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耀华,谭耀华讲师,谭耀华联系方式,谭耀华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谭耀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2016-01-20 10812

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耀华先生语:(九州书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国学从习近平同志时代开始,已经由一个只能在民间小众私下流行的时尚变成国家未来立国之本,毫无疑问,中国未来必将以现代儒家为主导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这个现代儒家包括了传统儒家的核心精神再辅助以时代元素,这个历史潮流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挡的,它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说十年人我们还在争论要不要孔子,现在我们所要争论的是如何弘扬孔子的核心精神.

传统就是过时的吗?

传统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过来留下来的痕迹,包括传统的工具,建筑,遗迹,语言,表达方式.二是我们继承下来已经内化到我们基因里的文化.他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谓过时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已经无法使用或适应当代需要的东西.相对应的就是永恒,人类可以踏着过去积累的经验不断推动科技向前,但只要人性不变,道不变,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变,这些不变的东西就是普世的,就是永恒的.中国传统经典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等大多数都是论述人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些无论怎么说都是普世的,习主席说的要继承和发扬指的就是这个部分.

国学是什么?

国内一大批学者天天在纠缠于国学是什么这一概念不放并以此来指责从事相关推动工作的人员,真是令人感慨,正如天空中的鸟飞来,两位猎人还在争论这个是叫鹰还是鸢这样可笑.

只要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的,是大道,又何必拘泥于琐屑的争论呢? 近代有很多种对于国学概念的描述,我认为中肯的可以这样理解: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内化的,普世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大道.

 

国学热吗?

随着百家讲坛2002年推出国学相关内容,国内特别是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风气.随着参与的机构和人员的增多,鱼龙混杂,牛鬼蛇神全部都冒出来了,满街都是周易算卦看风水的”大师”.引起业内及部分专家学者的担忧,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任何事物发展的初期都会出现这样的乱象,这样乱象只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随着政府以及更多机构的参与,大众国学素养的提升,这样现象逐渐就会消失,水至清则无鱼.

目前国学的学习还停留在国学爱好者及部分觉悟较高的人士,大多数还处在”下士闻道,大笑之””的阶段.基本还是小众,如果认为这就是”国学热”,我认为这样的热还远远不够,国学对于我们民族来说,就应该像太阳,永恒着照耀着大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哪里? 如何看待所谓的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于儒家的人学,如何通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小康甚至大同.儒家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把一个作为动物属性的人改造社会属性的人,也就是君子,儒家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传统文化的人学关键在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学传统文化,在气质和精神上没有得到修炼和升华,没有君子之风,那应该就是还没学到家或者是学偏了.

传统文化中当然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所谓”糟粕”部分,那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看一个美女迎面走来,笑靥如花,婀娜多姿,我们一定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了,可是如果有人说美女我没看见,我只看到人家肠胃里的粪便,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什么?缺心

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灯塔,良心,是国家的脊柱,这是因为他们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立德修身,有君子之风.文人和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有心,而后者只有技.现代的所谓知识分子不过是有一定知识的工匠,所谓博士不过是窄士,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博于道而精于器,而我们现代的读书人都只是精于器的专家而已.没有文化的魂魄,不过是一堆行尸走肉而已.

 

中华民族的优秀范例

天佑中华,在台湾还保留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火种,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做人处世,无论是乡野民风,还是市井庙堂,一言一行还有一点中华文化的影子.这一点希望大家看看前几天的微信文章:台湾是怎样留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 

 

传统文化必须分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分层教育,针对不同阶层和群体,推出符合各自需要的国学形态,无论是教育,还是礼乐,无论的道德建设,还是民风民俗,都是依时依势依人而定.

附唐翼明先生的一篇文章,所见略同,分享给大家.

 

 

核心提示:在历史上,陈寅恪等先生很早就提出过类似的想法,认为输入外国思想,一定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陈寅恪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最了不起的就是提出并且终生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可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标杆。不奉行这十个字,就不要期望自己有什么成就,搞来搞去,最后还是一个流程。

编者注:9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在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以“百年文化反思与国学热”为主题发表演讲。

 

  唐翼明认为有必要对百年文化做一个反思,五四时期的文化主张已经偏左,五四以后应该往右转,结果却还是不断向左,“五四运动以后,该走的路其实是应该纠偏,而我们事实上是继续向左,最后把中国文化的命脉斩断了。”

 

  在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已经失去文化自信,一切以外国为准,给后世带来无穷后患。之所以今天在民间会兴起国学热,唐翼明认为,是因为大家发现传统文化并不像原来说得那么糟糕,其实也有很多宝,“国学热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自发的一种文化自救和道德自救。”

 

  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文革结束后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魏晋清谈》、《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最近出版《时代与命运》。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百年文化反思与国学热”。国学热正在兴起,武汉三个最有名的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都成立国学院。放眼全国也可以看到,凡是比较好的大学,几乎都成立了国学院。

