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辉,翟建辉讲师,翟建辉联系方式,翟建辉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企业文化的终身推进者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翟建辉:为何国家机关公务员如此诱人?
2016-01-20 54529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据人民网消息: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从2008年9月13日开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易新闻中心开展的一项由2440人参与的在线调查显示,86.0%的公众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想过报考公务员,只有8.0%的人表示“没有想过”。不仅应届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已毕业的大学生同样如此。青岛一媒体报道,今年26岁从国内一所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的小张已经有了8次沉浮,一位2006年毕业于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小董3年内也考了11次。有些人主动放弃白领的优厚待遇去报考公务员,还有些人是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一考就是几年,非公务员不上。 一方面,是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人才的缺乏,另一面却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考公务员。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较去年增加12%,创下了历史新高。2008年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高达60∶1。公务员岗位吸引力之大,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更让人琢磨不透是,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以来,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报名人数从3万多人猛增至64万人,最高报考录取比一度达到1000∶1。 以前是千军万马过高考、研究生考试这座独木桥,现在是大学毕业生争先恐后挤公务员这座独木桥。按理说,大学毕业生有很多就业选择,但他们为什么对公务员身份情有独钟呢? 有关专家称,“公务员热”是折射当前社会心态的一面生动的镜子。笔者实在有些好奇,搜寻了好半天,终于找到了几条“象摸象样”的理由:“公务员职位的公共性、稳定性、保障性等三个因素具有较强吸引力"。果真是这样吗?笔者感到疑惑,连白领都愿意放弃自己的优厚待遇去考公务员?博士生也放弃自己的学业专长去考公务员?明摆着是在走独木桥,却非要不顾一切往上冲?做公务员究竟有多大的甜头,使如此多的人蜂拥而至?公务员考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报考公务员的人有什么特质吗?可见除此之外,还有不必讳言的原因,隐性的原因。在这里,本博试作一分析。 公务员职业是“铁饭碗” 国家机关之所以诱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务员这个饭碗目前还比较“铁”。主要是公务员职业具有吸引力,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不少毕业生实现就业理想乃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虽然说公务员薪资待遇不算很高,“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现象有所改变,但是上班炒股、玩游戏的报道仍然时常见诸报端。而且公务员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体面,还有职有权.而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很可能使一些无所用心、无所作为且无饭碗风险的人在公务员队伍中沉淀下来,损害工作效率,造成财政虚耗。而且,公务员岗位“保险”也是重要原因。据人事部统计,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以来到2003年的8年间,共有1.9374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不到2500人。如果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左右。而一般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而上述弊端,在择业者,则很可能“反面文章正面看”,从而成为“优点”,并进而成为自己“首选”的因素。不能强求每个考生都从公共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构建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应是公务员队伍建设中不可轻忽、不可懈怠的一个命题。怪不得报考公务员,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或事业编制、企业编制的干部、员工都想当和要当公务员正趋之若骛,其主要原因是“铁饭碗”、“工薪高”、“福利待遇好”,正如大家说的:“只要经过一次努力,就可规避一生风险”! 公务员职业是“铁保障” 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还有“铁保障”的诱惑。完备的福利体系让人羡慕,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目前,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有扩大化的趋势,如带薪读书,学费政府买单,到民营企业工作可以“带薪三年”,出国培训等。另外,形形色色的车补.房补.中央、国家公务员增加了通讯补助等。为什么“国家人”、“单位人”很难向“社会人”转变?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畸轻畸重,发展不均衡。还有工资外的灰色收入更是令人眼红。曾有报道说,公务员贷款不用审核,按公务员职务、级别决定信用卡透支额度。 人民网一位网友戏言:当上公务员,就等于端上了金饭碗,衣食无忧,儿孙沾光。每月几千元,再加上其他额外收入,用不完的还可用来资助一个贫困学生,简直名利双收。 公务员职业是“铁合金” 另一个不必讳言的原因是,公务员的诱惑力。 