维护和营销的成功率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银行的任何一种产品(广义的产品)本质上都是一项服务,对客户经理的最大考验,就是你会不会“包装”,是不是能讲到目标客户的心坎上去,这地方是银行目前需要下功夫的极大空间。解决了这个问题,客户不一定要以很高的成本来维护;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既能留得住客户的钱,又能留得住客户的心。网点经营和客户经营,本质上就是要了解客户的前提下“养”客户。在“养客户”这件事上,懒得用心就只能用钱,用钱还不一定管用,其实用心比用钱更有效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存款危机”,银行开始自问:银行怎么突然忘记了怎么“拉存款”啦?答案很简单,卖理财产品的时候只要在收益率的3个数字和一个小数点上比比大小就行了,而拉存款是要有各种技巧和方法的(甚至包括搞关系求人)。打个比方:正是因为敲键盘比写字简单,所以敲惯了键盘的人才会有“提笔忘字”苦恼。

讨论至此,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卖理财产品?

自答:因为要留住客户,防止流失呗!

再问:那留住客户又是为了什么呢?

再答:为了通过对客户提供服务,最终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俗称“赚钱”呗!答的还行吗?

又问:那银行的经营目标是什么?

又答:一手抓存款、一手抓中收。就像弹钢琴的两只手,右手是存款,是“主旋律”;左手是伴奏。没有右手就没有立行之本,没有左手就不丰富多彩。

最后问:那么如果客户在理财产品上月月“转存”,那么何时转化?客户经理天天卖理财,怎么转化?是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持有客户都是不能转化的?哪些可以转?哪些能转一部分?哪些不能转?不同类型的客户,他们的理财驱动是什么?他们要的是什么?怎么转?……

痛中思痛:面对已经“卡脖子”的存款危机,“行外吸金”考验的是客户经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存款转化与中收创造”考验的是客户经理对客户的掌控力。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