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赵亮讲师,赵亮联系方式,赵亮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小企业管理转型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赵亮:工厂管理(三)
2016-01-20 40455

质量管理

 

本章重点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术语及原理,讲解了工厂中最实用的抽样检验的应用方法以及进料检验(IQC)、过程检验(IPQC)和最终检验(FQC)的实施细则,同时给出了工厂中常用的检验规程/规范的案例作参考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术语及原理

1、缺点与不良品如何分类?

(1)      缺点:指产品单位上任何不符合特定要求条件者。

(2)      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缺点

(3)      不良率:任何已知数量产品单位不良率为100%乘以其中所含的不良品的单位数,再除以产品单位的总数即得。

           不良品个数

不良率=                                                ×100%

                检验之产品单位数

 

(4)      严重缺点:指根据判断及经验显示,对使用、维修或依赖该产品的个人,有发生危险或不安全结果的缺点,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影响。

(5)      严重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严重缺点,同时亦可含有主要/或次要缺点。

(6)      主要缺点:指严重缺点以外的缺点,其结果或许会导致故障,或实质上减低产品单位的使用性能。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7)      主要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主要缺点,同时亦可含有次要缺点,担并无严重缺点。

(8)      次要缺点:指产品单位在使用性上不至于减低其期望目的的缺点,或虽与已设定之标准有所差异但在产品单位的使用与操作上,并无多大影响。

(9)      次要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含有一个或以上的次要缺点,但江无严重缺点或主要缺点。

1、  质量管理中常有的统计指标有哪些?

项目

定义

客户投诉次数

重大品质案件发生的次数

相同客户投诉再次发生次数

类似产品同一客户投诉原因再度发生之次数

未准交货%

100%准时交货率

销售退回金额%(品质原因)

销售退回金额 

               ×100%

 总销售金额

AOQ(PPM)

总不良数                     

          ×(1-批退货率)×106

总抽样数

OBA(PPM)

总不良数

          ×106

总抽样数

准时交货率

准时交货批数

               (1-批退货率)×100%

应交货总批数

第一次良品率

第一批产出量(良品)

                      ×100%

批投入量

返工率

全部返工量

               ×100%

全部批投入量

总良品率

批总产出量(含返工)

                     ×100%

   批总投入量

个别零件使用率

个别零件或原料使用量

                       

正常成品(零件标准使用量)

空运出货率(非客户)

总空运货柜数

 


总出货货柜数

2、  工厂的产品为什么需要检验?

检验是工厂实施品质管理的基础,通过检验工作,可以了解工厂的产品质量现状,以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检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允许不合格的零部件进入下一道工序”。虽然质量控制的重点在现阶段已转向设计、采购、工艺流程等预防活动。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中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检验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检验仍然是最古老的最实在的质量保证方法之一。

3、  导致不合格的原因有哪些?

(1)      设计和规范方面包括:

①  含糊或不充分;

②    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或零部件装配公差设计不合理;

③    图纸或资料已经失效。

(2)   机器和设备方面包括:

①  加工能力不足;

②    使用了已损坏的工具、工夹具或模具;

③    缺乏测量设备/测量器具(量具);

④    机器保养不当;

⑤    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不符合要求等;

(3)   材料方面包括

①  使用了未经试验的材料;

②    用错了材料;

③    让步接收了低于标准要求的材料;

(4)   操作和监督方面包括:

①  操作者不具备足够的技能;

②    对制造图纸或指导书不理解或误解;

③    机器调整不当;

④    监督不充分

4、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1)      体现:预防为主、“持续提高质量”的管理思想;

(2)      针对不合格品的严重性,风险程度以及经济因素进行处理,力求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

(3)      采取措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能有效制止不良趋势的时一步发展,将不合格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时机何在?