 

  关于国学还有很多争论,比如什么叫国学,大家看法不一致;国学有没有复兴的必要,有没有必要把它列为大学中的正规课程,也有很多争论;国学到底是好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这些都还有争论。

 

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章太炎首先提出“国故”这一名词,“故”就是指不是此刻的,而是过去的文化和传统。后来胡适说章先生的这个提法可以接受,所以他后来号召整理国故,这一学问也被称为国故学,慢慢就简化为国学。也就是说反映中国过去的文化和学问都可以叫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可以划等号。

 

  狭义的国学可以以人作个比喻,脑袋就是经学,到清朝基本定位为十三经;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以及子书和集部,这大概相当于近代的历史、哲学、文学,他们就相当于人的躯干;而腿部和脚部等根基就是小学,小学包括声韵、训诂、文字,比如说文解字就是小学。他们加到一起就构成国学,是真正作为学问的国学。在武汉大学这样的地方讲国学,想必还是要讲学术性的国学

 

  现在中国的确有许多人在学国学,而且基本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这股热潮已经烧了若干年,还要烧下去。既然上面没有提倡,党中央没有号召,教育部也没有规定,为什么会烧起来?国学热有没有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事情,既然发生,就有道理。至于好不好?见仁见智,有人说不好,中国这些烂东西有什么好处?没有进步,而且是在倒退,因为五四时期我们就已经打倒了孔家店。

 

  五四时期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几乎都持有激烈的批判态度,比如鲁迅就说中国的书没有什么好读,看中国的书会一天天消沉下去,外国的书才能够让人生出一些力量和勇气,所以他劝中国青年尽量少看中国的古书,多看外国书。大家不要以为只有鲁迅才比较激进,有些今天看起来很保守的人,比如蒋经国的老师吴稚晖,他在五四时就说,所有线装书都可以丢到毛厕。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批判几乎是一边倒。因此,现在提倡国学,是不是就在和五四唱反调,把先前革掉的东西复辟?有的人一点都不看好国学,持反对态度的大有人在。

 

  因此,到底怎么来理解国学热?怎么评价国学热?要说清这一问题,就有必要对百年文化做一个反思,只有如此才能够回答国学热为什么会兴起,应该如何评价国学热。

 

  今年是2013年,向前推一百年,也就是1913年,1913年的两年前清朝刚刚被推翻,发生辛亥革命,孙中山先做了临时大总统,而后让给袁世凯。袁世凯原本搞得好好的,但不知怎么发了昏,不仅当总统还要当皇帝。现在这个世界上不叫皇帝的皇帝多得很,袁世凯还是不够聪明,无皇帝之名的皇帝,可以当下去,一旦当皇帝,很快就被赶下台,不到花甲之年就被气死。

 

  1913年后的第二年也发生重要的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陈独秀学问不错,文章写得很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但后来被搞得很臭,不过这个人其实是应该肯定的。陈独秀很激进,胆子大,也有勇气,他在《新青年》鼓吹新思想,尤其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新思想。当时的先进青年几乎人手一本《新青年》,不读《新青年》的人,就会被先进青年认为他们已经out了,当时《新青年》就有这样的权威。陈独秀的安徽同乡胡适,比他小,二人关系不错。胡适曾经臭得很厉害,现在又香得很厉害。胡适在1917年的《新青年》发表一篇文章,叫《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的文字,中心主张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一看大喜,立刻发表,而且马上写了一篇文章附议,叫《文学革命论》。先进青年读了这两篇文章以后热血沸腾,大家群起响应,像傅斯年、顾颉刚等后来都成了胡适的学生,鲁迅也被钱玄同“怂恿”写出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的《新青年》。这样一来,当时中国就掀起一个大运动,后来被之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就要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算起,一直延续了六七年,大概到上世纪20年代初差不多算是大功告成,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命名小学课本用白话文代替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最表面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来主要是语文改革,后来却成了新思潮的传播,如果只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大概现在还不会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时间结点,现在已经有人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混在一起,叫做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国外也发生大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是全世界的大事,意味着整个世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除原来那条自然形成的欧美路线外,又新增加一个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新模式。而这件事情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一批知识分子吵得一塌糊涂,我们到底是走欧美的路,还是跟着苏联走?国民党与共产党斗争几十年,就是因为两个党选择的模式不同,国民党选英美模式,共产党选苏联模式。

 

  今天看来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期,当时的思想自由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近代哪一个时期中国的人才储备最多?哪一个时期涌现了真正的大师?哪一时期中国对各种新思想有那么热烈的争论?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可以叫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一是战国时期,出现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等,另一个是魏晋时期,出现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

 

  近代五四新文化时期,差不多可以与战国、魏晋时期相比,比如胡适、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都是这个时代的大师,现在有这种大师吗?国学大师的帽子满天飞,我敢跟大家负责任地讲,中国现在没有一个人够得上国学大师的称号,有一个人我觉得差不多,在美国的余英时先生,这大概是中国现在最伟大的文史学者,但就算余英时也不一定能够被称为国学大师,因为他不致经学和小学,主要是靠历史。香港的饶宗颐先生,是才子型的学者,今年90多岁,但是他和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这些人也没有可比性。刚刚过世的季羡林先生,很多人称他为国学大师,其实季先生也不是,季先生是搞印度学的,说他是印度学大师刚好,干什么要把国学大师的帽子套在他头上?