在公务员报考热潮中,报考最热的往往是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的实权部门,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比例甚至达到几百比一。在本次中央国家机关近百万人报考的97个部门中,多数的考生将目标集中在财政、商务、外交等热门部门,其中有5个部门出现了千人竞争同一职位的情况。实际上,这不是工资标准的不同,而是工资之外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 一位工作多年的公务员认为,在省市实权部门工作的,是所有公务员里享受最好待遇的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机会、更容易以各种理由聚财、发补贴,而政策往往监管不到。有些单位有几亿资金的审批权,给哪个企业都由掌管的处室说了算,处长们甚至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权力寻租的空间很大。 做官就意味着有权,而在权力还支配着社会大部分公共资源的时候,有权就能够使各种资源得到变现。相较于其他职业,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稳定性和保障性都使其对包括博士在内的许多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务员直接掌控社会的公共权力和资源,这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而一旦做了官,人们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会比较有把握,不像其他职业在收入高的同时也存在高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另外,公务员有了一定职别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任其使用的专车、宽敞的住房,甚至公款吃喝、公费娱乐、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有了上述种种好处,即使公务员的个人收入不属于所有职业中最高之列,但对高福利、高稳定、高权力预期的经济人来说,公务员职位不失为职业选择的“上上策”。 清朝重臣李鸿章认为,这世界上最好做的事情就是当官。如今社会上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还是当官,一个人只要当上了这长那长,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就似乎实现了人生价值,就可以光宗耀祖。因为当了官,不仅名声很好听,而且更有着方方面面的、说不尽道不明的诸多好处。   当官可以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锅饭被打破,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透视富裕阶层,我们不难看到,先富人群中,有老板、有歌星、有体育明星等,其中也不乏戴乌纱帽的官员,而且官员们有致富速度快、付出成本低等独特优势,他们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升迁,这升迁之人可能送来几万酬金;一个电话可以得到一项工程,从中可以拿到几十万回报;一个签字可以报销空白发票,真是“闭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    当官可享尽荣华富贵。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世界名牌、住的是豪华别墅、行的是奥迪宝马。 “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这话是一个现代贪官说的。说明当官的目的就是发财,它与《官场现形记》中的说法出奇的一致:“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最好。”一语道破天机,“当官”与“发财”之间的“关巧”与“机心”,就在于把手中的权力变作自己的摇钱树。鲁迅说:“人们又常常说‘升官发财’。其实这两件事是不并列的,其所以要升官,只因为要发财,升官不过是一种发财的门径。”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说:中国仕宦的做官发财思想是中国特殊的官僚封建社会的产物。做官被看成是发财的手段,做大官发大财,做小官发小财,甚至没有正式取得官阶官衔,而在乡村以似官非官的身份,利用任何一机会发混财。 步入仕途的人,都把做更大的官作为事业目标。因为,官做得越大,管的事情越多,权力也就越大,也越能体现为官的价值。当官不会有错。如今官员职务不高架子大,开口就是“重要指示、重要讲话”必须认真落实。如果落实中出了问题,那肯定是下面的问题。因为领导绝对不会有错,如果发现领导有错,一定是我看错;如果我没有看错,一定是我的错,才使领导犯错;如果是领导自己的错,只要他不认错,他就没有错;如果领导不认错,我还坚持认为他有错,好坏都是我的错。总之,“领导不会有错误”这话绝对不会错。 现在硕士生、博士生都报考公务员,可见政府部门的吸引力有多大!不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房价再涨,公务员都能买起房子,是不是有点奇怪?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教育、医疗等项目政府投入太少的原因了。我们国家很多指标都低于国际水平,惟独政府行政管理支出高于其他国家,岂不怪哉? “为何国家机关如此诱人?一是它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二是竞争机制不健全,公务员缺乏淘汰机制。三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作祟。”   按理,改革开放后,随着职业选择的拓宽,商业的发达,以及其他一系列高薪职位的出现,原本存在于社会中的官本位文化、官本位现象应该得到消除,至少程度上有所减轻。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远非如此,相反,人们对做官更加趋之若鹜,现在连高学历的博士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这里面的原因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琢磨。我想,这恐怕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有关——没有打破既有权力对社会经济事务的垄断,而是加重了权力的通吃性,市场的交易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场之“厚利”为权力提供了更为稳固的经济基础。 社会最顶尖的知识精英在某种价值引导下涌向“分配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权力领域;也有人认为,这种热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权力的崇拜,而中央政府的权力是最大的,年轻人涌向中央政府正是这种“热”的真实原因。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