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荣,董华荣讲师,董华荣联系方式,董华荣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通过沟通与学员一起成长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董华荣:低碳,任重道远
2016-01-20 42669
低碳,任重道远 低碳,一直是这些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它不仅只是个话题,它应真正被推动和执行。 “今天你低碳了吗?”什么时候这句话真的成为全世界人民见面的问候语,那真的代表低碳的意识完全植入了我们的脑袋。回首看这一年来全球的气候,再看看德班会议上的“吵”,以及最后的结果,不能不让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担忧。现在形容恶劣气候的词基本上是这些了,“史上之最”、“百年罕见”、“百年一遇”……。2006年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说,在有气温记录的历史中,过去的14年中有10年是历史上最热,而且指出2005年是史上最热的一年。到2011年初在对2010年的气候做总结时,却又提到2010年是史上最热的一年。到底哪一年是史上最热的一年呢,似乎答案总是说“去年”。低碳,真的任重道远,让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看现状,以及我们该做点什么。 一、世界关注低碳,应对气候变化 今年对世界来讲绝对是个不安宁的一年,3月份的日本海啸、5月份美国80年来最严重的飓风、6~8月份全球多处气温达历史新高、7月越南35年来最大的降雨、8月份新西兰30年罕见暴雪、7~11月份泰国50年来最大的洪灾至1/3的国土被淹、12月份菲律宾的洪灾……,等等。 不能说各国不关心气候,也不能说各国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但一看到这二十年来的气候大会也不难看出做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从1992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到2011年的南非德班,气候谈判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对立的谈判格局仍未发生重大变化,各方对谈判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日趋悲观。 1、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   1992年6月,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上第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会议期间提交各国签署。《公约》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大会未能就发达国家应提供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2、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   1997年底,《京都议定书》在日本通过。《议定书》规定了第一承诺期(2008-2012)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并要求它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所需的资金及技术支持。《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在缓慢的进展后,《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 3、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确立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巴厘岛举行,各方对《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会最终通过“巴厘岛路线图”,目的在于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启动《公约》下的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谈判并行的“双轨制”谈判。 4、2009年:哥本哈根未达共识   2009年底,100多个国家首脑聚集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由于各方在减排目标、“三可”问题(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长期目标、资金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哥本哈根协议》最终没有被大会通过。 5、2010年:坎昆会议继续争吵   2010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尽管会议未能完成“巴厘岛路线图”的谈判,发达国家推进并轨的步伐也继续加快。但关于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最终,在玻利维亚强烈反对的情况下,缔约方大会强行通过了《坎昆协议》。 6、2011年:德班会议进入“加时赛” 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的德班召开第17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时赛”中,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南非德班闭幕,各国代表经过最后冲刺,4份决议在11日清晨艰难降生。4份协议分别涉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和2020年后减排的安排。发展中国家的两个基本诉求: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同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均在4份协议中得到了体现。这标志着,马拉松似的德班气候大会经过长跑之后还是给出了一份相对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12日,加拿大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宣布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二、中国环境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从年初西南冻雨到山东大旱,2011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造成1.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75人,失踪11人,紧急转移安置81.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11380.1千公顷,其中绝收281.8千公顷;倒塌房屋11.3万间,损坏房屋38.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80.5亿元。 4、5月份的广东和贵州的冰雹让我们想起了《后天》的影片,其直径达到了10厘米。4、5月份的旱灾共涉及了7个省,到了6月洪涝灾害涉及到了旱灾7省中的6省。 7月份,全国27个省份遭受风雹灾害,造成97人死亡。与近年(2004-2010年)同期均值相比,风雹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增加26.7%。8月份湖南、贵州又是50年一遇的大旱。 一年来重金属事故层出不穷,从3月份的浙江台州168人血铅,到11月份甘肃徽县266人血镉,等等……,最严重的当属云南曲靖的铬渣事故。“十二五”首个规划剑指重金属污染,《规划》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贡、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排放物的排放,比2007年削减15%,非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年,中国提出了 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 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 “十二五”绿色发展目标: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中国政府出台了多种节能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节能技改奖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增值税政策、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等…… 三、关注低碳,企业应该做的事 现在不少企业高喊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并非系统化的开展环保活动,而是偶尔组织员工做一些基础的环保工作。也有一些企业经常做一些看起来很环保的事,但是真正认真分析起来无非是在做秀,甚至就只是在相机和摄像头下的环保,真正的环保企业至少应该关注以下: 1、制定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方针、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以便约束企业的各种行为,真正做到环保; 2、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培训,让员工真正意识到环保活动不止是公司的行为,它更是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评估环境的风险,以免在国际市场上吃亏;(因为国际大买家均关注产品及过程的环保情况,如果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可能使企业立于危险的境地) 4、开发低碳、节能的产品,引导顾客的消费; 5、真正关注清洁生产,使企业的运作在低能耗、高效率的条件下持续地发展; 6、引领相关方(顾客、供方、员工、股东、社会大众)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一起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四、关注低碳,公民应该做的事 只要您真正的关注低碳,您的任何一个良好的习惯都将成为低碳的行动,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多走路少开车,等等……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真正起表率的作用,带动身边一群人真正做好环保的工作。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真正为环保做出贡献。但仅靠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够的,我们引用曾经的雾都——伦敦,全方位的治雾案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1、 立法:1956年发布《清洁空气法案》。《法案》规定对城市传统炉灶进行改造;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区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1968年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于违反者将给予重罚。 2、 工业:70年代出台《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规,污染工作必须采取避免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严厉处罚。95年制定《国家空气战略》。 3、 交通:1993年1月要求所有在英国销售的汽车必须加装催化器;公共交通发展提速;鼓励购买小排量的汽车,使用低污染汽车,推广清洁、高效发动机技术。 4、 环评:大至国家级规划,小至区级规划,甚至连2012年奥运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都应严格做好环境影响评估,从申请规划许可到形成报告一切都需要公开;公众有质疑权乃至否决权。 经过综合的治雾方案,伦敦从19世纪未每年90天雾天,到1975年每年15天,到1980年每年5天,彻底摘掉了“雾都”的称号。 低碳,需要您的参与,让我们动起来,一起实现低碳。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