 

  尽管大家对胡适有一些争议,但他还是了不起的,尤其他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时间越长愈发觉得他很伟大,今天根本没有人可以与这一代学者相比。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可以与战国、魏晋时期相媲美。

 

  中国近百年思想主流:文化失去自信 一切以外国为准

 

  如果把战国、魏晋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相比较,他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战国时期全部的思想是从中国本土产生,没有任何外来思想影响,魏晋时期基本是本土产生,后期才有印度佛教影响,很快也被中国文化同化。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前面两时期极不相同,这一时期最活跃的思想全部是从外面输入中国,而不是本土产生。比如民主自由主义,主要是在英国、美国产生,共产主义主要是在法国、德国、俄国产生,无政府主义主要在法国和俄国产生,在五四时期很有势力,毛泽东早年就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很大影响。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思想,几乎没有哪一种不是从外国传入,而不是本土产生,这是与前两个时期最大的不同。

 

  这一不同导致很多问题,优点缺点都有,主要是缺点。本土产生的思想很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外边传进来的东西多少不太自然,总是带有某种被迫的痕迹。实际五四时期中国的外来思想是被打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很自大,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做天朝美梦,周边国家都是蛮夷小邦,微不足道。到鸦片战争才一觉睡醒,周围蛮夷小国都变得这么了不起。中国人梦醒后,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来要睁眼看世界,不能总是关门做梦。而后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最终爆发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

 

  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又开始陷入军阀轮流执政,中央政府不强大,于是才给了知识分子自由空间,凡是历史上思想比较自由的时期都是专制不强的时期,中央政权不太稳的时期,战国是这样,魏晋也是这样。越是专制时期,中央政权越是牢固,思想也就没有自由。到了五四时期,思想又比较自由,而且世界发生大变化,各种外边的声音传进中国,激烈碰撞。

 

  而此时中国人已经被打怕了,很自然就产生一种民族自卑心理,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心理,觉得什么都是外国好,因此才会有一些激进分子,说什么中国书都不要读,中国的传统道德也全部被否定,比如孝。孝其实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珍贵的遗产,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观念,是非常好的,如果你们到国外观察下,西方世界的家庭状况比中国差得多,特别是老年人孤苦无依,很可怜,中国人的孝道是很了不起的道德,五四时期孝道也被践踏。中国人已经没有文化自信,一切以外国为准,这就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个最大弊端,而且给后世带来无穷后患。

 

  中国文化是不是真就那么不好?如果没有外国观念的输入,中国自己就不会产生现代观念吗?我是不相信的。没有西方的民主自由主义,没有马列主义,没有西方无政府主义,中国人就还要当猴子,就不能进化?没这回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辉煌灿烂,没有外国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人也会发展出现代工业,但是要晚一点。所有现代观念在传统文化资源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东西,比方孔夫子“仁”的思想不会慢慢发展出现代“博爱”思想?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不可以间接发展出“平等、宽容”思想?从孟子所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难道不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自由?我相信即使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刺激,中国文明完全能自然发展出这些思想,时间可能晚一点。

 

  不过,世界已经慢慢变成地球村,中国没有办法再关起门来,也没有办法把自己锁在“桃花源”里,不愿接受外面的影响,也要接受。外国人打进来,就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发生变化,就像一个婴儿,等一些日子就可以顺产,现在却要打一针催胎,受外来影响,被迫早产,于是引来许多麻烦,部分激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文化什么都不行,什么都要学外国,这个想法基本是近百年中国思想的主流。

 

  为什么这么说?左派批判右派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右派主张全盘西化,但是我要反问,左派自己不也是全盘西化吗?只是左右两派认定的“西”不同而已,右派认定的“西”是英国、美国,左派认定的“西”是法国、德国、俄国,仅此区别。右派一边倒向英美,左派一边倒向苏联、德国,都是全盘西化,都是不要自己的文化。五四的时候已经左了,后面就步步更左,一直左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左手打倒英美民主自由主义,右手打倒苏联修正主义,还一头把中国传统文化也撞掉,结果什么都没有了,英美不可学,德俄不可学,古代不可学,那还有什么?