(1)      不合格项目被确定为重大不合格项时;

(2)      发生大量相同类型的一般不合格多次发生,使体系的某一要素未能有效实施时;

(3)      过程或活动中反复发生的问题;

(4)      需方(第二方)或认证机构(第三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5)      顾客屡次提出的抱怨或投诉;

(6)      服务部门报告的重大缺陷或现场发生的质量事故;

(7)      供货商或分承包方交付的不合格品;

(8)      发生大批量的返工、修理或报废。

7.采取预防措施的信息来自佑何处?

(1)      检验和试验报告;

(2)      统计技术分析:

(3)      客户重大投诉:

(4)      用户服务报告:

(5)      产品让步放行的记录;

(6)      内审结果;

(7)      管理评审的结论;

(8)      设计评审/验证/确认的结论;

(9)      采购时客户提出的评价;

(10)  质量成本的分析报告。

8.建立预防措施的总体步骤是什么?

(1)      首先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这是取得质量体系成效的先决条件;

(2)      明确存在的主要潜在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目标;

(3)      决定采取预防措施的实施计划;

(4)      应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善)循环的科学方法,保证措施的具体落实和有效执行;

(5)      实施预防措施,并加以验证。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6)      将采取措施的有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以评定措施的适宜性。

9.怎样处理客户的退货要求及意见?

(1)      规定销售人员应密切关注顾客以各种方式反映的意见;

(2)      对顾客的意见进行登记和分类,使顾客知道公司已经注意到他们所提的意见;

(3)      应以表格的形式详细记录顾客反映的意见,内容包括顾客姓名、地址、所购产品名称、数量、金额以及反映的质量问题和要求等;

(4)      明确规定如何调查和追究造成顾客意见者的责任,以及进行跟踪调查活动的要求;

(5)      规定不良品的修理、调换、退货或其他补偿办法;

(6)      监督顾客意见的处理过程。直至问题解决;

(7)      记录及调查顾客意见,不仅有利于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而且也是证实企业执行ISO9000标准的客观证据。

10.工厂里的检验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1)      来料检验(IQC,IncomingQuality Control);

(2)      过程检验(IPQC, 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3)      最终检验(FQC, Final Quality Control);

(4)      出货检验(OQC,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在有的工厂里,FQA专指拉线上的检验;也有的工厂,FQC与OQC是混合进行的。

  由于使用习惯和翻译的原因,Quality有的工厂称之为“质量”,有的称之为“品质”;IPQC有的称之为“过程检验”。本书不做详细的区分,只要能揭示其核心内容即可,具体叫法视场景不同而定。

11.什么是质量管理7大手法(QC7大手法)?

(1)      排列图

排列图是指:将问题的原因或是状况进行分类,然后把所得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后,所绘出的累计柱状图。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Pereto)在分析社会财富分配状况发现,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为此他设计出能够反映这种规律的图,所以也有人称为“巴雷特图”或“柏拉图”。后来由美国管理大师朱兰博士(Juran)加以推广使用。

(2)      因果图

因果图是指:用枝状结构画出因果关系的图,它是由日本人石川馨首先提出的,所以有人称之为“石川图”,又由于它的形状像鱼的骨头,也有人称之为“鱼骨图”、“鱼刺图”。它将影响品质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

(3)      散布图

散布图是指:以点的形式在坐标系上,画出两个对应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图,也有人称之为:散点图:、相关图。它用于确认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系统,有助于判明原因的真假。

(4)      直方图

直方图是指:对同一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并根据每一组所分布的数据量画出柱子状的图,也称“柱状图“。它方便弄清众多数据的分布状态,了解总体数据的中心和变展异,并能以此推测事物总体的发展趋势。

(5)      检查表

检查表是指: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有人称之为“调查表”、“统计分析表”、“查核表”,它简便、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6)      分层法

分层法是指:按某一线索,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统计的方法,也有人称之为“层别法”。它寻找出数据的某项特性或共同点,对现场中的即时判定有帮助。

(7)      控制图

控制图是指;用统计方法分析品质数据的特性,并设置合理的控制界线,对引起品质变化的原因进行判定和管理,使生产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时间序列图,有人称为“管制图”、“管理图”,由于它是由美国人休哈特(Shewart)于1924年创立的,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休哈特图”。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