 

  虽然五四运动和文革都是过激的,但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五四运动是自下而上,文革是自上而下,文革说是群众运动,其实是运动群众,用政治力量来否定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与五四运动完全不同。五四运动基本是对的,有些过激的做法可以理解,文革是错误的,是不能容忍的,这种事情不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再次发生,如果再发生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救了。

 

  国学为何热:五四后文化日益偏左 国学热属于文化自救

 

  中国文化走到目前这么一个贫瘠的局面,道德滑坡到今天这么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当初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又怎么会这样?

 

  中国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的中国人被认为是最不文明、最不讲礼貌的民族,最近连中央都发布指示,要求出国旅行注意形象,这就说明国人形象是不好的。现在道德完全堕落,为了赚钱,死人都可以不在意,官场也日益腐败,随时都可以抓出一个贪污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贪官,老虎、苍蝇一大把。甚至现在连学生都腐败,当时我们是很努力读书的,觉得中国振兴有望,真是一头埋进书海,现在完全不是,校园官场化、学术商品化,言之痛心,根子在哪儿?根源就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太多。

 

  现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往来日益频繁,凡是到过台湾的人,都不能否认台湾的民风实在比内地好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礼貌,社会制度的文明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是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台湾的传统文化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五四时期台湾没有怎么冲击,1949年政权交替没有影响到台湾,文革时期台湾在搞经济起飞,所以传统文化没有中断,基本还保留在民间。

 

  我有一个观点,在文化问题上,任何外来的先进观念,最多只能被嫁接过来,不能搞移栽,把自己的树拔掉,栽别人的树是不行的。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树,已经发育四五千年,有无数的根系,伸到民族的机体中,伸到每一个人身上和每一个家庭中。把大树一拔,就完了,再栽种任何别的树也是没有用的,活不了,因为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长出那么多根系和须根,嫁接还可以,嫁接是部分吸取,好的东西要,不好的不要。百年来文化上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我们总是试图搞移栽,右派试图这样做,左派也试图这样做,所以引出一大堆问题,造成今天的恶果。

 

  在历史上,陈寅恪等先生很早就提出过类似的想法,认为输入外国思想,一定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陈寅恪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最了不起的就是提出并且终生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可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标杆。不奉行这十个字,就不要期望自己有什么成就,搞来搞去,最后还是一个流程。

 

  五四时期的主张已经太过左,五四偏左可以理解,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是恨铁不成钢,矫枉过正,但是“过正”并不等于就是“正”,五四以后应该往右转,而我们还是不断向左,向左,向左。百年来,中国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向左进行曲,终于发展到都唱红歌的天怒人怨地步。

 

  五四时期最了不起的文学明星中,胡适功劳最大,他主张白话文,没有人会认为错,取代文言文,是历史的潮流。现在还没有人在这方面批评胡适,但是不是完全不可以批评他呢?我今天就要批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废止文言文,很多的宝贝在文言文中,一分解就都没了。比如博爱,好像中国人从来不讲,只是外国人在讲,其实原因之一就是文言被废除,“仁”字基本不单独出现,只用在其他词语中,例如麻木不仁、为富不仁等,大家忘掉这个观念,以为“博爱”观念就是外国人发明的。

 

  另外,白话文比起文言文真是粗糙很多。比如导师称,文言文可以说余、予、吾等,表示谦虚一点的有鄙人、在下、不才,如果自己很尊贵,有孤家、寡人,有朕,至少几十个,而白话文只有一个,对谁讲都是“我”,没区分,一点都不细致,难道这不是一种损失吗?

 

  文言文是不应该废止的,文言文学好了,白话文一定写得好。近代作家凡是语言好的,必是文言很好,鲁迅虽然自己骂文言,但鲁迅的文言功底何其好,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漂亮的白话文。钱钟书的《围城》写得多漂亮,钱钟书的古文好到《管锥编》全都是文言写成。五四时期那一批人自己文言学的很好,叫年轻人不要念,懂不懂?也有在古文上比较差的,巴金就是其中一个,今天去看巴金的小说,说句不客气的话,简直念不下去,年青时我喜欢看他的书,年纪大一点就已经看不下去,语言太粗糙了,太没有胃口。还包括文字改革,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也给今天带来很多问题。

 

  总之,五四运动以后,该走的路其实是应该纠偏,而不是继续向左,而我们事实上是继续向左,最后把中国文化的命脉斩断了。这样也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今天在民间会兴起一个国学热?搞了上百年,大家发现我们的祖宗并不像原来说的那么糟糕,传统文化其实也有很多宝,丢掉传统文化其实是不对的。所以,就算上面不命令人们学国学,个人也要学。什么是国学热?国学热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自发的一种文化自救和道德自救,就这么回事。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